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为了谁?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序

2019-08-14 01:52方延明
中国记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宁塔利班新华社

□ 文/方延明

我总以为,成就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至少需要四个条件:

其一是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战争铸造大记者,灾难铸造大记者,大风大浪铸造大记者,名记者总是与波澜壮阔的时代紧密相连的。

其二是个人学养。没有深厚的文化学养,成不了名记者。毛泽东说过:“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他在《讲堂录》中还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德里达说过:“文本之外一无所有。”文本,乃一文之本,一切表达态度和手段,都必须从文本出发。能即兴运笔,倚马可待。新闻是记事的学问,以人领事,以事带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其三是执着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担当,记者是社会的良知,记者要有大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四是平台,平台很重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张宁很有幸,他赶上了新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张宁毕业于南京大学,接受了非常好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他一毕业就到新华社这个国际大通讯社工作,这为他今后的事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工作条件和展示平台。他先后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家作战地记者,采访10余年,在枪林弹雨中历尽甘苦。张宁是新华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处战乱地区分社担任过首席记者(负责人)的唯一一人。他参与了2004年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绑架事件报道,随政府军赴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参与清剿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军事行动。在巴基斯坦期间,他化装进入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采访,足迹直达印巴交界处,是为数极少到达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巴边界)的外国记者之一。他还曾化装赴当时公认最危险的阿富汗塔利班势力中心坎大哈进行采访,是唯一曾赴坎大哈报道的中国记者。作为派驻巴格达分社的首席记者,他见证了美军撤离伊拉克。2004年,东南亚发生海啸,他是新华社从受灾国家之外地区驰援的首批记者之一。这样一些经历的历练,留下了他许许多多的挚爱与愤恨、悲痛与欣悦,使得他的战地报道总是浸润着战争的硝烟味,更直接、更耐看、更可信。他的新闻评论,立意高、清澈、深刻、有见地。

以往人们对于“巴铁”“塔利班”“基地”组织、本·拉丹等热词,往往是通过电影、电视频幕,或者反恐的战争场面所见甚多。然而,在现实中的恐怖组织是何等面目?恐怖氛围下的日常生活究竟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近距离看美国大兵到底是怎样的人?对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读者在这本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切实的答案。

试问?这么多年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恐,到底给巴基斯坦;给阿富汗;给伊拉克带来什么?他们的国家安全吗?他们的老百姓幸福吗?

张宁的《战地记者十年目击》一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巴基斯坦;第二部分是阿富汗;第三部分是伊拉克。不同民族,三个国家,同一背景,一个主题,共同挑战,相互关照。

对巴基斯坦,基于该国是建设穆斯林模范国家的立国宗旨,国情决定了巴国在情感上对塔利班,甚至“基地”组织的贴近。同时又关照到强大邻居印度的巨大威胁,紧挨卧榻之侧,不得不站到美国一边。这样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所带来纠结与困惑,使这个国家的未来,密布阴霾。中国铁哥们的真诚支持,使巴中关系成为全天候兄弟伙伴。而这些见识,均集中呈现在其民主的吊诡、爱又如何、寻找拉丹踪迹、印巴关系等章节中。

对阿富汗来说,作者振聋发聩地喊出“幸福在哪里?”。阿富汗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特别国家,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战乱与动荡中,阿国人民几乎从未感受过哪怕是一年半载的宁静幸福生活。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似乎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坏,但也没有使事情变好。而卡尔扎伊治理下的十多年,或许竟是这个苦难国度不再那么糟糕,当然这需要时日检验。而这些内容则散见于“死亡,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从政,一项高风险职业”“生活在塔利班周围”“‘山姆大叔’的‘灰色战争’”“恐怖阴云下的日常生活”等章节。

对伊拉克这个曾经很富庶的国家,距离伊拉克战争已有十多年,美国在2011年底自行宣布战事结束。然而,伊拉克作为火药桶的形象,却前所未有地突出,几乎每天见诸媒体的暴力事件,提醒人们:不负责任的战争手段,个别大国的一个莫须有罪名,可以给一个民族造成多大的灾难,没有假如。张宁的拷问是,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到底带给了伊拉克什么?作者从为什么要去巴格达?在伊拉克我们正常生活;记者,危险究竟离你有多远?告诉读者,什么是记者,什么是勇敢的心。包括,反恐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何谓“伊斯兰国”,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萨达姆?“美军弟兄,这里不再需要你们”,都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伊拉克。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这本书中,有相当篇幅展示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异国恋,想说爱你不容易;第一次,我痛恨记者这个职业;为了忘却的记忆等几个“巴铁”的故事。还有异乡人在伊拉克,足球是一种战争中的心灵抚慰剂,为中国队送行。这样一些珍贵内容,彰显的是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该书有好多珍贵图片都是第一次发表,值得欣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宁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他在参与2004年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绑架事件中,执笔报道的稿件获选当年新华社好新闻奖,稿件经新华社播发后,引起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好评。2009年底,他在艰苦、危险条件下坚持完成的《喀布尔汽车炸弹爆炸组稿》,获新华社好新闻奖。在伊拉克工作期间,他参与的“伊拉克足球发展经验”“伊拉克文物保护工作调研”等调研报道,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为我国国内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他又是新华社派赴灾区增援报道的首批记者之一,获得新华社通报表彰和总编室表扬。

在亚太总分社工作期间,他还参与策划、组织2015年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报道、2015年APEC马尼拉峰会报道、2016年G7峰会报道、2016年香格里拉对话会报道、2016年东盟万象峰会报道以及2016年金砖国家峰会等多次重大战役性报道。

2015年,由他独立撰写的英文稿件《评论: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暴露海盗式不安全感》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美联社专门发表稿件加以点评,香港媒体也对此作了后续报道。

快20年了,1999年他还在我跟前读书时,有一次我们聊到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在美国空袭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的恶性事件中光荣牺牲。他告诉我,特别希望到新华社,为祖国的新闻事业奉献一生。天随人愿,近20年的新闻历练,我深深感受到,张宁在对战乱国家民众苦难报道中所展现出的达观,也让张宁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包容。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如何面对危险、苦难与艰辛,确实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张宁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我时常想起美国电影《黑鹰坠落》中的一段对白——老兵对新兵说,“当我回到家乡,总有人问我:‘你是不是打仗成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每当看至此处,我总想替老兵续上未尽的语句——“非我冒险成瘾,只因我心怀理想。”

2016年,张宁获选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评选的十位全国新闻工作者代表之一,在当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华社时,由习总书记亲手上网点赞。写至此,我想用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打住,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吧:

作为一种职业,记者的生命是靠他的作品去支撑的,其新闻智慧经由作品而流淌……

猜你喜欢
张宁塔利班新华社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再创新高
乐普 《欣忭》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