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三位一体”新模式探索

2019-09-10 07:22陈有志靳祥鹏柯璎珊黄一淳
关键词:素质拓展红色基因三位一体

陈有志 靳祥鹏 柯璎珊 黄一淳

摘 要:挖掘和弘扬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蕴含的人类道德文明和民族理性精神,珍视和汲取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以及其中丰厚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环节。通过结合现有的理论模型及具体的实践经验,探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红色基因知识点及校史教育为内容,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三位一体”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这将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教育与素拓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实现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立体化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关键词:“三位一体”模式;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基因;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080-04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挖掘和弘扬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蕴含的人类道德文明和民族理性精神,珍视并汲取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点滴经验以及其中丰厚的革命思想,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环节。当前,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号召,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如火如荼,各式各样创新性的党建新形式被运用到高校具体工作实践当中。

同时,我们注意到,不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其中可能与其未贴合高校学生的兴趣点、教育内容仍缺乏吸引力、教育力量缺乏整合、途径陈旧单一以及新媒体参与不够等方面有关,因此,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为了更深入地探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壁垒、探索高校教育的改进方向,我们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探索出红色文化教育“三位一体”新模型。

二、“三位一体”新模式的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希望能够整合出“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以期提高高校学生参与热情,为优化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发。

我们拟将早期学术界“四维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进一步凝练总结,将红色经典著作阅读法、革命遗址体验式教学法、红色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结合形成了红色基因素质拓展法,即将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等红色基因,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在红色基因中浸染,角色扮演中领悟,在体验式教学环境中成长。我们的基本设计思路为,设计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红色基因知识点及校史教育为内容,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的 “三位一体”红色文化教育新形式。

为能够更好地实现该模式,我们须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调弦者不失宫商,立事者不离道德——把握方向,遵循规律

红色文化教育,将时代精神内涵贯穿于教育之中,我们必须在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之间保持高度的统一。体现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立场,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契合的指导思想。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高等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意义。提高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要的就是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我们应该研究和落实习近平号总书记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纳入育人的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办学要求,践行“四个坚持不懈”办学任务”,在创新中进步、改进。

(二)注重红色文化中红色基因的挖掘——寻根溯源,传承精神

红色文化统一体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组成的。就学校而言,红色资源不仅包括校园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群等物质形式资源,同时还包括校风、校训、校史等精神资源,它们是孕育新中國的概念与元素,伴随并推动了新中国的茁壮成长。当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今我们谈红色文化教育,并不再是局限于课本字里行间的理论教育,同时也包括上述提到的红色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例如学校的红色历史、红色建筑等等。

(三)实现红色基因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由点及面,多维开发

红色文化教育,应注重“立体化”方向。例如,开发以红色资源为主、以客观史实体验为基础的“实践课”,与党团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1]

根据国内高校现有的四门思政课程总结出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包括红色经典著作阅读法、革命遗址体验式教学法、红色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具体而言,通过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持久战》和《矛盾论》等,可以深化原理学习的深刻性和启发性;通过革命遗址和校园红色建筑等进行体验式教学,[2]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沉浸式”参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素养的提升全过程;通过了解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等能够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红色历史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指导学生投入情景剧的编排、红色歌舞编排、红色微电影拍摄或者红色歌曲演唱等角色扮演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

(四)素质拓展活动设计应注重参与者体力和智力相结合——智行并举,寓教于乐

不同于以往的素质拓展活动,“三位一体”模式中所运用的素质拓展活动扮演了帮助受教育者更深刻理解红色基因内涵的重要角色,因此提高参与者身体素质并不是素质拓展的根本目的,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能够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和红色基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循环,故如何实现素质拓展活动体力和智力相结合是各高校设计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五)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双线并行,广泛传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课堂作用,积极开展校内红色文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4]。我们认为,各高校可以在项目发展后期,开通线上反馈通道,参与者在完成线下活动后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参与心得,观赏活动回顾,温习红色基因故事等等;此外,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活动加以宣传,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三、“三位一体”的模型设计

