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2+1”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019-08-22 00:58王乐顺牟秀华赵丽丽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学案学困生教室

◆王乐顺 牟秀华 赵丽丽

(青州一中实验学校)

一、实施“2+1”课堂教学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

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固定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也存在着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还有大部分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一般的中等生,这三种学生在学习上是不同步的。而固定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统一要求,让学生“齐步走”,这种教学上的一刀切,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课堂的不公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说过:“公平不等于平均,而应该是尊重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要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学生易错、易漏、易混的问题,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只要认真备课,“三讲”是不难做到的,而“三不讲”在固定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只局限在理论层面上,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班级授课制不是一对一教学。面对一个班50名学情程度不同的学生,“三不讲”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固定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亟待改革。

“2+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克服了班级授课制度下的一个目标,一种要求,一刀切所带来的弊端,又解决了走班分层的繁琐程序。它既保留了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又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性,“2+1”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3年来,我校开展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互助合作,教师点拨作辅助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为“2+1”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2+1”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苏联当代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的结合起来,区别教学绝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有的学生需要大力帮助,有的学生需要一般帮助,有的学生则只需要少量的帮助。需要加强帮助的这部分学生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科目的不同和学生掌握程度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理论专家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指出:“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

三、“2+1”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实现有效合作互助

做好学习小组的构建、培训、运行以及评价,是落实课堂合作互助的有效策略。小组课堂学习方式包括独学、对学、群学、互助的形式。课堂上要做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乱。要注重搞好以小组为单位的整体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有效开展合作互助,以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确保学习小组的高效运行。

2.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为“2+1”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

为使“2+1”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有培优课程、提高课程、援助课程、特色课程、导学案五大部分构成。分别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特长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寒暑假前将各学科组编写的校本课程明确分工,由学科组落实到人,确保新学期教学使用。

3.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保证“2+1”课堂的高效率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练习、课堂检测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整合后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导学案来自认真的备课,主备教师必须在一周之前就将导学案初稿编制好,并传到备课组其他教师手中。备课组要严格遵守集体备课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进一步熟悉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保证上课时对导学案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为保证“2+1”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尤其在训练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分层设计题目,让学生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

4.“2+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2+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客观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学校采用两口普通教室附加一口提高教室(可容纳24名学生上课)的设计方案,普通教室作为常规教学之用,而提高教室则为部分需要拔高和补差的学生使用。提高教室是教师在上课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帮助使用的。为了在课堂上不影响其他学生,可在提高教室进行辅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做到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学生,讲出适当的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讲三不讲”。

(1)强者加速,使优生更优。如果某一教学内容,课堂上经过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之后,仅有极少部分同学勉强理解,而这一内容根据学情分析,班内只有不足30%的优生能学会,即可组织这部分学生到提高教室,由老师对该内容进行讲解。而对那些超出他们接受能力,讲了也不会的同学可安排在普通教室内做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应掌握的基本内容。

(2)弱者帮辅,使学困生优化。不论哪门课程,经过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之后,总有部分同学有些内容没学会,如果这部分同学在班级学生总数的30%以下,可迅速组织这部分同学到提高教室,由值日班长或课代表负责讲解辅导,达到掌握此前未掌握内容的目标,其他同学在普通教室由老师带领进行拓展式训练,不再在课堂上当陪读。

5.自习及课后辅导

自习或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学生在提高教室进行辅导或谈心。一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中的优点或不足;二是对优生或学困生进行辅导;三是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施成效

1.学生方面

“2+1”课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条件下找到自我、找到自信,求得最大发展与提高。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并自主绽放生命之花。

2.教学质量方面:(例:初二数学)

3.教师方面

“2+1”课堂教学的实施,进一步更新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极大强化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教师认真研究提高教室的使用方法,把握使用的度。全校教师统一了思想认识,并取得社会、家长的广泛理解和支持,“2+1”课堂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初步成效。

猜你喜欢
学案学困生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乡愁导学案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