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索

2019-09-10 07:22钟一彪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

钟一彪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政治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学生社团的迭代升级。首先,应坚持党对学生社团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实现育人资源整合,举全校之力办好学生社团。其次,要从强化政治导向功能、优化实践育人功能、消减泛娱乐化倾向着手,促成学生社团的功能升级。再次,要在落实指导单位主体责任、提升学生骨干政治站位、激发指导教师内生动能、细化社团活动流程管理等方面介入,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059-04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学科和校园文化实际而形成,大学生自愿参与其中,开展群众性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团体。学生社团作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平台和教育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必然需要有新时代的内涵,必须从立德树人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政治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念革新、功能升级、动力转换等方面入手,推动高校学生社团迭代升级。

一、理念革新:从学生主体到学校主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理论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指导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与之相应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实质、丰富内涵和重要体现,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九个原则”。[1]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表明高校应改变传统上由学生建社团的工作思路,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高度拓展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和文化内涵,主动布局、主动建设、主动作为,结合专业学科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努力促成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确立。这是教育本质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因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各项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社团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推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復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结合专业学科建设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应努力把这支主力军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2]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存命脉,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而一流的学生培养有赖于“一流专业”作为基础,“一流专业”则需要有“一流学科”作为支撑。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动员起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整合起高校各个层面的资源,这其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如能围绕专业和学科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必将有利于促成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

(三)实现育人资源整合

育人资源是指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深入,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教育资源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开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从现实情况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但在资源投入方面还比较分散,没有实现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因而,有必要进行资源重组,把较为分散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立德树人为标准进行重置,全面提升学生社团的育人能力。在育人资源的配置方面,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特别是要为学生社团配置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二是在资金支持方面要予以保障,重点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的学术、科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等育人活动,同时对校外资金流入学生社团要进行有效监管;三是在场地资源方面,既要保证与学生社团相关的育人活动有场地使用,也要防范校内场地被滥用,甚至成为错误思想的传播场所。总之,在资源配置方面,高校要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原则,统筹好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为学生社团开展育人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二、功能升级:从趣缘型组织到学习型组织

(一)强化政治导向功能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领导教育的。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属性决定的,是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我们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来研究教育、办好教育。高校学生社团尽管是学生自愿加入的群众性组织,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参与其中的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强化学生社团的政治导向功能,既要把好学生社团的准入关、年审关和日常活动审核关,也要注意做好“关键少数”的工作,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骨干的政治把关要严,要做细做实师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条件具备的学生社团,还要重视功能型党组织和团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和团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通过党建引领和示范,牢牢把握党对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二)优化实践育人功能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内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为实践育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从历史角度看,高校学生社团曾涌现出一系列实践育人的精品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社团应该与时俱进地优化实践育人功能。首先,在工作目标上,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要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同学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在服务对象上,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要坚持“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在活动内容上,高校学生社团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三)消解泛娱乐化倾向

“泛娱乐化”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新兴媒介为主要载体,以浅薄空洞的内容及戏谑搞笑的方式,吸引人们眼球、获得他人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学生社团的泛娱乐化倾向,就是以娱乐化的心态和方式来运作学生社团,使得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走向随意、浅薄、空洞,整个学生社团缺乏朝气和正气,甚至充斥着庸俗之气,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为消解高校学生社团的泛娱乐化倾向,应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从大类统筹的角度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把学生社团按开展活动的内容分为学术类学生社团、思想类学生社团、体育类学生社团、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公益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等若干大类,重点支持强化学术类学生社团的发展,规范思想类学生社团的活动,优化体育类学生社团的内容,提升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的格调,明确公益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的方向,使得各类型学生社团的活动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创品牌、提品质,发挥学生社团的“以文化人”功能,强化学生社团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三、动能转换:从学生自发到三全育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其中,“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5]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也要注意改变学生自动自发的惯性,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实现学生社团发展的动力转换。

(一)落实指导单位主体责任

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单位是指对学生社团负有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职权的单位或部门,对学生社团负有直接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责任。如上所述,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立德树人的作用,应把学生社团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把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阵地进行建设。在此过程中,要促成学生社团指导单位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学校办社团”不等于学校学工部门或团委直接管辖学生社团,而是要考虑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与之相应的专业学科和院系对接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促成学生成长成才。

(二)提升学生骨干政治站位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乐于参与的组织平台,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在这其中,学生骨干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他们的政治站位是学生社团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注重平时,做好学生社团骨干的培育培养工作。培育培养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功夫,需要学生社团指导单位和指导老师在平时多关注和关心,深入细致地与学生社团骨干接触和交流,结合具体工作对学生社团骨干进行指导,为学生社团骨干的实践锻炼提供保障和方向引领。二是要立足经常,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学习培训是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社团骨干的学习培训活动经常化、机制化,引入优秀的师资、有效的学习培训方法,推动学习培训出实效。三是要融入日常,开展创先争优工程。除了培育培养和学习培训外,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特别是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学生社团骨干,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品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三)激发指导教师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外部激励来调动老师参与学生社团指导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起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社团指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应该大力倡导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把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结合学科和专业来建设社团,提升学生社团的学术含量,使得老师们能够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灵感,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形成教学相长的格局。其次,要推动学生社团活动与科研育人相融合,使指导老师能够结合自身研究志趣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当中,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的同时,拓展学术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场域和范围,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到学术科研活动中,育人育己,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聘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时,要考虑那些有特长的教师,让他们把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相关学生社团的活动匹配起来,让老师乐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有获得感和成长感,从而在更大层面上调动老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

(四)细化社团活动流程管理

办好学生社团,要在做好体系建构和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落实落细学生社团的流程管理,促成学生社团的活动有制度依据、有工作流程、有活动记录、有育人成效。首先,要按制度做好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审。只有经过论证,在符合社团成立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组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成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每年还需定期开展年审工作,清理“僵尸社团”和不合格的社团,并对优秀的学生社团进行表彰。第二,要按流程做好学生社团的活动审批工作,把好學生社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关,使学生社团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第三,要做好学生社团的阵地建设和管理,包括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学生社团的宣传平台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社团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把这些工作纳入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同时通过指导老师的把关,使学生社团有序运行、良性发展,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田心铭.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红旗文稿,2018(19).

[5]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02-14(06).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新时代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