带着同理心还原人物
——女性人物报道的采写体会

2019-08-14 01:52王丽丽
中国记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潘玉良石楠

□ 文/王丽丽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采访撰写女性人物报道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通过三个各有特色采访案例的推进过程和思考过程,展现了记者通过不拘一格的细节收集与展现,让读者感受到女性精神世界的人物报道写作思路和实现路径。

自2004年创刊时起,《检察日报·声音周刊》第四版即用来刊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物报道,至今已有15年。我在编辑部工作期间,作为周刊编辑记者,奔赴祖国各地采写了上百篇人物稿件。也许因为我是女生,在采访那些优秀的女性时,总会有更多提问,总会有更多感受,总会更能体会女性成功的不易。在这些人物报道中,我总是试图通过不拘一格的细节收集与展现,让读者感受到女性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感受她们非同寻常的精神世界。

一、写出女性的坚韧

2006年8月,全国妇联举办妇女论坛,我坐在旁听席上,看到坐在第二排的一位女嘉宾把手举得高高的,获得了发言机会:“我是全国人大代表闫傲霜,我一直关注妇女问题……”她的发言结束后,上午的讨论也结束了,我赶忙跑向她,问是否可以留下联系方式,她给了我手机号码,拍拍我的肩说:“咱们短信联系吧!”

于是,几天后,我出现在了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她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她是刚刚就任的丰台区副区长,而此前,她是一名物理学者。

读书时,从北大、北师大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闫傲霜从本科读到了博士。从政后,她从丰台到西城,又从西城到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她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经历公开选拔考试,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现在的位置。

从她的讲述中,我选择了一个最打动我的小故事,将其写进了报道中,小标题起名为《起诉签证官》。那是在1992年,闫傲霜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药学系学习,她的爱人申请到英国探望,被拒签了两次。原因只有一个:英国移民法有个古怪的规定,如果男方在英国读书,女方要来陪读,来多久都不加限制;而如果女方在英国读书,男方只能探亲,而且极容易被怀疑为有不归倾向。闫傲霜的爱人就是因为被签证官认为有不归倾向而两次被拒签。闫傲霜作出了一个让周围的朋友都“难以理解”的决定:起诉签证官。这起案件在英国开庭,闫傲霜作为她爱人的代理人,闫傲霜导师的儿子作为律师。结果,闫傲霜赢了!5个月之后,英国的移民法修改了,在留学生陪读的问题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她没学过法律,就敢在异国他乡打官司,是多么勇敢!她竟在英国打赢了官司,还促进了移民法修改,这又是多么智慧!多次采访过她的我,在前几年,一直认为她有天分,她聪明,所以她做什么事都顺风顺水。直到有一天,她回复我,这次采访,你到人民医院来吧!

我在病房里面见到的她,是一张刚刚做完手术的没有血色的脸,她的房间里摆放着接下来要用的恢复性器械。她示意我从桌子上拿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文字材料。那时,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理解错了——有天分的人很多,但要取得成功,把天分打磨成实力,没有超乎常人的精神境界与努力进取是绝不可能的。

我将这些细节记录到了人物报道当中,我想读者也会有所共鸣。对于读者来说,比起看到人物报道中主人公成功后的种种事迹的宣告,也许他们更希望看到这些人不同寻常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如何一路走来,尤其是他们尚未成功时的那些经历。正如我采访过的麦康森院士所言,一个人总能走到他应当走到的位置。我想,这些因与果、表象与内在,就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能够观察到并记录下来、分享给读者的。而读者自会有他的思考和结论。

二、写出女性的隐忍

作家石楠,是我到安徽合肥采访一起高检院抗诉案件结束后,又到安庆市采访的一位政协委员。虽然联系不多,但我非常敬重她。

我从合肥乘坐长途大巴车,在安庆车站下车,走进一个老旧的居民区,在一个普通的单元房里面,见到了68岁的石楠。听她讲述一个个苦难的人生。

石楠是地主的女儿,十几岁时便无法继续学业。从小五金厂到麻袋厂再到毛毯厂,石楠的工人生涯足足有20年,她在安庆图书馆阅读中外名著也整整坚持了2 0年。而石楠笔下的潘玉良也曾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被卖为雏妓、纳为小妾,动不动就被人戳着脊梁骨侮辱人格,最终成了巴黎的知名画家和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

石楠对我说:“我在图书馆工作时偶然间听到了潘玉良的故事,她喊出的就是我压抑了20多年的心声啊!”她写出的《画魂》轰动了全国,当时便印刷了几十万册,20多家报纸刊登连载。

