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

2019-08-22 00:58◆汤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成员技能活动

◆汤 露

(南京怡馨花园小学)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主要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能够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全新教育理念。通过改变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在更加灵活、开放的氛围中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然而,“愿望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小组合作都流于形式,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的问题比较显著。

现实的问题促使我不断地反省:小组合作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分析、思考和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让我们通过几个课堂中的例子来看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一)缺乏合作意识

案例1:在一次活动中,某小组成员决定合作制作一份手抄报。然而当活动开始时,几个成员为了谁负责写字、谁负责画画而闹起了矛盾,最后几个人不欢而散。结果别的小组干得热火朝天,而这个小组却毫无进展,作为老师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可以看出来,这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所谓合作意识,体现在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愿意遵守规定,愿意少数服从多数,愿意服从分配。而现在的学生们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竞争意识强烈,自尊心强,彼此之间却喜欢按各自的意愿活动,一言不合就纷纷“跳槽”“退出”“撂挑子”,最终导致小团队分崩离析。合作意识的淡漠让合作学习成了低效、拖沓的代名词,学生们也就更不愿意采用这种形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缺乏合作技能

案例2:在一次制定研究计划的小组学习中,我按惯例布置了任务并详细讲解了计划表的填写方法,结果在活动时,我观察到有的小组几乎都只有组长在完成表格,剩余的人要么聊天,要么做小动作,整个活动中完全没有组内的分工、交流、讨论、商量的过程,组长一人包办了这次的任务。结果,组长向我抱怨全是他一个人在完成任务,其他人不帮忙;而其他组员又反驳,认为组长没有分配他们任务,不知道该干什么。

通过这个事例可以发现,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组长不会合理分配任务,组员不懂得向组长提建议,互相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仅如此,合作学习中需要的其他技能,如倾听、提问、观察、评论、解决矛盾等,也并不清楚,遇到问题时,要么“强者”包办、“弱者”无所事事,要么互相推诿、团队形同虚设,合作技能的缺乏可见一斑。

(三)缺乏有效的指导

案例3:某次课上,我要求学生围绕“低碳生活”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一声令下,课堂顿时吵闹起来。我本以为学生会很快按要求完成分组,然而事与愿违,那些关系好的学生立即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说话,找不着小组的学生如无头苍蝇般在教室里乱窜,还有一些懒散的家伙干脆坐着不动,眼前的这个乱糟糟的课堂顿时让我不知所措。

这样的场景,充分说明老师在指导学生分组时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实,对于沉浸于“满堂灌”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不熟悉、不习惯的,因此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当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不管,这对于指导老师来说,是很艰巨的任务。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提升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而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其具备个体的归属感,才能让各自的小团体产生凝聚力;其次,要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因为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方法,例如目标共识策略、资源共享策略、评价共担机制等。

1.目标共识是开展高效小组活动的首要条件,小组成员要达成一致的目标,如研究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研究的方向,避免小组成员出现南辕北撤的行动。明确的目标犹如指路明灯,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只要抬头看看这盏明灯,相信很快能够得到纠正。

2.资源共享策略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平等性、互助性、团结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共享个人资源,保持无障碍的交流沟通渠道,避免个别学生的“霸权”或“弱势”,在组内形成公开、公平的合作氛围。

3.引入“评价共担”机制就是根据研究成果,对每个小组成员给予一致的评分,做得好,大家共享荣誉,做得不好,大家共担批评。虽然某些时候,会引起部分成员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大家相互信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进行沟通,带领后进的同学一起前进,避免出现团队合作的“弃儿”“游离者”,也让每个人在集体荣誉感的督促下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任务,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同时,教师也要鼓励竞争,如进行比赛、评比等,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的凝聚力更强了,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与研究中去了。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忽视这一点,就容易造成个体独立研究机会的丧失,有时还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展。我们要避免过多过滥的使用小组合作这一形式,要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和适应性,只有让其运用在合适的场合,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三)构建合理的活动小组

我认为,活动小组的构建,应当遵循“自由组合”与“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自由组合”的分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但这样根据个人喜好构建的小组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人员搭配结构往往不合理,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此时,指导教师应当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合理规划小组成员。我认为,有几个环节需要考虑到:

1.适当控制小组规模

小组合作开展活动是在保证全班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下完成的。每个小组一般控制在4~6人为宜,年级越低,人数应当越少。有的子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多达十几人,而有的子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只有2~3人,这时就需要老师动员和调配,适当拆分,以使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

2.合理搭配成员结构

(四)传授必备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逐步掌握合作技能,基本的合作技能如下表: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技能进行训练。例如,在教授学生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首先可以让他们说明矛盾产生的原因,其次让他们说出各自的想法及理由,然后引导换位思考,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最后鼓励他们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随着各种能力的提升,相信学生们的合作研究也将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五)强化教师的过程指导

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研究活动密切观察,采取集中指导和分组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学生的合作研究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老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不仅要关注活动本身,而且更要关注小组中人的感受和体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应当避免“急躁”的心态,在开展小组合作前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小组研究?学生会进行小组合作吗?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只有以更多的耐心来研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发挥这种形式的最大功效。

猜你喜欢
成员技能活动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劳动技能up up!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