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实践能力 练就“铁脚板”
——以《十堰晚报》挖掘偏远山区感人事迹实践为例

2019-08-14 01:52文/朱
中国记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脚力十堰十堰市

□ 文/朱 江

内容提要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总要求,是对宣传思想战线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十堰晚报》不断挖掘偏远山区里的感人事迹,用“脚力”密切联系群众,为读者注入爱与善的新动力。

湖北省《十堰晚报》采编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新闻工作实际,结合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偏远山区感人事迹。尤其是下足“脚力”,在秦巴武当深处越岭翻山,练就一双“铁脚板”、两条“飞毛腿”,一身“好武艺”,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彰显社会正气。

一、“铁脚板”翻山越岭,发掘感人无手教师

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做好教育实践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增强脚力,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

2017年2月,曾经被媒体广泛聚焦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峭壁上的学校”,其艰苦办学的事迹入选苏教版思想与品德教材。《十堰晚报》科教文卫部主任张贞林在回访这所学校时,陪同的镇中心学校胡校长介绍,大山深处有一位老师,没有双手,2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深受学生喜爱,事迹非常感人,可惜一直没有宣传出去。

假如一位老师没有双手,他还能教学吗?“不仅能,而且还干得非常漂亮。”这是一位扎根在秦巴片区深山20多年的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给出的人生精彩回答。于是,张贞林约上摄影记者刘成臣立即赶赴陡岭子完全小学,寻找这位身残志坚但仍坚持在大山深处教学的老师。

“陡岭”位于鄂西北莽莽群山之中,属十堰市郧西县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接壤之地,这里崇山峻岭、交通闭塞。2017年2月20日下午,冷风劲吹、寒气逼人,天气预报说当天有小到中雪。张贞林、刘成臣冒着大雪封山的危险,前往马正发老师所在学校。采访车在盘山公路上转来绕去,转弯转得让人耳鸣头晕。进入校园后,记者们第一眼见到马老师时,他正在用双臂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正赶上他给二年级学生们上数学课《表内除法》。只见他双臂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字迹工整漂亮。粉笔夹在两支光秃秃的胳膊之间,竟然那么灵动、自然。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如此工整的板书是由一个没有双手的人写出来的。“这样的上课场景,我们太熟悉了。”郧西县夹河镇陡岭子完全小学校长邹昌成对记者说:“学校本来想给马老师安排一个后勤岗位,可他不干,坚持要带课,哪怕是带一个班。”这是一种怎样的职业精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了仔细认真观察了解马老师日常工作,记者们在不打扰他的情况下冒着寒风默默在窗外拍摄。从课堂到活动场,又到食堂里马老师为学生打饭;陪同马老师夜间在寝室里备课,再到宿舍查房给学生盖被子……8个多小时不停记录,两位记者端握相机和拿笔的手冻得通红。直到天空开始飘落雪花,采访才告一段落。当晚10点多钟,记者们方驾车往回赶。到达夹河镇宿舍后,又马不停蹄整理采访内容,凌晨2点多上传采编系统后才休息。

马正发老师感人事迹的挖掘,可以说是《十堰晚报》践行“走转改”最好的一次新闻实践。因为鲜活的新闻不是撞上的,而是脚踏实地用“脚力”在崇山峻岭中,踏踏实实深入基层发现的。

二、练好“脚力”,发现生动典型百姓故事

脚力是全部宣传思想工作的源头,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只有锤炼过硬的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宣传思想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十堰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其实马老师用双臂写字,其中的艰辛常人是无法体会的。起初,两只断臂根本夹不住圆圆的笔杆,夹久了断臂钻心地痛。马老师整整练了5年,才运用自如。他断臂上的肉不知磨破了多少次,皮不知脱了多少层,特别是到了冬天,断臂处的肉磨破了就长冻疮。

