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好生活向往”语境下的思政课教学探析

2019-09-10 07:22梁茵
关键词:美好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梁茵

摘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从分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涵出发,分析这一语境下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内涵要求和方向指引,包括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内涵引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领、对创造性劳动崇尚的内涵引领、对追求“小我”与“大我”统一的内涵引领,通过“对美好生活向往”语境下思政课教学内涵的探究,对学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好生活;向往;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033-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美好生活既是蕴含深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美好生活,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好生活,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丰富和完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工作的五大目标即: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深刻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民性特点,反映了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追求指引下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内涵和标准的理解把握,对追求“美好”能力的塑造均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应该回应这一时代命题,关注和回应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充分了解和关照历史、现实,把握未来的发展大势,是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关键。在社会新常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时代使命自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本真,这既是思政课的哲学价值和道德价值,更是思政课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阐释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提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国化表述,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所至,是对于历史创造者相关理论在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完善,具有伟大的理论创新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立场,其科学内涵是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展开的,这一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生动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总结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阐释和规划,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美好生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根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对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提供了方向性和状态性的描述。因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地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状态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目标和追求,只有在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才能读懂美好生活的实质内涵、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研析和实践将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一个在教学对象实际生活中比较具象化和切实可行的依托,探讨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内涵的引领具有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宏大的政治视野和时代情怀,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麗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认识认同、积极拥护态度和转化成自觉行动;同时对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健康丰盛的精神生活和品德高尚的生活的追求,美好生活重视真、善、美的统一。尤其需要强调追求道德层面的美好,追求德行的“完美”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是“完美”德行的具体内涵,分别对应学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领域的具体德行追求要求和指引,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个体的德行是形成群体、整体德行的基础和起点,鼓励学生自觉修身齐家,形成社会尊崇道德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平天下”的情怀和追求,以追求高尚道德为美的标准。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追求提升到人生德行修炼的境界和层次,才能实现推己及人和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处于上行状态。

二、“对美好生活向往”语境下的思政课教学内涵引领方向

从美好生活的内涵中共同指向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突出四个核心的方向,这四个方向反映了对美好生活所包含的理论要求、实践要求、判断标准和主观精神支持,这四个方向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判断标准,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和自觉,引导学生引领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风尚。

(一)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内涵引领

美好生活要求传承优秀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调整失衡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文化既可以提供美好生活需要的的多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选择,也会指导人们在各个层次的需求中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质选择,尤其是拨开迷雾,帮助人们明晰一些人生的困惑。美好生活需要建立在本国本民族本土文化滋养的基础之上,国家需要系统提升借助文化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了79次,6次提到“文化自信”,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回应,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应当在文化建设的轨道中。

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是美好生活中的高层次需求,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后进一步解决人安身立命和思考人存在发展的意义的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类型的宝藏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应用,在传承过程中达到被熏陶和滋养的效果。这三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涵盖了中国民族古往今来的历史轨迹和精神财富,帮助学生厘清和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的历史命题和时代命题,同时这些优秀文化本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活水资源,思政课应该掌握和运用文化育人的规律和方法,主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优秀的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追求高雅的生活趣味和精神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育人的规律,可以遵循以下的发展理路,具体包括文化意识、文化技术和文化归属,三者的内涵和关系具体如下:文化意识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精神层面的核心需求和自觉追求。思政课的文化输出中必须首先着眼于文化共识、文化记忆的塑造和强化。文化技术是思政课中开展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的技术手段总和。文化归属是教育对象对思政课文化内涵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非常持久,通过对文化心理的把握引导其行动逻辑符合思政课的典型文化。优秀文化本身是带有高度战略性、统领纲领性、影响持久性等特征,具有持久和鲜活生命力的思政课是具有很强的文化输出属性的,既能指引教育对象追求美好生活的路径,又深入推进文化向现代生产生活的实践转化,帮助学生实现从“说法”到“活法”的转变。

(二)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追求和内涵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社会重要的是非曲直评价标准,这个“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共识和人心的纽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道义力量。美好生活必需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表述与人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國特色社会理论和伟大实践的连接点,同样与人民的生活具有亲近性,但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需求厘清,两者关系的核心是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与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美好生活的结果不但能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追求的过程本身也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次的要求;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对美好生活内涵的规定和评价都是同时符合幸福和道德层面的标准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中,有多处提到“幸福”这个关键词,报告中的“幸福”均是指人民群众的福祉;另外,还有多处提到“道德”的关键词,这里的“道德”指向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准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全体人民道德水准的必要性和路径;还有多处提到“价值”的关键词,这些关于“价值”的内涵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这些关键词和相关提法都充分的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针对全体人民提出的层次和水平比较高的美好生活,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意指和目标的美好生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灵魂主线,思政课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在纷繁复杂和风云际会的社会发展现实中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思政课帮助学生厘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美好生活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对美好生活的社会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内涵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由此更好地引导学生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美好生活的缔造者和风尚引领者,引导学生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实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做好社会发展风尚的风向标,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对创造性劳动的崇尚的内涵引领

