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动教学立足儿童生活

2019-09-10 12:20陈倩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8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活动教学道德与法治

陈倩仪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以学生的生活视角为路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是儿童参与体验的源泉。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儿童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把道德教育慢慢融入学生的心中。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把儿童活动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儿童生活;活动教学;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儿童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儿童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把道德教育慢慢融入学生的心中。

一、回到儿童生活中去教学

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来源、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与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立足儿童生活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例如,我执教的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课间十分钟》一课时,重点调查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会玩哪些游戏,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做几个安全的课间游戏,从中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我在选取游戏的时候,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在有一定的安全情况下可以玩的游戏。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我选了“背靠背夹球”“抢板凳”“跳绳接力”“123木头人”和“单脚跳接力跑比赛”。通过在课堂上体验这些游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玩,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要从了解儿童现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中的作用。由此,教师不要错过这一庞大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健康过冬》一课时,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儿童有关过冬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冬日暖心故事的分享中,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说出自己的经历故事,还要通过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抓住其的典型情节,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诉说与倾听感悟冬日的温情。

再如,杨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早睡早起》一课时,她用了自己班上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编成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课题,把学生完全吸引了。这个故事是说他们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经常迟到,杨老师就利用这个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好作息时间表,也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习惯上选取有用的经验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帮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升相关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使学生懂得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与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知识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以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导行教育,体验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活动教學立足儿童生活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指出教学应直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以儿童自身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做中学”。在教学中,应穿插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是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活动教学立足儿童生活,课堂中的生活虽然是儿童整体的一部分,但它也是儿童的另一种特殊生活,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故意安排的,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生活过程。另一方面,生活原来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和资源,同时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和反思他们的生活。

单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将和家长一起游玩的照片收集起来,并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向其他同学一一展示,一边展示一边说明自己在什地方游玩。例如,这是我家乡最有名的“白水寨瀑布”,白水寨有9999级楼梯,有“岭南第一梯”之称。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白水寨山上。白水寨瀑布落差有428.5米,是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通过学生兴致勃勃地展示和介绍各种照片,单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了哪些山和水,并通过这些照片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山和水的喜爱之情。这节课紧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广泛开掘课内外的可用资源,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和体验中爱上自己家乡的山和水。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要立足儿童生活,再现儿童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感悟、体验和积累生活,触动道德情感的体验,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改善与践行道德行为,让灵动的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力在活动教学的课堂中精彩绽放,从而达到培养学科素养和提高学科素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活动教学要立足儿童生活。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322)】

参考文献:

[1]鲁杰.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教材[J].教法,2006(10):21.

[2]邬冬星.品德教学与儿童生活[J].小学德育,2003(5).

[3]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活动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活动教学”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