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舞台/灯光/多媒体设计欣赏

2019-08-15 05:58任冬生英国59production影像团队
演艺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象灯光投影

沈 力,任冬生,英国59 production影像团队

2019年1月10日~13日,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出品的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该剧根据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以云南西双版纳为背景,以在抗日战争中存活下来的战象——噶羧为主线,讲述了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从相遇到一同成长、变老,共同见证了特殊年代人类与大象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故事反思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并烘托出反对战争的主题思想。

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主创团队强大,何念担任该剧的导演,沈力任舞台设计,任冬生任灯光设计总监,英国59 production影像团队(以下简称:59团队)为多媒体设计。

1 舞台设计

2018年春节前接到了导演何念的电话,希望一起合作《最后一头战象》。最初并没有剧本,只有一个故事大纲作为讨论的初始依据。2018年3月最终签约之前,舞台设计与何念的沟通仅限于框架概念方案的范畴,但现在想来,这个过程尽管没有落实到方案,但对于最后呈现的舞台设计方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1.1 准备工作

首先,《最后一头战象》的演出需要使用影像投射,这就对舞台设计有了基本要求:需要有适合影像成像的介质和空间,动态影像的呈现需要尽量整体和平面化的块面,否则,观众会有视觉割裂的观感。

其次,剧中的主角们是多人操作的象偶,由于体型庞大和多人合作操控,它们的运动并非很方便,所以,需要预留尽可能平整的地面;同时,确定会有大量的舞蹈和肢体动作,这也需要尽量平整的舞台地面和预留出的给予灯光设计放置侧光的侧幕空间,这样对肢体动作会有更好的表现和造型作用。

在这里需要提一下,之前制作方安排的西双版纳采风给予舞台设计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感受是全方位的。令人着迷的热带雨林中的一切都是舞台设计的形象符号;在雨林中行走时,不断变化的视角带来的镜头位移感,最终也作为对影像制作最重要的建议和要求写入提交59团队的技术文件。

图1 舞台呈现前一稿

最终的舞台呈现前,其实还有一稿,是以舞台悬吊系统为基础的八片景片,通过不同位置的组合和场景转换的速度节奏变化营造所需要的场景。这一方案在跟59团队沟通时引起了共鸣,甚至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影像构建的讨论和初步方案,并提供给了对方所有影像构建需要的素材参考文件和技术图像矢量文件,由于剧本内容的修改和剧场吊杆系统等问题,最后放弃了该方案(见图1),但它给了舞台设计非常好的方案拓展基础。

1.2 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最终方案采用了三组不规则形状的岛状平台。构思来源首先来自雨林起伏的地貌。起伏的曲线底面勾勒出自然的天际线,递进高度的平台表面在舞台的有限空间里尽量加强透视效果。除了地貌特征,三个平台的形状也接近雨林中常见的芭蕉叶的自然生长样貌;同时,它们的相互遮挡形成的交错外形也貌似巨大的象牙横亘于山谷之间。最初成型的设计稿中,三个平台是独立的,舞台设计预想的是可以有错落起伏的地面,给大象保留了运动空间,以横向的调度来实现舞剧的美丽侧光场景运动;排练一段时间后,导演提出还是要以前后的流畅运动来实现更自由的舞台表现,于是,最终方案中,三个双曲面平台是被暗色的衔接平台连接起来,连接平台是不规则的桥型,尽量保证原有的独立平台视觉效果和表演的全台贯通的连接。

图2 自然落水的不规则效果

连接平台的出现也正巧解决了舞台设计中本来面临的一个难点:下雨。在跟导演的数次沟通中,形成了基本意向:雨林是潮湿的,下雨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下雨方案决定下来,开始进入具体的实施。本来舞台设计要在三个独立平台的后方设置隐藏的雨水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衔接平台的补充确定后,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最终在衔接平台中嵌入整体的接水槽,直接用水泵制造了独立水循环系统,见图2。如果雨幕采用整片水帘,会显得很不自然,为了达到自然落水的不规则效果,最终使用了布满不规则位置的2mm小孔水管外包纱布,制造了3层自然落水的下雨效果。

