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分析

2019-08-16 03:46刘丽辉
智慧健康 2019年19期
关键词:溶血性交叉凝胶

刘丽辉

(蛟河市人民医院 输血科,吉林 蛟河 132500)

0 引言

输血在巨创手术和抢救患者生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主要指的是以静脉输送的方式为患者补充外源血液。但患者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的自身血液排异性问题依然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旦出现患者自身血液排斥和免疫外来血液的情况,会大大增加非溶血性、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危险,进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正因为如此,需在输血前做好严格检查,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1]。安全输血的前提是能否严格进行交叉配血,其可有效降低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目前临床主要选择凝聚胺法,但其存在操作时间过长的缺点。而微住凝胶法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的突出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交叉配血中。本文收集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110 例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进行如下分析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 年3 月至2018 年6 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110 例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5 例)和实验组(55 例)。对照组男31例,女24 例,患者年龄21-64 岁,平均(42.8±3.5)岁;实验组男32 例,女23 例,患者年龄22-65 岁,平均(43.7±3.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未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和严密监护,对照组选择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具体步骤为:实验组选择微住凝胶法交叉配血,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 mg。具体步骤为:交叉配血过程中主侧的内容为:患者的2滴血清+浓度为2%的外源红细胞悬液悬液;次侧的内容为:外源血清2 滴+浓度为2%的患者红细胞;将I 号的0.6 mL 液和II 号液2 滴分别加入至主侧和次侧,进行1min 的3000r/min 离心;离心后将样品上清液移去,再将III 号液2 滴加入,进行轻摇混匀。聚集事件<1min 表示阴性;凝聚时间>1min表示阳性。对血液标本进行1500r/min 的5min 离心处理,反复洗涤患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得到1%浓度纯净的红细胞悬液;进行交叉配血时,主侧以此分别在微柱孔中加入患者血清50μL、外源1%浓度纯净的红细胞悬液25μL;次侧依次将50μL 外源血清、50μL 患者1%浓度纯净的红细胞悬液加入到微柱孔中。置入恒温箱中进行15 min 的孵育,再进行2 min的9000 r/min 离心处理和3 min 的1500 r/min 离心处理。上层凝胶发生沉淀表示阳性;底部凝胶出血沉淀表示阴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进行评比,包括交叉配血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并对输血后溶血性不良反应和非溶血性反应(传染、感染病、发热、其他)发生率进行评比。

1.4 统计学评析

全部数据均录入到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中加以处理,交叉配血相合率、输血后溶血状况均以百分率(%)加以描述,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 视为组间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交叉配血相合率

对照组交叉配血灵敏度与实验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交叉配血准确率、交叉配血灵敏度均较对照组高,且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所示。

表1 比较两组交叉配血相合率[n(%)]

2.2 比较两组输血后溶血状况

实验组输血后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5.5%(3/55)较对照组20.0%(11/5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1,P=0.0220);实验组交叉配血输血后出现传染、发热各2 例,非溶血性反应发生率为7.3%;对照组交叉配血输血后出现发热6 例,传染4 例,感染病2 例,非溶血性反应发生率为21.8%,组间相比较,实验组显著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χ2=4.6809,P=0.0305)。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十分常见,其不仅可以确保巨创手术成功开展,还能有效抢救患者生命安全。但如果出现输血不当的问题,会引起溶血状况,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且会增加医患间的矛盾和纠纷,影响和减弱整个医疗系统的公信力。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环节是能否进行严格的交叉配血,而积极探索快速准确、安全可行的交叉配血法意义显著[2-3]。

微住凝胶法与凝聚胺法是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其中后者在进行临床输血配血过程中,可促使溶解后带有正电负荷凝聚胺中和红细胞膜表面有带负电荷唾液酸出现,显著降低红细胞表面的电位差,促使其形成具有可逆性的非特异性的一种聚集反应[4]。借助介质的作用,离子对红细胞周围阳离子进行中和,可促使其快速同抗原抗体结合,并以非特异性凝集散开状呈现出来,此时可证明患者匹配供血者血液成功,如果出现的是特异性聚集现象,则证明不匹配[5-6]。凝聚胺法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检出假阳性概率低等,但对于浓度较低抗体则不能进行检测,另外耗时过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7-8]。微住凝胶法主要利用离心技术与生物化学凝胶过滤、免疫化学对抗原抗体特异反应结果进行获取,待检红细胞悬浊液和抗球蛋白试剂结合后,会有不完全抗体出现,进而使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球蛋白抗体有特异性反应出现,导致红细胞聚集现象。通过深度离心后如果凝胶上有红细胞聚集现象出现,并且离心过程中发生细胞凝聚不能通过凝胶间隙的情况,停留于凝胶上层,证明供血者血液与患者不匹配;如果以阴性反应为主,未聚集细胞在通过凝胶间隙时非常顺利并快速沉底,证明匹配成功[9]。微柱凝胶法的优势表现在高灵敏度、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方面,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能够实现批量检测,操作程序规范性良好,检测结果方便保存,可保障输血安全,降低交叉配血过程中筛查出错的情况和输血纠纷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0]。

本组研究发现,实验组交叉配血准确率、交叉配血灵敏度均比对照组高,其输血后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非溶血性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由此证明,相比于凝聚胺法,微住凝胶法可显著提高临床交叉配血的安全性,减少溶血反应和非溶血反应,具有临床优先选择和大力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溶血性交叉凝胶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超轻航天材料——气凝胶
保暖神器——气凝胶外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冻结的烟”——气凝胶
连数
连一连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