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谁的万亿市场?

2019-08-21 17:20何治民
南风窗 2019年17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牌照消费

何治民

“如果近期有人趴在你车窗瞄来瞄去,请不要报警,这是银行的客户经理在户外作业,只是想看看你有没有安装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一段调侃在网上流传,也是真实写照。不仅仅是银行,微信、支付宝、银联等第三方支付也纷纷发布优惠政策,加入ETC争夺战。

毫无征兆,ETC火了,被带火还有消费金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场ETC争夺战的背后是对客户,更是对汽车消费场景的争夺,这些都是各方发展消费金融的基础。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消费金融牌照也备受追捧。继百度、新浪、阿里通过入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曲线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后,7月26日,第一家信托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信消费金融开业。

另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开始以来,消费金融作为新金融领域依旧受政策鼓励的细分市场,备受市场关注。

如今,作为第二大市场主体,互联网科技公司携丰富的场景资源和金融科技,再度入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会给业已成型的消费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

新的万亿级市场

5月17日,百度旗下度小满花4.5亿元入局哈银金融消费公司持股30%,位居第二大股东,成为第一家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6月21日,微博全资子公司微梦创科用2亿元入驻包银消费金融公司,成为其新增股东,持股40%,而阿里巴巴持股微博30.4%,也就是说,阿里巴巴间接持股包银消费金融公司12.16%。

7月18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平台宣布退出网贷业务,转向消费金融,并称已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7月26日,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增加新成员,中信消费金融公司开业,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9%,是第一家信托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是今年以来第一家获批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不难看出,这些新入局者大部分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而吸引它们的是稀缺的消费金融牌照和万亿级的消费金融市场规模。

消费金融牌照的稀缺要从2009年说起。2009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北银、中银、捷信和锦程消费金融作为第一批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有银监局审批。直到2015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才扩大到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银监部门,经过10年的发展,截至2019年7月,获得各地银监会批复且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4家,目前仍在排队等候消费金融牌照的有10余家公司。

牌照资源稀缺,除了监管部门审批较谨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申请门槛高。《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主要出资人的财力状况有严格的规定,如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等11项要求,这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银行系为主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此轮互联网科技公司入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前,腾讯、阿里、京东凭借網络小贷牌照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产品有大众熟悉的京东白条、花呗、借呗等。但与消费金融牌照相比,网络小贷牌照在资金来源、杠杆率上限制较多。以杠杆率来说,小贷牌照的杠杆率多在1.5倍左右,消费金融公司则可达到10倍。

消费金融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是对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另一个吸引点。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6.2%,但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5%,相比美国19.6%,仍有发展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50万亿元。

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5%,相比美国19.6%,仍有发展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50万亿元。

消费金融,是指为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这就意味着,开展消费金融需具备消费场景、并有应对小额信贷的风控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优势,能发挥自身优势并在万亿级市场上分一块蛋糕,何乐而不为?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也称,无论是入局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以开放平台为契机,向消费金融市场输出流量和科技,“这两年,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新战场。”

互联网巨头还是银行?

最近,刚入职某国有大行的刘同学很忙,每天需外出推销ETC,她的定点“战场”是加油站,“昨天业绩一般,才搞了10个,现在越来越难弄了。”8月7日,刘同学和《南风窗》记者分享她的收获。

刘同学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参与这场ETC争夺的机构不下10家,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ETC火了,消费者关注的是各大银行和机构的优惠政策,而这些机构则关注的是汽车消费的场景。这次ETC市场引来各方争夺,除了国务院和交通部的政策推动,更重要的是,ETC背后的汽车消费场景,这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且发展成熟的消费场景了。

对消费场景的争夺史也是半部消费金融业务史。2009年,为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四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个城市试点成立,2009年也被认为是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开端。2013年试点扩大到10个城市,并允许它们异地展业。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持牌消金公司继续扩大到16个城市,截至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的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达到20家。同时,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入局消费金融业务,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产品相继面世。

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整顿“现金贷”乱象,要求“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消费场景的重要性再度提升。