舞台上空的正面投影介质使用了三块定制纱幕,也可以理解为“扩展作用的檐幕系统”,见图3。由于需要影像投射时可以有25%左右的投射率,材料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厚了不行,效果呆板,没有透气感,头顶就真成了檐幕;薄了不行,太多透射会干扰后一块,使投射形象严重叠化,影响效果;同时,既要透又不可以有接缝;大面积不规则边缘幕布单一吊杆悬挂会产生窗帘效应,幕布会变得不平整;最终,在大量样品和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特殊型号的无缝纱幕,实现了需要的基本效果。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59团队完全根据舞台设计提供的幕布矢量文件构建了所有正投的影像文件;工厂根据同样的文件订购了幕布制作。为确保严丝合缝,舞台设计在原尺寸搭建的技术排练现场协同影像边缘最终核对幕布边缘,现场做边。因此,最终叠层的层次感相当好,三块无缝纱幕使用了递进的三个灰阶的基本颜色,表面非常小心地喷了薄薄一层云雾,结合影像的云雾效果,舞台呈现为理想中的舞台上空飘动不散的雾气效果。

背景的介质可以根据剧场选择背投或者LED屏幕,本次演出使用的18米×10米的P4 LED屏幕,使用低亮度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整体影像的基本质感确定为非自然模拟的模式,再大的舞台在真正的大自然面前都可忽略不计,剧中要表现的场景都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直接模拟是非常不讨好的做法,会丧失大空间感。所以,在随同舞台设计方案一起的整体视觉提案中最早确立了几个关键词:插画样式的、水墨质感的、视角镜头移动感、同一画面色调严格不超过的数量等,好在59团队是非常有经验和极富创造力的团队,在几次方案讨论和反复之后,最后呈现的效果非常完美。舞台设计和影像内容相互叠加,相互融合,加上完美精确的灯光设计方案,一起构建了富有艺术感的舞台视觉呈现。

图3 三块定制纱幕

看似简单的理念和设计,其实在设计和呈现上相对更难一些。因为东西少,就要求每一样都无比精准,各个部门的沟通和配合都需要非常合拍。尤其与国际团队的无间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Less is more谁都知道,但真正可以做好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次《最后一头战象》的舞台美术视觉是比较成功的。

2 灯光设计

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的灯光设计过程是有趣并且有难度的。有趣,是因为战象虽是主角,但因其是象偶的表演方式,无法开口说话,这样一来,灯光的写意、内心外化等暗示功能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虽不炫技,但存在感十足;有难度,是从技术层面考虑,舞美有3组异形的透光投影纱幕,灯具安装在常规的位置及高度,很容易穿帮,背景又是巨大的投影屏幕,如何用灯光将这些有逻辑合理地串联在一起,是该剧在灯光创作初期需要考虑解决的难点要点。综上,该剧的灯光语汇渐渐清晰。

图4 灯位的设定

根据舞美设计及多媒体呈现的雨林意向,在灯位的设定上,大量地使用了高侧光及侧光(图4),这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为了更逼真地对雨林中的光环境进行还原,“光”本身没有特定的具象含义,但结合了雨林这样一个写意的舞台质感后,光的虚实变化结合景的意向,强化了表演空间的假定性,同时,从出光角度上考量,高侧光是大角度交叉使用的,这也是对逆光投射角度受限的一个技术应对,另外,错落的高侧光形成的雾状光束,从视觉上对3组投影檐幕进行了再分割,从而形成了更加丰满的景深层次。第二,侧光可以强化表演者的造型感,这也刚好吻合了该剧中大量的肢体及象偶的表演需要。

作为灯光设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舞台灯具,所有舞台空间中发光发亮的物体,都应成为构成光影效果的素材,按照惯例,大体量的投影屏幕本是灯光创作中最大的障碍,因为它本身是发光的,还可能有具体的形象,非常容易吃掉一个假定的表演空间,干扰画面的光比,但此次灯光效果不但没有与多媒体互相影响,反之将视频有效地利用起来。例如:序幕时,灯光就将除了主要人物以外的大部分表演者“交给了屏幕影像”,利用视频影像的亮度,使部分演员成为流动的剪影,融入视频影像中,这样的融合,使得灯光和视频不再是孤立的表达,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更有效有趣地表现剧情和人物,放大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另外,电脑灯中重新订制了大量的GOBO片,斑驳的光影贯穿全剧,也是对多媒体形象的一种延伸。

