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报评论如何引领主流舆论

2019-08-14 01:52金龙江
中国记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乐清观点舆论

□ 文/金龙江

内容提要 县市党报应将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引领的旗帜和灵魂,亮出态度,做有观点的报纸;凸显力度,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体现信度,让主旋律更高昂;找准角度,让本土评论引人入胜,不断做强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区域主流意识。

作为最基层的县市党报,《乐清日报》自2011年开辟评论版以来,将评论做为舆论引领的旗帜和灵魂,坚持“态度、力度、信度、角度”的本土化操作,发挥好评论“定音鼓”“压舱石”的作用,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强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亮出态度,做有观点的报纸

2011年3月,《乐清日报》以更加亲民的姿态,积极引导区域内群众的主流意识,开设评论专版,构建言论平台,力争做有观点的报纸。8年来,紧紧围绕“做大做优主阵地、做强做实话语权”的目标,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评论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县市报做好所在县市的舆论引导,抓好本土评论至为关键。“乐清观察”为评论版主要本土评论栏目,定位为乐清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由于评论者具备一定的眼界和丰富的积累,对素材的分析往往能作出别样的解读,说出一般群众有感或模糊的感受,达到启迪观点、开阔眼界的效果。主要做法为:盯准时政话题,配合求“当”;注重民生热点,引导求“紧”;抓准经济现象,解读求“专”;培育本土作者,对象求“杂”。通过不懈努力,该栏目已成为报纸最重要、读者最关注的栏目之一。

《乐清日报》2013年推出以个人命名的言论专栏“全眼看天下”。这是中国县市报中第一个个人评论栏目,由《乐清日报》首席评论员张全担纲撰写。全部文章皆从乐清本土新闻题材中选择评材,因而具有极强的贴近性。专栏多选择冷僻题材,结合乐清历史人文和本土发展氛围作出解读,习惯于从具体事件入手并引申至其它领域分析。栏目创办以来,获得较高的评价。

“经济走笔”则围绕经济领域的话题展开论述,如为助企服务活动刊发了《一场“及时雨”》《精准服务需要找准问题》《服务企业要“真”》《企业,你准备好了吗?》《助企服务任重道远》《要保持一颗“与时俱进”的心》《送出真诚服务与真正利益》7篇系列评论等。“140字”栏目针对社会新闻类民生题材,每期邀请一名知名网民主持组织讨论,通过微博发布和跟帖发言,将网民代表性观点梳理刊发。由于话题民生、语言平实,深受好评。还推出“传威头条”“一周短评”“微语”等栏目。

“雁山快评”则为头版的主要评论载体,自2017年1月开栏以来,着重在乐清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重要活动中配评,与头版当天新闻内容联袂刊发,时效极强,短小精悍,字数一般在300左右。这个栏目力争做到既权威大气又言简意赅,较受好评。如刊发的《干部要过亲戚关》《“两个健康”重在打造平等体制环境》《“赶超发展”必须眼高手低》《紧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牛鼻子”》等短评。头版还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及时刊发有高度、有分量的编辑部、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和快评两种不同风格形式的评论交替刊发,在报纸头版亮出鲜明观点,形成浓烈氛围。

《乐清日报》评论板块坚持纯本土评论操作,培养和打造了一支独特的评论作者队伍,评论文章同时在新媒体传播,更放大了影响力。

二、凸显力度,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

围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关键时刻及时发声,以主流姿态切入主流议题,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在不断的说理中明是非、辩曲直、聚共识。

乐清的丧葬陋习已延续千年,破除起来困难重重。我们在全市殡葬改革新政实施之前就着手舆论引导,从2017年3月7日起,推出“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栏和“移风易俗系列评论”,引发读者和网民的热议。特别是两年来在评论版连续推出的“移风易俗系列评论”达40多篇,可谓史无前例,评论或褒扬先进,或针砭时弊,有效凝聚人心,营造氛围。

《“瞭夜”是种流行病》为“移风易俗系列评论”的开篇之作,对当地最流行的丧礼“瞭夜”风俗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抨击,不但抢占改革落后观念、引领社会风尚的高点,而且注重与民意民向的结合,既吻合现代文明又紧贴农村地气,达到入脑又入心的引导效果。特别是诸如“规模浩大的‘瞭夜’场景,与其说是亲朋好友陪伴主家熬夜,不如说是主家在舍命奉陪亲朋玩乐”之论断,深刻揭示了“瞭夜”的虚荣、落后、浪费本质,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

而后刊发的《改变殡葬陋习:村干部应当带头大哥》《零和游戏背后的博傻行为》《落后观念背后的文化缺位》《集体困局背后的精英责任》等时评,均一针见血批判丧葬陋习,引发读者共鸣。这些评论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的丧葬新风,为乐清破除千年陋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文明新风拂面而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审读与管理》阅评认为:“移风易俗系列评论”从风尚引领和具体工作改进入手,一虚一实,两条线互为映衬呼应,为“移风易俗”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乐清开展的“大拆大整”和城中村改造重大主题,《乐清日报》刊发《“大拆大整”:补短板保民生》《城中村改造:正视冲突顺畅沟通》等大批评论,获得了读者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凝聚了人心,也大大减轻了政府工作压力。