穿越到石楠的那个时代,穿越到她笔下的潘玉良的那个时代,我会在浑浑噩噩之中猛醒而有所珍惜。前者潘玉良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一生奋斗,为的是赢得平等,赢得艺术和生活。后者石楠写《画魂》时,已经43岁,在此之前的20年里,她戴着一顶地主女儿的帽子,受尽冷眼。也是在这20年,她用浸透着血泪的奋斗,升华卑微的生命。随后,她得到了写“潘玉良”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并由此开始给那些为人类生存和繁衍作过伟大牺牲、却被历史的尘垢和世俗的偏见淹没了的才女们立传,从那些人的故事里,她一次次地看到自己,欣赏自己。石楠说:“为什么人要到世界上来走一遭?人不是来享受的。来一次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石楠的思想和经历让我在采访时热泪盈眶,我对石楠的写作,就是围绕着深陷苦难、品味苦难、书写苦难、释然苦难的过程。选择这样一种视角,也是想将苦难这一人生话题与读者做一次心的交流。文尾的点睛之笔,在于这样一个细节:“记者翻看她的相册,对比20年前的那些照片,当时已68岁的石楠反倒更显年轻。”我继而写到:“曾压抑的苦闷,不该长留心中,是的,她早涅槃。体味与记录苦难者的人生,石楠获得的不仅是对苦难的理解,还有对苦难的解脱。”本文通篇是苦难,结尾却跳了出去,这样组织是“一语双关”的,既是事实,也是我别有心意的安排。

三、写出女性的通达

到安徽大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韦穗之前,我照旧在网上搜集她的资料。搜得好辛苦,但没找到多少内容。于是就灵机一动写了这样一个文章开头:韦穗从来就是一个低调的人。当了十年全国政协委员,十年安徽大学副校长,有关她的报道,只言片语。

韦穗当时没能如愿和姐姐一起留在南京工学院当老师,而是被分配到安徽巢湖一家工厂当工人。比起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留德归国时受邓颖超接见的姐姐韦钰,妹妹韦穗的经历要曲折一些。我在文中安排的那一句转折“曲折的经历并没有让韦穗变得尖刻,甚至没有让她对人对事多一些戒备”,就是作为记者的我,所找到的记录韦穗这位女性的第一个支点。

韦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直言:“对清华、北大、中科院,整个社会有着迷恋一般的信任情绪。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大学共同争一个项目的话,前者得到的机会要大得多。”

“人家的平台好,那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自己也要积累平台。”“国家要重视小人物的发展,让他们通过努力在科研上获得一定的地位。”“现在,国家也在逐步转变观念,慢慢会更好些。”万事当头,韦穗都能呵呵一笑。这样的一些直接引语加上“呵呵一笑”的细节,让整篇文章处于一种轻松的讲述氛围,读者仿佛就能感受到韦穗校长那种自然又自在的状态。

毕竟是在工厂里忍耐过8年的人,韦穗很清楚,太多的斗志需要时间、坚持和忍耐,她经常教育教师学生:人不能没有追求,但不要钻牛角尖,什么日子都能过,好多坎儿都得经历一把。也许是天性使然,韦穗在工厂时过日子的“过法”,很特别,她并没有把苦日子当苦日子过,也并没有整天沉溺在对逃脱的期盼中。

□ 本文作者王丽丽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每天读点书,但也没有太想过,这种日子到底有没有头这种问题。那时就觉得生活也还好,工作也不是很忙,工人们讨论的话题是鱼怎么烧好吃,也蛮有趣。”“当时的愿望是当个科学家。但实现不了,怎么办呢,日子照旧,该笑就笑,郁闷了就发泄一把,睡一觉忘掉所有不如意。没有一个事情是绝对好,或者绝对不好的,我当时就这么想。”

韦穗身上的通达和随遇而安,是最感染我的,我在采访中抓到了很多她自然流露出的细节和瞬间,写入了报道中。到了一定年纪,人也许会悟到,生命不过是一段自然的旅程,也许甚至自有安排。身为一个渺小的个体,你的人生不过只能顺势而为,不需要钻牛角尖。况且,无论做什么工作,放松的好状态都是发挥自我的基础。自由的状态才能产生灵感和悟性,时刻紧绷只能愈加束缚自我。记者通过筛选细节,所展示出这样一位自信直率、通达透彻的女性,以及她的活法、想法,就是想传递和分享给读者这样一些人生理念。

我到报社工作已经14年了,每年写大量的采访报道,有些东西写过了就淡忘了。唯有这些人,她们总是留在我的记忆中。她们那一句句点睛之语,不仅点亮了一篇报道,更点亮了我的人生。

女性之间,总会有更多的相通和共鸣。我会从她们的故事里、她们的眼神里,她们的执著与坚韧、痛苦与超脱里,一次次地反省自己、感悟人生。感谢这样一份编辑记者的工作,让我有见贤思齐的机会,也让我这个成长在温室里面的“80后”,充满着对自我不足的自知,对继续前行的坚定。

猜你喜欢
潘玉良石楠
石楠花
“臭”上热搜的石楠花
花香不太美好的石楠
琵琶扣
女性意识的觉醒* 潘玉良艺术作品的历史解读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美好时光里,石楠犹自开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石楠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真相
画家潘玉良是怎样被捧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