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里墓志》探析

2019-09-10 07:22马晗
学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墓志楷书王羲之

马晗

一、概况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主要的随葬品,专为记述逝者姓名、籍贯、生卒日期、生平事迹等内容的丧葬器具,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墓志在南北朝已经大致定型,到了隋唐时期,更为普遍。《李千里墓志》志主李千里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约195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村,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志、盖均正方形,边长均88厘米,四刹均饰以蔓草纹。盖文3行,满行3字,篆书“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志文33行,满行32字,楷书。志主李千里,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子。先封为郁林县侯,后历任襄、唐、庐、卫、蒲等州刺史,进封成王,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志载其为唐高祖之曾孙,唐高宗之宗侄,历任岳州别驾、使持节襄庐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许卫二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国,较正史为详。通过对该墓志多方位的解读,本文主要对志主的官职世系、卒葬地点、书法风格进行研究,从墓志形制、尺寸、纹饰对当时的丧葬礼制、墓志文体等进行疏理分析。《李千里墓志》其书法结体圆润,圆中兼方,波势自然,舒展大方,运笔沉稳中兼有灵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再通过该墓志书法风格与唐代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比较更进一步的对初唐时期的楷书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当下我们学习楷书很有帮助,字体虽然不是当时的楷书名家所写,但对于我们开阔书法视野,很有裨益,也对系统研究初唐时期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墓志原文

大唐故李府君墓誌銘

大唐故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國成王墓誌銘並序

王諱千里,字仁,隴西成紀人也。神堯皇帝之曾孫,高宗天皇之猶子;實長吳嗣,別封郁林。爾乃導靈源於聖仙,格神功於天地。彤弓旅矢,受言藏之;青社白茅,寵章紛若。固已圖分石室,事郁金板矣。王總氣沖和,資靈峻極,黼黻言行,鸞龍符彩。年在總角,職委荒隅;亟環星紀,載康夷落。終能禮蟠於地,聲聞於天,中朝嘉焉,征為嶽州別駕。伯輿應海岱之召,子春受荊河之辟;昔唯人表,今特宗英;黑幘既臨,彤襜無協,俄而高宗晏駕,太後循機,天子居房陵之宮,奸臣縱昆山之火。王隱若敵國,慮深屬垣,畏塗叱馭,焦原跟趾。懷社稷之良策,挫風雲之逸氣;通變不羈,輪轅適用,乃授使持節襄、廬二州諸軍事二州刺史。沈碑著績,捧檄征才,漢池凝化,江潯偃德。累遷許、衛二州刺史。入夷儀而按部,臨浚水而憑軾。韓崇之緝化,衛文之和人,不之能尚。初,孝和之在桐宮也且廿年,鼎命將遷者數矣。王稍見親近,永懷興復;獻納之際,懇至尤深。丕業之未淪,繄王是賴。終能協謀宰輔,升聞禁掖,開鶴錀之嚴扃,展龍樓之舊禮。鬼神勛植,於是獲安,改牧蒲阪,用加恒授。長安晚歲,孽豎弄權,陰興纂奪之心,將肆虔劉之虐。王傳會平勃,竟興明命,聖期千載,功業壹匡。大建土宇,為唐室輔;允膺典冊,光啟於成。仍授左金吾衛大將軍、兼廣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國,王如故。若乃金吾戒道,玉節臨藩,灑時雨於西蜀,播仁風於南海。統兼要害,秩冠戎竟,寅亮壹人,聲華萬裏。嗚呼!履霜有漸,赴火不息,漢戚崇奢,曲陽增怒,晉人言反,庚氏猶存。武三思因後族之親,刀天人之位,罪浮於梁冀,謀深於霍禹,忠良鈐口,道路以目。王誌協青宮,精貫白日,慮彼鴆毒,斬茲梟鏡。而蕭墻伺隙,椒掖回天,翻聞戾園之禍,更甚長沙之酷。神龍四年七月五日遇害,春秋六十有二。嗚呼哀哉!唯王位兼文武,器隆棟幹,鵬激談津,猨吟射圃。駕駟馬而激藻,入三雍而獻樂。全於危難之際,非為身也;赴於宗稷之急,由安上也。存非茍合,故昌運以之興;勇非虛殉,故逆節由其沮。允所謂立功立事,遠而不朽者歟?皇上入纂絕業,芟荑醜正,體國經野,庸勛昨親,制復舊班,用加新寵,仍使膳部郎中李敏監護喪事。榮哀所加,幽明知感。以大唐景雲元年歲次庚戌十□月戊申廿五日壬申,葬於京兆郡之銅人原,禮也。孫瓘,業緒文昭,慕深王父,易且經於錦帶,備芻靈於黼翣。淒淒薤路,先掩潤於朝曦;膴膴荼原,埋芬於厚穸。旌節仍舊,忠貞不泯;俾甄實錄,用紀泉庭。

赫赫宗涼,巍巍巨唐;資英誕秀,燭代輝梁。象賢吳國,鎮俗蠻方;別乘伊賴,分符允臧。夷庚復辟,司隸歸章;寄深中尉,錫重南陽。後戚方侈,天衢未康;權傾呂祿,勢溢梁商。誓旅誅逆,提戈耀芒;白沙流釁,青紙貽殃。帝猷玄感,寶歷重光;棣萼增戚,芝泥考祥。寵優麟□,禮備龍慌;澻接銀海,川臨玉潢。銘開見日,氣靜冤霜;未集玄燕,先悲白楊。圖芳琬琰,以助旗常。