如对征迁工作,媒体通常站在政府角度考虑如何快速推进,对征迁户的抵触情绪分析,习惯于从经济利益、历史人文等角度出发。乐清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场惠泽征迁户的“关爱行动”启动,我们随即切入评论《征迁中的人文关怀不可缺位》,文章从征迁户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引向对征迁户的深层次关怀、心理疏导上,引向政府和征迁户关系的社会治理层面,由表及里层层剖析。充分关注到心理关怀,引申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一定层面上安抚了拆迁户的情绪,为城中村改造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还景于民的实质是还权于民》则就雁荡山景区公建危旧房拆除事件展开论述。大拆大整是为下步建设留出空间打好基础,而景区内的拆除动作不仅拆出空间,而且还观赏资源给景区,还景于民。联想到景区资源为全民所享世人共有,这个过程也是还完整观赏权于民的过程。这样,从还空间于民—还景于民—还权于民,评论对事件的透视层层递进,分析深刻透彻。

这一系列评论,疏导了群众情绪,助推了政府工作,取得了党委满意、群众肯定的效果。

三、体现信度,让主旋律更高昂

网络信息时代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评论要发挥公信力和渗透力的优势,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发出引领主流舆论的最强音。

2017年7月,《乐清日报》原创独家报道的乐清“90后”最美女教师陈莹丽罹患肝癌,生命最后时刻仍坚守三尺讲台的故事感动了亿万国人。小老师大情怀,小教鞭大教育,小故事大时代,陈莹丽成为“90后”的时代符号,一个最典型的人物代表,最美女教师连续报道也超越了常规新闻报道的意义,其在舆论导向、社会影响、公益价值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头版连续推出的关注乐清“最美教师”陈莹丽系列评论功不可没。《“90后”,无愧于时代》《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人生,坚守成就最美》系列评论分别从“90后”的优秀代表、爱岗敬业、人生坚守三个角度,对陈莹丽的先进感人事迹展开解读,既有时代高度,又贴近地气,不失为一组“顶天立地、真挚可信”的评论。该组评论和融合创新报道也荣获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

2018年9月23日,柳市一女童从18米坠落,千钧一发之际,三位新乐清人不假思索伸出了双手,托接住了从五楼坠落的两岁女童。一个生命由此重生,而他们中的两人,一人手腕、手臂骨折,另一人手腕骨裂,但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不救,一辈子都会后悔。”《草根英雄,大地的道德支撑》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步推出,强化了评论点明性质、阐述要义的作用,使得整体报道更为出彩。国庆长假期间在“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凡人义举“七日谈”网络座谈会,邀请广大读者和网民就三位“托接哥”事迹展开讨论,尽情抒怀。单篇引领和网民众评形成呼应,一评与多评的角度各异互为补充。长假后第一天上班,开展“爱心托接 善良之美”专题网络访谈。

2015年12月25日圣诞夜,乐清市区的南虹广场附近人流、车流骤增。8名车主为图方便,将车停上了旭阳路的中央隔离绿化带,轧坏了草坪。一时间朋友圈里群情激愤。2016年1月1日,“草坪违停”现象再次出现。乐清日报全媒体第一时间介入引导,并连推“看点”“观点”两个版面。在评论的框架设计和活动的载体搭建上,一开始就确立了用户导向。高度强调读者的参与度,发出的主流声音更接地气,更令人信服。

在评论上,首次大规模尝试“PGC+UGC”模式,仅2016年1月4日的观点版,就选用了28位网民的观点。如《城市管理怎可轻易突破底线》评论,态度鲜明地提出执法的标尺是什么?同样的违停,草坪上的车子招致曝光、人肉,主干道上的车子平安无事,甚至被当做“乖孩子”。法治的理性在哪儿?执法者对一种明显违法的行为采取纵容态度,而对另一种相同性质的违法行为,表示出零容忍,在有法可依、情境相同的前提下,是否涉嫌执法偏颇甚至不公?——这样的质疑是对文明执法的整体性透视。进而得出结论:“城市管理,既需要公众的配合,也需要执法者管理者的胆识与智慧。”——这样的观点是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对执法偏颇现象进行了批评。

四、找准角度,让本土评论引人入胜

“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改变表达方式和话语方式,以巧妙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充分的说理,使评论入耳入脑入心。

《乐清日报》2017年9月24日头版,《90后,无愧于时代》。

《乐清日报》2017年7月26日头版,《人生,坚守成就最美》。

另辟蹊径。婚车发生追尾,为赶“吉时”事后还原车祸现场——发生在乐清的这起事件曾上了网易要闻板块。评论《被“吉时”隔离的真实》观点新颖,引发出对真实性的思考。

彰显情怀。《三年半不出院:一场双输持久战》以“医患双方皆输”为立论,站在客观立场剖析问题症结,指出“其实是医患矛盾的集中折射:患方不信任医疗鉴定体制的正义性,医方缺乏人文关怀”。通过对医患纠纷案细节的分析,推导出医患双方矛盾难解的关键是“不信法”。

观点独到。《“啃老”的现实困境》是个热点题材。除了教育因素,作者认为,“啃老”首先还与家庭结构有关,与计生政策有关。父母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这一代独生子女身上,孩子过早被赋予财产继承的期权,导致“啃老”现象普遍。

主动引申。《蝤蛑身上的稻秆绳》则以蝤蛑身上的稻秆绳,指代那些失去监管的权力,会衍生出附着物,并且随时随地寻租。文章以有趣的比喻、诙谐的笔调、丰富的事例、严密的逻辑,剖析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对权力加强监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权力透明运行。文章发表后,许多读者给予好评,称比喻形象,评论到位。

剖析深刻。《“烧饭师傅坚守岗位”的现实隐喻》时评剖析深刻而公允。就市委书记到某社区查岗,发现只有一名烧饭师傅坚守岗位的新闻事实,公允地评析了这一新闻事实背后的复杂社会背景,同时指出了监管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乐清观点舆论
第二十届乐清模具设备塑机工业自动化展圆满落幕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观点
不忘初心 新闻为民——乐清日报深度融合的实践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乐清湾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