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高职思政课“12345”工程构建

2019-09-10 07:22李香玲沈秋娜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高职

李香玲 沈秋娜

摘 要: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现状,尝试探索构建一个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基于这一工程的构建经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建设主要应从三条主线开展实践:通过构建导师制制度,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一批人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挖掘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5-1422(2019)09-0044-06

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可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关键在于教师,唯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复兴大任培养更可靠的时代新人。

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和时代问题,包括: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3]教师培养评价体制不够健全,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化节奏缓慢;教师选配和比例存在短板,课堂教学实效有待提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合力效果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成功探索构建了一个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逐步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主导支撑。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就是指以导师制培养机制为基础,以学校“创新创业”双创型大学建设为依托,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机制(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思政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培养一批教师和学生人才,在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三个课堂的教学创新(教学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培育学生的四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并在“教、学、做”的一体化中实现五个一目标(建好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培育一批教师和学生人才、树立一块品牌、推广一项经验、形成一揽成果),如图1。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的实践

基于这一工程的构建,我校思政课的建设主要分三条主线开展实践,分别是通过构建导师制制度,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一批人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挖掘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一)构建导师制制度,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一批人才

1.构建实施“六维度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

通过实施导师制培养制度,我校要求导师与青年教师对象“一对一”的签约结对,明确培养目标,履行培养计划,实现老中青三代的无缝隙“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过渡和成长。一方面,结合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构建了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六维度融合”培养路径:①顺应学校双创趋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②立足人才培养需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③结合学生需求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④基于导师帮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方法;⑤依据思政教学要求,拓宽实践教学渠道;⑥推动思政教学改革,开发思政第三课堂。另一方面,在导师制的落实中开展教师培养的“十个一”工程——读一部名著、写一份好教案、上一堂优质课、发一篇教研论文、搞一次深调研、报一个课题、开一次讲座、推一项改革、建一个项目和做一次诊断。通过这“六维度融合”的培养路径和“十个一”工程的落实构建一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如图2),提升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理论功底、学识风范、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等。

2.构建实施三个课堂协同育人的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为树立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思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力求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学习上的辅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生活上的帮导者、择业上的指导者”,实现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日常教育的双融合。同时,为更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人才的优质输出,教师在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垦适合学生需求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和第三课堂(网络思政),并在三个课堂的立体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其中,第一课堂为核心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供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战场;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灵活延伸,是思政课教学的新兴战场(如图3)。通过这一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挖掘“理论+实践+网络”的思政元素,实现三个课堂的多元立体互补,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能”的目标,为学校双创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良性循环

1.以成果为导向,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式,以成果为导向,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成效的依据,为此,每门思政课都需根据本校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制定《课程规范》,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预期学习成果和考核评价方式,合理科学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而向学习成果转化,把思政课由传统的注重“老师教了什么”转向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如,学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学生需要以“建国70年成就”为主题,以自己家乡变化为例展开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课堂汇报。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中,我校教师重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机制,同时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贯穿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构建了思政课教学“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固化”的有效模式(如图4),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为社会和学校培养具有“双创”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2.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探索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要把思政課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需做到“配’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喜欢‘吃’[4]。实践证明,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只要巧妙地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共鸣的弦,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被他们主动接受,就能影响学生的深层心理和思想结构[5]。为顺应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趋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高效组织课堂,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利用慕课、微课、蓝墨云班课、学会学、课堂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把学生从“低头族”变成“抬头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重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翻转课堂新模式,实现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大胆挖掘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1.顺应教材内容体系,在第一课堂开发实践教学项目

(1)课前5-10分钟,利用课前展示,引出教学主题。为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应顺应教学内容体系,把实践教学项目贯穿思政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课前,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新闻播报、红歌嘹亮、主题演讲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时效性比较强,因此,每周一次的课前新闻播报有利于学生更加关心时事时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政治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以及思政课的生活教育(如图5)。除了新闻播报,学生小组可选择红歌嘹亮的课前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红歌的合唱演绎中传承红色基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演绎的红歌曲目设置课堂的知识抢答、我爱猜歌词、讲故事谈感受等活动。如,在讲概论课第五章《邓小平理论》时,教师可通过学生课前演绎的“春天的故事”这首红歌,根据歌词设置知识抢答活动,引出课堂主题,活跃课堂氛围。

