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感:激活自觉语用的“和谐共振”

2019-09-10 07:22徐玉萍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2期

徐玉萍

所谓“语用”,简单来说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认为,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语用知识或写话训练,就算是实现了课堂的语用目标。这样的语用意识仅仅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层面,降低了语用的品质,逐渐沦为了一种被动的语用。被动的、消极的语用实践既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语用动机,也不能点燃学生真正的语用激情,更何谈发展学生的语用智慧。

原初感是指学生与文本第一次接触时,对文本的第一印象、第一感受,也称原初感觉。这份原初感觉是文本意义世界与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次“相遇”与“碰撞”。虽然这份感受还有待于深化和提炼,但是原初感可以激起学生心中的感情波动,产生最初的情感体验,引起语用的原始冲动。

一、时空自由,寻找原初感

温如敏教授曾说:“若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就不能有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语用教学同样如此,若要让学生喜欢上表达和运用,就不能有太多的束缚和干预,应导向自由语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而把自己适度地隐藏起来,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美文。文中诗一般的语言,童话般的意境,富有画面的文字,读来都令人回味无穷。在研读课文时,笔者发现文中有两处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这样独特的语言,想必不光是教师,学生也一定会产生特别的感受。

在教学时,笔者将此处作为一个教学点,进行了语用的尝试。在品读过语句后,笔者将文字与图片同时出示,两相比照,学生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槐花,才发现了槐花不同的美。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心中也逐渐产生了自己对槐花的描述。如果到此便戛然而止,那么课堂便失去了一次语用实践的良机。因为学生只是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写的,却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想象。

于是,笔者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让他们发挥想象:在你的眼中,槐花还像什么呢?学生们仔细观察,议论纷纷,说出了自己眼里和心中的槐花——“像一串串铃铛”“像一个大雪球”“像雪花缀满枝头”……形态各异的槐花瞬间“开满”教室,丰富多彩的想象瞬间绽放课堂。这是一种美与美的碰撞,是表达与想象的融合。此刻,学生对文本语用的原初感被保护了,更被激发了。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明白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想象,想象与描述要有自己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鹦鹉学舌。

二、个性亲近,遇见原初感

语文课堂是释放学生思维力和表达力的自由舞台,要力避从众化和同化的“公共表达”,这样才能培植、养护学生的语言生命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个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里西湖“莲叶何田田”的美景,尤其是首联“毕竟西湖六月中”,以“毕竟”二字最为绝妙,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之美。此处是读者最容易产生感触的地方,笔者紧紧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让学生与自己的原初感相遇,并进行自觉语用的实践。

在执教时,笔者引导学生与诗句来一次“亲密接触”:想一想,这六月的西湖到底与其他季节的西湖有什么不同呢?你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其他三季的西湖吗?

春天,西湖 ;

秋天,西湖 ;

冬天,西湖 ;

学生走进这首诗,并与自己原有的古诗积累亲密接触,在回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纵然其他三季的西湖也很美,但是诗人唯独爱的是夏天西湖里的荷花。这份体会与感受是真切的,是值得留存的。在对这首诗抽丝剥笋般的一番玩味后,学生们陡然明白杨万里的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送别。

笔者继而点出诗题中的中心词:“送”,由送别引导学生回忆、温故曾经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在回忆与咂摸中,尽数了许多著名的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紧接着,笔者再次将刚才的疑问抛给学生:既然都是送别诗,那这一首与其他的那些送别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们侃侃而谈,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逐渐清晰:像李白的《赠汪伦》,是以歌相送;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以酒相送,而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以景相送。相比直接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送别诗,这首诗则更显得委婉含蓄,而别具一格。

这样个性化的体验,这样独特的原初感,是学生与文本“亲近”的产物。课堂本应就是学生思维迸发的场所。学生们需要与文本、与作者个性亲近的机会,需要遇见这样难能可贵的原初感。

三、自主质疑,释放原初感

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课堂应该属于自觉语用的学习者,尤其是会自主质疑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质疑问难的阅读方法,以文本为“根”,边读边提出疑问,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以求得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创疑。学生在质疑、解疑、再质疑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锻炼语用表达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哲理小品文。课文短小精悍,思路清晰,却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哲理。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读一读描写揭示谜底的句子: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读毕,笔者让学生概括说说谜面。学生概括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学到这里,笔者并没有直接带着学生去学习相应的自然段,而是启发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的脑海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这一处自主质疑瞬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原初感。思维在这里得到激发,表达在此刻得到运用。学生们纷纷质疑:为什么东坡雪大,而西坡雪小?并且立即主动投入文本寻找原因。透过“大雪纷飞”“漫天飞舞”“厚厚的”等关键词,学生读出了东坡雪大。笔者相机继续引导: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的语用原初感被点燃,被激发。他们大胆地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将狂风暴雪、冰天雪地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抓住关键词,自主质疑,想象画面,释放原初感,这对激发学生的语用感,起到了极为有利的作用。

语文课呼唤并需要自觉的语用。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课堂预设很多时候是基于概念,展现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和评价,唯独忽视了学生当下的阅读原初感,自然无法激发学生自觉语用的动机。课堂是一个语言实践场,教师珍视学生的原初感,引领学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在自然的语言运用中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进而把握鲜活的文化。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教师专项“积极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课堂构建的研究”(192106535)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