因线上流量红利已耗尽,当时新零售概念备受各方热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等参与主体开始转战线下场景。一时间, 各大购物中心、酒店、3C卖场等线下零售店,除了刷信用卡,京东的“白条闪付”、苏宁金融的“任性贷”、国美金融的“美易分”等产品出现在各大线下门店和场景。

经过线上线下两轮竞争,消费金融领域市场格局初定,初步形成了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分期平台等新型平台四大类主体,据恒大研究院2018年11月9日的一份研报,银行信用卡业务占消费金融58%的市场份额,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占比23%。这意味着,银行和BATJ互联网巨头占据了8成的消费金融市场。

薛洪言认为,在持牌经营、普惠发展的条件约束下,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分化仍会加速,“牌照資质、资本实力、融资成本、流量场景等都会成为消费金融市场主体的试金石”。

显然,目前四大类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杀手锏”。以银行和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两大头部参与者为例。银行作为唯一一个可以吸收存款的参与主体,资本实力雄厚和资金成本低廉的优势明显,但场景和对To C用户所需的智能风控是短板;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杀手锏则是丰富的流量、场景资源和较强的智能风控能力,但牌照资源是其发展的掣肘。

当然,它们也在加速补齐自己的短板。大型国有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大部分银行选择将不擅长的技术外包给第三方。陈浩文所在的公司就是给银行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方服务商,“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客户是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为银行搭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打通银行内部的数字体系,快速提高他们的大数据风控能力。”

相比之下,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最大短板在于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如今通过曲线入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补齐短板,是否会成为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最强劲的对手?

7月21日,蚂蚁金服副总裁杨鹏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优势是平台的触达能力和创新风控的能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和传统银行是互补”,可以为银行输出平台和技术来提升它们的效益,“我们之间可能采取分润的模式、联合贷款、收取服务费的方式,这些方式是越来越灵活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也认为,银行和互联网巨头各自在消费金融业务上的优势不可替代,双方的互补性更强。“现在的市场就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谁也离不开谁。”

不要忘记风险

尹振涛认为,双方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消费金融万亿级的市场足够大,“饼足够大,双方甚至可以一起合作画更大的饼。”如何一起画更大的饼,或许可以从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构成窥探一二。

消费金融领域市场格局初定,初步形成了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BATJ互联网科技公司、分期平台等新型平台四大类主体。

截至2019年7月末,全国获批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共有27家,其中3家尚未开业。开业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20家的主要出资人或一般出资人为各类银行,被业内称为银行系持牌消金公司,其他4家为产业系(如海尔消费金融)、信托系(中信消费金融)、资管系(华融消费金融)、外资系(捷信消费金融)。

值得一提的是,这20家银行系持牌的消金公司中,有15家背后的银行是城商行,这背后的合作逻辑是:一方面城商行能满足持牌消金公司对出资人的资本要求;一方面,持牌消费消金公司能助力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将业务拓展到全国范围。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银行系持牌消金公司的另一大股东均为有线上或线下场景的公司,形成了“城商行+场景公司”的模式。如四川锦程消费金融背后是成都银行和周大福的合作;哈银消费金融的两大股东为哈尔滨银行和苏州同城;马上消费金融背后是重庆银行和重庆百货大楼的结合等等。

如今,随着度小满入局哈银消费金融成为第二大股东,哈银消费金融内部形成了资本、场景、科技的三方合作,这种模式也为行业多方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事实上,从2018年以来,BATJ的金融子公司出现更名去金融化的潮流,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意在强化其科技属性。不言而喻,这样的转变也有助于将他们过往服务C端客户的经验,转化为模块产品,为银行和消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或政府平台提供科技服务,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互联网科技公司To B转型的注脚。

10多年来,消费金融在政策鼓励和监管中曲折前行。薛洪言称,虽然有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助力,但消费金融行业潜在的问题依旧存在,如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带来的可持续问题、特定群体以贷还贷的风险问题、个别金融机构无风控放贷问题、超利贷禁而不绝的问题以及行业快速发展中伴随的个人信息泄露、数据非法交易及暴力催收等问题,需要各方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牌照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红景天 直销牌照何日可待
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研究
牌照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金融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对策分析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