由于学校老师少,马老师还主动把学校最难整治的厕所和阴沟卫生打扫接过来。每次打扫卫生,他都先给学生示范。学生在他的带动下,也成了劳动能手。学生王宇说:“马老师都不怕脏,我们也一定要干好!”夹河镇陡岭子完全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住校的马老师,还负责20多个学生的就寝。他每天晚上起床两三次,看看孩子们的被子盖好没有。早上起床,还督促他们整理内务、洗漱。在马老师看来,这些学生和他孙子差不多大,他像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照顾好这些学生。

2017年3月4日,《十堰晚报》拿出一个通版,以《无手教师马正发,深山写爱二十五载》图文并茂报道马正发感人事迹,引起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网、环球网等上百家媒体的转载,各大媒体在微博上为马老师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上百万网民为马老师点赞,要向他学习,还有的网民留言要加入教师队伍。“生命之花在你身上绽放得艰难而愈发夺目,我们常人不得不佩服你生命力之顽强!”“什么是英雄,答案就在你身上。你用你的坚强与坚持,诠释你对生命的敬畏,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向马老师致敬!”一时间,省市县多部门派人去看望马老师,十堰教育系统开展向马正发学习的活动。

挖掘身边典型、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力量。《十堰晚报》的报道实践,挖掘身边典型必须要接地气、鼓士气、铸名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新闻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7年9月11日,《十堰晚报》又派出直播团队走进陡岭子完全小学,视频直播无手老师马正发的工作、生活。《十堰晚报》科教文卫部女记者、视频直播主持人鲍欢走进教室,50多分钟的教学现场直播吸引了众多网民围观。截至当晚12时,观看量达到6.2万人次。直播过程中,不少网民为马正发点赞,称马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还有的网民给马正发送上“教师节快乐”的祝福。网民“早安一句正能量”留言:一个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网友“儿他爹”说:板书真棒,不容易啊,默默无闻才是英雄。

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习粉笔字,粉笔夹紧了会断,夹松了又会掉……就是在这样一节节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了马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用两只断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他的女儿马小玉在其影响下,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传承父亲的执着敬业精神。

好的题材内容,需要记者用非凡的“脚力”丈量大地,发现生动、典型的百姓故事。反观现实,有些人虽然走下去了,却只走“常规线路”,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蜻蜓点水”“飞轮观花”,既听不到群众的真声音、真想法,也看不到基层的真情况、真问题。《十堰晚报》记者切实练好“脚力”,迈开双脚丈量鄂西北山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和发掘生动典型的深山教师故事。

三、脚下沾泥,发扬调查研究之风

当键盘取代纸笔,小屏幕取代大舞台,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宣传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四力”,首要在于增强脚力,练好“铁脚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教育是良心工程,教师是情怀事业。而我们要做的,是不能让每一份需要情怀的事业,单靠情怀苦撑。马正发老师25年坚守深山,用爱心彰显师德,用双臂书写人生,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演绎着绚丽的人生篇章,他所带来的社会反响还在持续发酵中,这正是一次采访一篇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

练就“铁脚板”是对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只有脚下沾泥,练好“脚力”,才能发现鲜活生动的典型百姓故事。这也成就了《无手教师马正发,深山写爱二十五载》斩获湖北新闻奖。紧接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或实地采访或连线对话,再次聚焦马正发,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十堰市、郧西县等多部门看望马正发,十堰市教育系统、各地高校开展向马正发学习的活动。与此同时,马正发老师相继获得郧西县“最美教师”“第六届十堰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荆楚楷模”“第四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奉献奖”等殊荣。以此报道为蓝本,《十堰晚报》申报的《无手老师马正发》纪录片,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专资扶持网络视听项目。