三、志主身世

墓主李千里(646年-707年8月6日)字仁,隴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宗子。李恪身亡后,被流放到岭南。袭爵,历任五州刺史。在江左做官公正廉明,武则天听后派人去当地探望慰劳他,并赞曰“儿,吾家千里驹”,李仁因而更名为李千里,并经常进献祥瑞讨武则天的欢心。后来,武则天大规模清除李唐宗室成员,李千里未受到多少伤害。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晋封李千里为成王。暮年时期因介入到节愍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一案,与其儿子太仆少卿、天水王李禧一同被杀。睿宗即位后被平反。李千里于唐景龙元年(707年)8月6日卒,景云元年(710年)11月25日葬。

四、墓志书法艺术分析

初唐时期,朝廷秉承前朝旧制,到了贞观年间,新制则逐步呈现大唐气象。政治明朗,社会稳固,经济逐步繁华,文化得以盛行,书法也因而进入了一个极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深谙“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旧唐书·音乐志》序)的道理,遂制定了适合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如朝中设有专业的教育场所国子监,学习书法就是其教学内容之一,并且设立书学博士来教导并督促;制定以书取仕的重要措施,在科举考试中书法独有一科;考核任命官员也无一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作为标准,楷书写得好的人优先录用;朝廷也设立了许多与书法有关的部门和职位,并将“擅长书法”作为必要条件。唐时善书而委以重任者,不胜枚举。加之唐太宗又甚喜王羲之书法,并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这样便确立了王羲之书法在初唐时期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

志主李千里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这一时期,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极其欣赏王羲之,他不惜重金购求右军之墨迹,每得二王贴,就叫各位王公大臣临摹,每帖要写五百遍,专命赵模、冯承素等人摹写《兰亭序》,赐予各位大臣。因此当时学习右军书法的风气风靡一时,虞世南当然不必多说,他之前就以智永为师,属于王羲之的嫡系书派;就连欧阳询、褚遂良虽然都出自北派,但也不得不旁习王羲之的书法来适应皇上的兴趣。弘福寺和尚怀仁,受命寻找王羲之的行书字迹,集成《圣教序》。到了武则天在位时期,其也曾向王方庆索求王羲之的遗迹。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初唐时期崇尚王羲之的风气极其盛行。以致于后世文人墨客认为,初唐犹有晋学遗风,学晋者,宜从初唐入手。这样的崇王之风,虽然也是应该尊崇的,但是由于集于一人之身,则必然不可避免形式。因此该时期的书法,虽然成就很大,但基本没有能够脱离前朝书风的束缚,在创新上,虽有欧、虞、褚、薛等一批大书法家,但是他们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直至开元以后,颜真卿出来,才算打开了局面。

《李千里墓志》时间在唐景云元年,属于初唐时期的墓志,该志书法结体圆润,圆中兼方,波势自然,舒展大方,运笔沉稳中兼有灵动,反映出唐代楷书自汉碑而来并逐渐蜕变的流变风貌。该志字体虽然不是当时的楷书名家所写,但对于系统研究初唐时期楷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千里墓志》用笔上,其点画简约却不简单,露锋起笔,回锋收笔;其线条犹如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其总体笔法属于尚圆一脉,圆而富有韵味,体势偏方,方而不露。结体上舒展大方,通过字内的留白,使得字内显得空阔,更加舒展。

五、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李千里墓志》进行解读,可知,此墓志的志与盖皆为正方形,边长均88厘米,四刹均饰以蔓草纹,并篆书“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正文为楷书,并考证出墓志主人李千里为唐朝皇室,乃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子,因父亲李恪牵扯到房遗爱谋反一事而被流放到岭南,后被武则天重用,最后因参与诛杀武三思一案被杀,唐睿宗即位后终被平反,其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其次,再进一步解读该墓志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问题。一方面,初唐时期政治明朗,社会稳固,经济繁荣,文化盛行,书法也进入了一个极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该墓志的书写者为无名之辈,他们大都是前朝的遗民,其积累的书法习惯尚未被完全改变,入唐以后仍然按照以前的写法来写,因此该墓志的书法可以反映出唐代楷书自汉碑而来并逐渐蜕变的流变风貌;另一方面,本文也对该墓志的纹饰进行更深层的考证,该墓志采用蔓草纹进行装饰,其基本构图是枝蔓起伏缠绕、花叶随枝蔓卷,主要流行于盛唐时期,中唐减少,晚唐大多数已经绝迹。最后,本文着重对《李千里墓志》书法艺术进行深度分析,考证出该墓志书法在用笔上点画简约却不简单,露锋起笔,回锋收笔,其线条犹如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其总体笔法属于尚圆一脉,圆而富有韵味,体势偏方,方而不露;结体上舒展大方,通过字内的留白,使得字内显得空阔,更加舒展。并通过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初唐时期的楷书已经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为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布局严谨,法度森严的独特风貌,而《李千里墓志》书法则继承了初唐书法的刚柔并重,骨力遒劲的特点,还写出了墓志独特的味道,字形灵动,具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吴 刚.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3]新中国出土墓志贰上册陕西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4]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书局.1992年

[5]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宋 祁,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7]杨家络.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王仁波,吴刚.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9]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王其祎.唐代楷书墓志两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12]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曾 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4]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5]余华青,张廷皓.陕西碑石精华.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6]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17]赵君平.新出唐墓志百种.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墓志楷书王羲之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楷书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书圣王羲之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