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习作评改的再思考

2019-09-10 13:47车福俊王忠发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理性思考小学语文

车福俊 王忠发

摘要:纵观目前的习作评改现状,其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大家追求的仍是一片叫好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精耕细作”。对此,教师除了要深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评改观念及方式方法的彻底改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评改;理性思考

在随教研室到乡镇及城区部分学校进行教育视导时,笔者发现城乡对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评改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评价方案”。这些方案中有一要点特别引人注目:“教师要做到精批细改:有字、词、句、标点符号的个别修改,有眉批,有旁批,有明确的等级评价,有总批。”我对这些方案的理解是每位学生的每篇习作老师必须做到“满堂红”,而且批得越“红”,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越“认真”,越能受到家长、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针对此现状,笔者梳理出了如下原因:

其一,乡村教育教学评估(检查)细则的制定,以村小为标准来量身定制。乡镇中心校认为无论是作业量,還是作业批改情况,只要村小能做到的,乡镇中心校一定要做到,并以此延伸到城镇学校无条件做到。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多数农村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已流向乡镇中心校;同样,乡镇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以至于大部分村小早已完全实现了“小班化”教学,个位数的教师对个位数的学生属正常现象,偏远一点的村小甚至做到了“三对一”“一对一”。这样就习作批改来说,村小的老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批改已做到超高规格的“精耕细作”,且这种工作态度得到了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城镇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大班额,做到对习作的精批细改则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时间。是不是制定细则的同志没有考虑到城乡的大小班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二,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批阅方法,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在与乡镇一线老师交流时,笔者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传统习作评改已经习以为常,不这样批改还有点不适应,好像对不起自己的那份薪水。同时,习作的“满堂红”将在教育教学考核中成为获得高分的一道亮丽风景,换谁都会做。再看看城镇学校的大班额状况,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大班额现状虽有所缓解,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有一段路要走。因此,即使城镇一线教师对习作评改的方式方法想有些改变或突破,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加之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评改方法,往往是刚穿上了新鞋,又不得不走上了老路。

其三,新课标学习力度不够,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就显得苍白无力。在一次送教下乡的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有关课程标准的问卷调查。在网络的帮助下,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基本完成了答卷内容,而且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准确率高,对简答题的作答存在理解不透、思路不清、教学目标与课标不符甚至相悖等问题。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来说,做这样的问卷更是力不从心,效果也毋庸赘述。据了解,尽管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好几年了,但有些乡村老师根本没有目睹其“尊容”,对习作评改的教学要求及建议更是无从说起。

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我们对小学生习作评改除了要深思之外,重要的是评改观念及方式方法的彻底改变。笔者认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积极参与习作评改研究

对习作“精批细改”不仅仅是小学老师的专利,中学老师也是如此,而且都有一定的“年份”,更重要的是几乎得到所有家长的首肯。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确实体现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不是说不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种精耕细作也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好的做法虽然不能全丢,但可以尝试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改变,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日久天长就会有长足的变化,甚至会发生质的变化。众所周知,观念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更应首先转变观念,有超前意识,以积极信号向社会、家长传递课改动态,引导、推动课改进程,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良性教育教学氛围,促成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拧成一股绳,共商“精批细改”大计,真正改变观念,走出误区。

在观念改变的同时,习作评改的课堂教学实践要同时跟进。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牵头,制定翔实计划,步步引导,更需要学校脚踏实地地落实,鼓励一线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允许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习作评改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先富起来”,然后再“共同致富”。

二、加强对课标的研读,吃透课标精神

课标是教学的纲。教师对课标必须年年学,时时学,吃透其精神。尤其是乡村教师更需加强新课标的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无论老、中、青教师都应全面细致地学习,对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最好做到烂熟于胸。就习作评改而言,课标有这样详细的表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试想,如果每位老师都深谙课标,我们的习作评改还会停留在现有的状况吗?

三、以统编教材全覆盖为契机,改变习作评改的老套路、旧模式

2019年秋季学期,统编教材已全面铺开使用。打开统编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有许多创新之处。以习作为例,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习作单元”,并且一单元一主题。这在教材编写上创了先河,也映射出习作的重要性。另外,在中、高学段的每册八个单元的每篇习作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写完以后小声读一遍,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写完后,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互相评一评。”“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同时,在三年级用两个“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四年级运用“习作例文”教给学生如何写眉批。所有这些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把“红笔”教给学生,把习作的修改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习得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在评改中提升习作水平。而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示范与引领。

当然,对于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创新之处,一线教师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须经专业解读和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其实,在统编教材使用之前,教育部、人教社已经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从国家级培训到省级培训再到市区(县)级培训和最终的通识培训,使一线教师对统编教材编排体系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相信在接受统编教材培训的同时,一线教师会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加入习作评改的教学研究与落实的队伍中,在研究中逐步撕裂习作评改的那张旧网。

(本文系2019年市级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生习作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以改促写案例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LK1901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理性思考小学语文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