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皆学问 生活即教育

2019-09-10 13:10马明晔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化小学语文

马明晔

编者按:“减负增效”并不仅仅是减少作业量,它更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减负。但除这两点之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落实“减负增效”的根本。同时,减负的关键是增效,而增效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减负。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育改革这一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教育改革也从未落于人后。在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很大的启示,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优势,让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是生活中的,是原有的,是与生活同在的,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只要有生活的存在,就会有教育的发生。生活即教育,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有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正是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是鲜活的、生动的。生活是语文的根,若脱离生活,语文就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枯竭,头脑变得空洞,久而久之,人就会失去社会属性。脱离生活,人的语文能力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那么,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消失了。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明确,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并不是简单地把生活与教育画上等号,抹杀教育的特殊性,把教育原始化、低级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领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找到学生所需要的生活的切入点,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优势,让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丰富、鲜活的素材会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他们学起语文来会越来越有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把课改落到实处,积极联系生活,促使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呢?笔者认真地学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与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一)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力量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贴近生活,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更加开放,更加广阔,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笔者在构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或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生活化课堂,或是把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场景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促使学生从语文这一方小天地进入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注意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导入时应自然亲切,紧扣主题,新颖别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兴趣,亦能起到沟通、设疑、动情的作用。如在《窃读记》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购买书籍前后的心情来导入,让学生回忆当买到自己中意书籍时的兴奋之情以及阅读后的喜悦。教师可以“今天这篇《窃读记》讲的也是阅读带来的乐趣,但却是‘窃读的乐趣。它有别于普通的阅读……”为导入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生活化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问题还原成生活情境,让问题变得更加亲切自然,也更易于学生理解。

3.联系实际总结。课堂总结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但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还在于其后的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总结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延伸到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充实教学内容,善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说全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之作,但大部分都是洋溢着正能量的好文章。它们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品质。新一代课程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利用的物质、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应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除了课本之外,课外的图书、网络信息资源、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等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大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让生活化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缩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距离。如在当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一篇课文的相关内容生动、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如临其境,给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生活化语文实践,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善于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紧密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实践空间,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用生活的眼睛去学习语文,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因此,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这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更好地走进社会、创造自己的生活打下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语文与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以课堂这方小天地带领学生进入生活这个大课堂,既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又能让学生通过生活化语文学习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别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晓燕. 点击“生活语文” 刷新精彩课堂: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6).

[2] 周素珍. 陶行知思想: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原点[J].生活教育, 2015(13).

(責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化小学语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