美好生活要求人拥有全面自由的状态。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这个层面的自由,这个状态既是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发展状态的映射,也即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的对象所呈现的状态。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生活境界和层次的提升必须实现精神的丰富与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中,追求的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而对劳动的依赖、掌控是通往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好生活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和尊严感组成复合主观感受的总和,它依托于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依托于人类社会对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价值评价,依托于对劳动实践这个过程本身的价值定位和评价,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中,劳动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劳动。对此,马克思也曾指出劳动不仅是构筑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根本办法,更是在此过程中创造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感的根本途径。

中国梦的实现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给每个中国人提供了创造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广阔空间和舞台,我们正逢时、正当时,青春年华正值处处富含人生出彩机遇的时代。思政课在引领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尊崇和劳动,能够认同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必经之路,养成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习惯,塑造脚踏实地的品质,学习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和方法,也即思政课要着重强调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强调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和品质,创造性劳动可以克服人际的疏离和淡漠感,同时对日复一日的非创造性劳动带来的精神枷锁也有巨大的抽离和释放作用,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幸福”的相关理论中提到:“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2],从而使人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使人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并感到生活的美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理实一体化”的研习式项目教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以思政课教师为导师,学生骨干为主体,以地方发展实践为对象,深入开展定向定期定员研习,把握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将思想理论在与现实深度互动,以点带面,打造具有理论高度、实践深度、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特色的精品教学成果。创造性劳动教育还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任何创新创造离不开反复深入的推敲打磨,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开展持续有效的创新创造,同时在践行工匠精神的过程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追求呼应和深化。

另外,当前我们对于创新创业的倡导和支持,无不体现了对于“创造性”劳动的呼吁。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更是我国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关键筹码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支持,对创新创业的宣教引导支持,最大程度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开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元选择和可能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劳动”时代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充分扎实的一般的劳动的基础上大胆积极开展创造性劳动,提升劳动的质量,从而提升通过劳动获得的美好生活的质量。

(四)对追求“小我”与“大我”统一的内涵引领

对与坚守“小我”和关照“大我”的统一,一直是理想信念教育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提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对于青少年中流行的“小确幸”情怀和当今时代急切呼唤的“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和选择是一个需要我们重点去考虑和解决的命题。美好生活必须要通过奋斗来实现,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也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负重前行”奋斗而来的,只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的选择,但不论何种具体的人生选择,最终都要汇入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大潮中,这里的“小我”指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大我”指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要求我们要在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中坚持追求“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实现“小我”是追求“大我”的基础,只有追求“大我”才能更好地实现“小我”,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追求社会价值,提升人生价值实现的格局。当前的主流价值宣传教育尤其注重对青年学生自觉在新时代树立奋斗担当的精神,回顾从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年的青年如何勇立潮头、勇担时代责任来推动历史的进步,承担了社会责任成全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强调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的使命责任,这既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更是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经验,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探索开设青年使命责任专题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广东省等地已开展相关的探索实践。

美好生活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思政课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对个人完善和天下大同的追求是互相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兼济天下大同的结合符合对“善”和“美”的追求,使得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人的思想层面和实践活动中得以统一。所以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着眼于集体对美好生活实现的奋斗,强调人民主体和中心地位,强调全体人民共建和共享的美好生活,也只有在中国梦实现的大舞台上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的完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包括了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远期目标的实际强烈诉求,这是人民当前在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需要实现的社会价值。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重要理念创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内涵,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的宏大深远而又实际幸福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符合人发展的根本性的需求,反映了人发展要追求的目标,是解决众多时代弊病的根本方向指引;全体人民携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注脚,是中国为世界发展所贡献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这层意义上,打造思政课金课应该在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31.

[3]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5).

[4]张网成,宇雪梅,卢炳兵.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美好生活的十个命题[J].社会治理,2018(03).

[5]张三元.论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探讨,2018(02).

[6]罗建文.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对人民幸福要信而仰之[J].湖南社会科学,2017(04).

[7]王习胜.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6).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