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语用能力

2019-09-10 07:22彭瑶陈生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霜花雾凇雾气

彭瑶 陈生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学生的听、说、读、写要由必要的语文知识来支撑,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的实际机械地记忆、操练,结果不仅肢解了课文,也使知识失去了活性,也就出现了会背语文知识却说不出有灵性的语言等现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因此,所有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语言运用。学生要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在理解和对比中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通过举例论证“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从内容来看没有难懂的语句,所举的例子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遥远,阐述的哲理并不深奥,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来看,读懂不是问题。在理解文本内容上,教师可以少用精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上面,从而使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刚才学的三个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我们发现三个人都遇到很多困难,都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生:三个人物的故事都是用来说明滴水穿石这个启示的,是紧紧围绕这个启示来展开的。

师: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事例是为道理服务的。(板书:紧扣道理)

师:既然三个事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少举一个呢?举那么多,重复了吗?

生:如果举得少,人家会觉得这是偶然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例子太少,人家不信。那我举八个事例好了。

生:那就太多了。

……

师:下面请大家聚焦写名人的三个事例,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一个是古代的,另一个是现代的,还有一个是外国的。

师:古今中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家境不一样,爱迪生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自谋生计,后来才努力成功,而其他两人一直都是通过努力才成功的。

生:他们所做的事情不一样,李时珍是医药学家,爱迪生是发明家,齐白石是画家。

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职业,这就是这三个名人事例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事例?他想说明什么?

生:他想说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师:把话讲得再具体一些。

生:只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成功。

师: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国籍的人,身份是什么,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够实现你心中美好的理想。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

师:(指一生读李时珍的故事)其他人思考:李时珍的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目标,再写他是怎么做的,最后写他实现了理想。

师:他的目标是什么?

生:立志学医。

师:接着写了什么?

生:他二十几年不懈努力。

师: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不懈努力。

师:最后写什么?

生:写成巨著。

师:把这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和左边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立志学医是从小定下的目标,符合目标专一;不懈努力是不断付出努力,符合持之以恒;写成巨著是最后实现的理想,符合实现理想。

师:李时珍的故事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事例是为道理服务的。再看看其他两个事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同桌合作,提炼关键词。

生:电学实验、孜孜不倦、多项发明。

生:挥毫作画、坚持不懈、炉火纯青。

师:从板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写,也就是说事例是为道理服务的。(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文本片段)这两篇文章在写事例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记叙文具体生动,对人物细致刻画和描写,而说理文仅用了几句话,语言简洁。

师:(板书:语言简洁)这三个事例还有最后一个相同点(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说理文在列举事例之后,往往还要有一段议论的文字,这就是这段文字,你从这段文字中能否发现这三个事例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实现理想都有困难,“顽石”就是困难。

师:李时珍的“顽石”是什么?爱迪生、齐白石呢?

生:二十幾年访名医、尝药草。

生:爱迪生的“顽石”是从小自谋生计。

生:齐白石的“顽石”是到了晚年还要坚持每天作画。

师:说理文除了事例要紧扣道理,语言简洁,还要和后面的议论相吻合,这就叫作“与议相符”。(板书:与议相符)

师:其实古今中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和他们一样,也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精神,你知道哪些?(生答)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有意回避了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概念化的知识,而是通过“三个事例有何相同点?”“举三个例子是不是重复了呢?”“为什么不能举八个例子呢?”等问题,启发学生去思维。通过质疑和对话,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了解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适时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在仿写训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

读写结合,是落实语用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巧妙地设计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教学中,在学生对文中所举三个事例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所感悟和了解后,我出示了贝多芬的介绍,让学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写法,缩写成50字左右,用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样及时通过小练笔来检测学生对议论文举例论证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写作中领悟举例论证的方法。学生在写作中逐步体会到,举例必须要有典型性,并要围绕观点,语言还要做到简洁、凝练。这样,学生能在理解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体会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巩固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再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了对樟树的外形描写之后,总结出作者是按“枝干—树叶—生命力旺盛”的顺序来写的方法后,我出示了一组树叶稠密的大树图,让学生欣赏观察,紧接着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树木,仿照文章的写樟树外形的方法,写出一种树木的外形。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学生不但在品词析句中感悟了文章的写法,还在仿写中学习了语言,既得“意”又得“言”。

三、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字的表达技巧

课程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更为立体化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面对语文知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体验,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隐藏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基于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学习,把语文的问题解决好。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补充与本课有关的名著《三国演义》的知识背景,而是应着眼于课文本身,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如,让学生对本课中的“诚心诚意”“如鱼得水”等词的品读,对课文第三节的环境描写等语段的把玩。对这些词句的指导和点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及环境描写对表现故事情节的作用。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语文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再如《雾凇》一课的教学中对“镀”字的品读:

师:有了蒸腾的雾气和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雾气就会凝结形成雾凇 ,让我们一起目睹这一奇迹。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这句话写了雾凇凝结的过程,读读看,有“凝结”一词吗?

生:(读后回答) 没有。

师:那作者用了哪个字替代?

生:镀。

师:什么是镀?

(生一时答不出来)

师:(引导)“镀”字是什么偏旁呢?

生:金字旁。

生:“镀”和金属有关。

师:真聪明,镀一般是把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或物体上,形成薄层。一般是为了美观,镀金,镀银。

(出示图片,体会镀金、镀银的美。)

師:镀一般是为了美观而镀,这里是谁在镀?

生:这里是雾气在镀。

师:现在你们就是这蒸腾的雾气,也来镀一镀吧。

(指名读)

师:采访读书的同学。雾气啊,你刚才给松针柳枝镀上了什么?

生:我镀的是白银。

师:(惊讶)哦,真的是白银吗?

生:摸摸头,笑着摇摇头。

师:那是什么?

(生欲言又止)

师:出示雾凇放大图片。

生:是霜花。

师:是的,你看,这是怎样的霜花?

生:这是洁白晶莹的霜花。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生纷纷举手。)

生:这是美丽动人的霜花。

生:这是银光闪烁的霜花。

……

师:是啊,这明明是霜花,作者却说镀的是什么?

生:镀的是白银。

生:作者这里用的是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生:霜花和白银都是白色的,都闪闪发光,美丽动人。

生:老师,用白银和镀搭配也合适,因为镀一般是镀金、镀银。

师:你真会读书,能前后联系来体会,那老师奖励你先来“镀一镀”。

(生读出示的文字)

师:同学们,你看这雾气是怎样镀的?

生:是慢慢地镀。

师:好的,你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就这样慢慢地,到形成雾凇大概需要8~10个小时呢。

(生张大了嘴巴)

师:除了慢,还是怎样的镀?

生: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

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一过程。双手拿出来,右手代表雾气,左手代表松针、柳枝,一阵雾气吹来,镀上了一层,又一阵雾气来了,又镀上了一层,就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演示)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雾凇的形成过程。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镀”字的品读,不但让学生感悟到了雾凇形成的缓慢过程,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准确等语言表达技巧。学生在品读词句中不仅学习了语言,还提高了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素养必须在具体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学科知识,创设一个个生动可感的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语用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 ,通过增删对比,让学生在理解和对比中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在读写迁移中,内化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在品析词句中,感悟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镇黑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霜花雾凇雾气
雾气一样的摆渡船
雾凇岛的“繁花”
失雾招领
山中雾气
水天月
雾凇奇观
霜花 等
雾凇岛
雾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