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必须着力构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文化基因知识点及校史教育为内容、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三位一体”红色文化教育新形式。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我们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可以是校园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例如:校园的红色建筑、烈士雕像等;也可以是校园中潜移默化、为同学们熟知的精神载体,例如校训、校歌、同学们身边口耳相传的校园榜样人物等等。无论是物质载体还是精神载体,都是高校学子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能够减少同学们对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学习红色基因可能有的畏难抵触情绪,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通过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上述问题,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阵地、有载体、有内容、有灵魂、有根基。

(二)以红色基因知识点及校史教育为内容

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的品德塑造功能和情操陶冶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红色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这些深刻和真挚的情感,不忘初心,净化心灵。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把红色文化进一步分类细化,提炼出一个个单独的红色基因知识点,针对知识点寻找合适的校园文化载体,使得红色基因能够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

如今高校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尚待挖掘,例如许多校园历史建筑均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但鲜有学校将其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若能与高校育人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增强受教育者对母校的认同感,基于此,教育成效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促进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相结合,推动红色主题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取得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三)以素质拓展活动为实践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认同感和期望值在不断提高,但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毋庸置疑,在推广校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时,应注意形式的多元性,采用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校史和红色文化,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另外也需结合时代特色,全面构建高效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单纯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因此,在我们的模型中,选择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受教育者,也就是素质拓展活动的参与者,才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与传统的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相比,它在运动中的布道和灌输较少,经验和知觉更多。在本模型中,我们以能够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和红色基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循环为主要目标,同样以活动作为依托,培训作为方式,感悟为目的。具体的素质拓展方式有很多,例如“群龙运水”、“生死电网”等等,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各自高校的场地、参与者年龄等因素再做甄选和设计。

本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我们创建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新理念,丰富与充实红色文化与素拓结合的理论内涵,并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实现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相结合,推动红色主题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取得进一步发展和突破,从而实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升级和升华。

四、“三位一体”新模式的目标

总体来说,我们所探索的“三位一体”新模式,是指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红色基因知识点及校史教育为内容,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三位一体”红色文化教育新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的目标。明确的目标高校红色文化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前提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对于高校的要求。[4]

第一,通过深入研究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让参与者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中大校史和校园文化,增强他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二,充分挖掘五大校区内宝贵的红色资源,充分汲取其相应的教育价值,将红色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实现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相结合。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作为中山大学党建创新体系的核心项目之一推动整体的改进与发展。

第三,模型以素质拓展活动为表现形式,参与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关系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坚定政治信念,提高党性修养。

第四,模型结合了素质拓展活动,教职工和学生团体在体验式、自我突破式、团队合作式等素拓教育方式中能够更加认识自身潜能,锻炼身体素质,提升团队意识,实现团队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超越。

第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时代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参与者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网上阵地。

五、总结与展望

当我们将目光从大格局转向个体时,我们会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建设高校自身党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党的红色基因蕴含着先进的思想理论、伟大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助于高校彰显其党建文化品牌价值,增强其党建文化品牌自信,确保了高校党建文化品牌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新探索和新挖掘、创新和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形式,便有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总体来看,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并以校园红色文化、红色建筑为基石的新探索是较为成功的。从形式上来看,它实现了从传统的“说教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向以“互动式”为主的方式的重要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未来的探索实践中应当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同时应注重红色文化教育中红色基因的挖掘,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切入点,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新探索,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三位一体”乃至多位一体的立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尚,任宏,Albert 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基于美国高校的BIM教育分析[J].建筑经济,2015(1).

[2]舒前毅.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教育观察,2018(21).

[3]张静晓,李慧,翟颖,等.工程管理BIM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6(3).

[4]于安龙,刘文佳.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4(10).

[5]徐正兴.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策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5).

[6]舒前毅,朱清华.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5).

[7]施一峰.传承红色基因视域下的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729 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建设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7).

[8]王芬.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0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素质拓展红色基因三位一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浅析在校园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民族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