(2)课中利用课堂实践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耕耘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期待和发展需求,实现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事实上,通过在第一课堂构建实践活动,可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如,在给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专业讲概论课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可根据学生的特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让学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拍摄环保类的公益广告并在课堂进行汇报、评比;也可让每个学习小组模仿电影《流浪地球》的交通广告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然后根据具体情景,设计一则保护环境的宣传广告,根据广告语画一幅画并在课堂进行汇报,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构建,培养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和精铸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课后开发实践教学项目,让实践活动辅助课堂理论教学。高职学生之所以把思政课当成“聊天课”、“手机课”、“催眠课”,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未实现跟95后学生学情变化的与时俱进。高职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薄弱、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较差、对思政理论课主动性欠缺,但学生的形象思维较突出、活波好动、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和可塑性都较强。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学会“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实现第一课堂“课前、课中、课后”实践教学项目的无缝衔接,打好“课后实践教学”这“最后一公里”,让实践成果辅助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实效。如,讲概论课时,2019年正值建国70周年,可让学生在课后以自己的家乡变化为例,展开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课堂汇报;讲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块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为祖国献上一片绿色”为主题,让学生小组通过种植盆栽或开垦菜地等形式,践行“两山理论”,并在课堂进行成果汇报。

2.校内依托“社团和基地”两大载体,开展特色育人实践活动

(1)以思政协会等社团为载体,开拓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虽五彩纷呈,但缺乏统一规划和教师的有力指导,易造成活动质量不高、参与人数过少、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等问题。为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我校依托思政协会等社团,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思政类社团指导老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给予社团更专业的指导,提高社团的活动层次和活动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课外实践、课上演示”的融合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如,思政课第二课堂可依托思政协会等社团,每学期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大型诗歌朗诵比赛、“不忘初心,为梦前行”演讲比赛、“法在身边,知法学法”模拟法庭活动、专题学术报告等。学校还应大力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类社团,如,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中共党史读书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等,这些社团组织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7]。通过这些社团和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害,充分发挥思政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2)以校内“三基地”为依托,填补第一课堂的短板。为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实现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和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通,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载体的丰富化和教学工作的平台化,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实践教学“三基地”开展系列活动,“三基地”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高校思政联盟基地、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三基地”通过开展思政教学示范课、专题展览、主题讲座、座谈会、社会调研、红色影视作品观赏、设立青年传习书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对第一课堂的供给和补充,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的短板。

3.校外拓展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1)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带队开展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恭行”,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应将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中小学义教实践教学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养老院、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等,通过实践基地的活动开展充分实现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可担任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如,每年暑假的“三下乡”活动,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促使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搭建了思政第一课堂应用于第二课堂的桥梁,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大学生扛起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开展“每月一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为了更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校思政课教学通过“每月一主题”的形式(如表1)让学生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每月的主题活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因而应在具体行动中加以理解和践行[9]。另一方面,为更好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通过开发和落实“每月一主题”的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项目,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教学中检验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践行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通过高职院校思政课“12345工程”的构建和实践,我校的思政课教学较好的实现了“四个完善”:以“12345”项目为指导,完善了育人模式培养理念;以“互联网+思政”改革为契机,完善了关键能力培养手段;以思政“三个课堂”教学为依托,完善了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了思政教学育人特色。在这基础上,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以成果为导向,充分利用“五个一”检验教学效果(如图6),加强教学实效,培养了一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教师人才和“学习型、创新型、创业型”学生人才,树立了一块“双主体立体化教学、思政师生同频共振、教学科研同向同行、人才培养结出硕果”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R].2018.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R].20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R].2019.

[4]人民日报.课堂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EB/OL].(2019-05-24)[2019-09-10].http://xcb.hlbrc.cn/info/1013/2667.htm4.

[5]陶娟.红歌传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6]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R].2016.

[7]范桂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融合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7).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學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9]齐莹,赵崇,齐志鹏.“四个自信”引领高校思政课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4).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高职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