宣传思想工作要深入人心,必须要做到在思想上亲近群众,在行动上走进群众。2019年5月15日,《十堰晚报》又拿出一个通版,图文并茂聚焦高位截瘫的“当代愚公”曾付学爬坡造地7年把荒山变梯田的感人事迹。采访当天中午,十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十堰晚报》记者冰客,《十堰晚报》摄影部主任张建波为了取景拍摄角度,顶着烈日攀爬到郧阳区大柳乡黄龙庙村二组300多米高、倾斜度有70度左右的陡峭山坡上,俯瞰被曾付学改造的那片层层叠叠的梯田荒山。这就是高位截瘫的农民,硬是用7年时间,以蚂蚁搬家的精神,从山下搬土上山,敲石造地,将门前的石坡垒出4亩多“大寨田”,种上连翘、苍术等药材,既增加了收入又绿化了荒山坡,被当地人誉为“当代愚公”。

报道发出后,众多企业家发起捐款倡议,号召大家为曾付学家门前的道路硬化捐款。广大爱心企业被曾付学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曾付学家门前的道路硬化已经开工,挖掘机对乱石场进行场平,2018年5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曾付学家,施工队正在铺设水泥路面……

“脚力”是思想宣传工作的力量之源,是根基所在。练好“铁脚板”,在于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掌握来自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站稳了,立场就稳了,心里就有使命担当,身上才有不竭动力。增强脚力的过程,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者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只有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才能成熟起来。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宣传思想工作者,具体工作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大走访、富民强企“走帮服”“走转改”等活动为平台,挽起裤脚练好“脚力”走基层,多积累基层工作经历,多宣传群众身边典型,用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四、脚底生威,发挥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增强脚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无论理论研究、新闻报道还是文学创作、艺术创造,其全部灵感和素材都蕴含在社会实践中。因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019年5月16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十堰市的残疾人爱心企业家、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成江,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5月18日《十堰晚报》及时图文并茂地及时推出消息《我市一人获评全国自强模范》。

58岁的成江是湖北省十堰市知名爱心企业家。3岁时,他患上小儿麻痹症,右下肢残疾。2011年,成江当选十堰市肢残人协会主席,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是他最大的心愿。在此之前,他放弃机关工作,盘活了东风公司残联下属的一家福利企业,还成功创办了能为许多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的湖北兰奇工贸有限公司。企业发展了,他自筹资金30万元兴办加工厂,先后安置了5名残疾人就业。2013年,成江向中国肢协争取了“重塑未来,改变人生”项目。当年,十堰市筛查适应症患者200余人赴京做手术。

为了解决这类残疾人的生存问题,成江跑遍各县市区,以该市肢协的名义牵头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成立了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在他的努力下,全市近200名高位截瘫患者获得了十堰市最好的医疗照顾以及咨询服务,学习到最基本的自我护理知识。有的甚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文体活动。目前,“希望之家”已经开办了八期,成为各级残联的一项常态化康复项目。近几年,该市肢协又创建了十堰市肢残人扶贫创业基地,先后有100多名肢残人做起了电商等脱贫项目,实现脱贫致富。2018年,他又协同十堰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十堰市脊髓损伤者创面修复中心,先后救治了25名贫困重度压疮患者。

传播主流价值是主题宣传报道的社会职责。将宣传主题与读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宣传大主题,报道小切入,高扬主旋律,不失贴近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并不断实践的课题。

2018年12月27日,《十堰晚报》推出通版报道:《2018十堰暖新闻回眸:总有一份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感动来自横跨三大洲辗转5万公里救农民工兄弟的十堰太和医院鲁军体医生、来自蹲墙角吃泡面的十堰民警余聪、来自崴脚后单膝跪凳忍痛做两个小时手术的丹江口乡村医生陈丽、来自扮爸爸为63岁妈妈披上婚纱的丹江口女孩罗小琴……这感动还来自这座城市里每一个有爱心的人:竹溪县男孩郭文身中百草枯剧毒,我们为他揪心;正值花季的19岁十堰女孩王丝雨患癌,整座城为她募捐;郧阳区无腿男子李显国19年来身残志坚,我们一起帮他完成心愿……2018年,有无数道光曾温暖你我,《十堰晚报》选择了其中那些感人的故事,都是用腿脚勤快的“脚力”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关系,愿这些温暖的瞬间,为读者注入爱与善的新动力。

猜你喜欢
脚力十堰十堰市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