灯光的特性就是天马行空,既可以表达任何情绪,又好像无法表达任何具体的内容,根据这样的属性,结合剧中战象无法说话的特点,灯光在很多场景中,试着用灯光代替战象嘎嗦讲话,至少可以将大家有共鸣的一些情绪释放出来,将这种微妙的灯光语汇拟人化。例如,在老嘎嗦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他的朋友亲人战友波农丁,深情地喊着它的名字送它上路,灯光从定点区域光,以极慢的不易察觉的速度缩小并集中在象偶的头部,使落符画面最终定格在波农丁和老嘎嗦的面部,仿佛电影镜头一样,引导观众追忆他们相互陪伴的岁月,让嘎嗦难以言表的情感外化出来,见图5。

图5 灯光表现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老嘎嗦

在该剧中,沈力老师的舞台设计叠加59团队呈现的多媒体样式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已经锁定了整个舞台的基本风格质感,但如何将剧情及表演本身非常自然地带入这样一个相对固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如何结合戏剧情节,引导观众分辨出虚实空间的变化、人物内心空间的变化、人物之间虚实转换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多一笔显杂乱,少一笔则不足。具体的灯光手段,例如对光色的使用,整场演出基本以暖白及冷白色为基调,严格控制色光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杂乱色彩对观众的误导。再如,对灯光变化契机的控制,意指只有在重要的情节转折及空间转换时才进行有目的地灯光变化,以清晰的脉络区分虚实之间的转换。

该剧灯光语汇简洁,只是用了冷、暖和红,而“红”只是在死亡和战争的情境下出现,也凸显出“红”的特定意义。并严格把握光比,使之在多媒体、布景、演员之间形成特有的灰色基调,使三者完美结合。

3 多媒体设计

59团队与中国本土团队首次合作,担任该剧多媒体设计。因为该剧故事情节是以波农丁和噶羧之间的温情友谊铺展,由老波农丁为主述者,采取回忆和倒叙的方式,年老了的波农丁和小波农丁在如同故事书一般在同一时空下互相交织重合,多年后的老波农丁回忆起年轻时与小噶羧的友谊,便乘坐时光隧道与从前的自己重逢,因此,多媒体设计以连贯且极具年代感的黑白格调水墨画形式呈现故事场景,栩栩如生地带领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追忆旧时光里的人和事。

图5 死亡和战争的情境下红色的特定意义

图6 多媒体效果组图

多媒体设计充分配合与利用极富诗意的舞台设计,主要以三个分层打造剧中一连串的地点变化。首先,高解析度的LED屏幕墙呈现出令人过目不忘、呼之欲出的大幕画景,丰富的故事背景让人目不暇接,包括雾气蒸腾的热带雨林、栩栩如生的乡村景致与山区地带;8K分辨率的环幕组合得以呈现精彩的细节与纵深景致。其次,59团队为三个树形舞台装置的投影设计了颜色、亮度与质感投,进一步配合极富戏剧性的灯光设计。第三,为打造立体三维的投影效果,悬挂在舞台上方的多台投影仪也为此次的多媒体设计增添了不同的投影角度与长度,例如夜空中的繁星,雨林的动物包括鸟儿与昆虫。总之,LED荧幕结合投影技术为整体的戏剧故事创造出了极富共鸣且令人流连忘返的舞台背景。

《最后一头战象》是59团队在中国的第一部作品,是与中国本土团队真正的首次合作,令人振奋。创意总监本杰明·皮尔西(Ben Pearcy)说,此次运用的disguise给予制作极大程度的灵活性,特别是对这种跨时区安排紧密的技术合成排练。只要在designer软件内设置好舞台布景的位置,便会自动将各项投影的边缘和布景的框架大小对齐,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能让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装载。实践证明,LED和定点投影结合的方式成为创意团队呈现动画内容视频的最佳方式。

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是一部集结了全球一流演艺资源共同打造的作品,演出后广获好评。剧中的多媒体设计为战象渲染了极具感染力的环境氛围,与舞台设计、灯光相得益彰,呈现了一场惊人的视觉盛宴,让活灵活现的象偶、感人至深的极美音乐与动人心弦的舞台故事完美结合,创造了上海乃至中国现代舞台剧的里程碑式作品。该剧无论是在视觉呈现或是巨型象偶制作等许多方面,都可对标国际制作。

(剧照摄影:尹雪峰)

猜你喜欢
战象灯光投影
水中灯光秀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来一场灯光派对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找投影
找投影
排山倒海
古代的坦克
感人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