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之要素 浅析“变”之要义

2019-09-10 07:22汪萌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知识双一流学校

汪萌

摘 要:在全国高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之际,笔者立足大学“双一流”建设,从“学”之要素着手,分别就知识层面、学校层面、教师与学生层面浅谈认识,以知识更新、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为切入点,略谈“变”之构想。

关键词:双一流;知识;学校;教师;学生

新时代规划新目标,新征程燃起新希望。在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国内大学“双一流”建设要求,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高校师生为重构重塑大学的内涵式建设建言献策,为未来的一流大学描绘蓝图。

一、追本溯源,析“学”之内涵

既是办学思想讨论,认清“学”之内涵则是首要。追本溯源,“学”字最饱满的涵义蕴含在繁体“學”当中,其文字结构从上到下囊括了教学方式——两手托举、教学内容——“爻”即算筹、教学场所——“冖”、教学对象——“子”,解构后解读为“老师在校舍里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算数”。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自古至今都离不开“学之客体”、“学之载体”、“学之主体”的有机统一。因此,当我们讨论办学思想时,必然围绕 “知识”、“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大要素展开论述。

二、学之客体——知识层面

我们身处知识大爆炸时代,世界知识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疾速增长,但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然超越了人类的学习速度,这无疑是我们的知识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将教育置入到了巨大的挑战之中。

如果说大学以前的教育是为了让人获取基础学科知识、搭建基本的认知框架,大学教育则是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让学生获取与未来职业或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与当前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信息或技能。因此,我们必须阶段性地审视大学当下开设的各门学科,查直观呈现的材料,如教材、教案、讲义等是否陈旧、不合“时宜”,是否有较强的延展性或实用性,查传之“道”、授之“业”、解之“惑”能否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当下,国内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2020年争创世界一流行列的倒计时阶段,在此之前,这些大学和学科能否在知识体系上守质量关、探新领域、行前沿路,最终取得质的突破,首先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反思。

大学既为传授知识的地方,就应在秉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之上,为学生架起一座座知识的坚韧桥梁。这便是“大学之道”,如此才能进一步谈论“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学之载体——学校层面

从狭义上讲,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从广义上看,它不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是为知识的传播搭建平台,为师生的和谐共存创造条件,为自身的发展添砖加瓦,既有管理功能,又有服务功能,因此,寻求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平衡顯得尤为重要。

立足大学,它注重的是分享与交流,彰显的是青春与活力,体现的是理智与情怀,追求的是传承与创新。在既严肃又活泼的大学校园中,着力营造一个善于表达、乐于分享、渴望知识、探索求变、特色显著的校园环境,既是大学绚烂的色彩,更是色彩之下光芒绽放的熔炉。尤其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世界早已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村落,唯有加强高校间学术、文化、人才交流,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才能推动大学综合水平的提升,继而强化专业性与融合性,这对大学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培养都大有裨益。

营造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既是一门管理艺术,又是一种服务态度。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1],创办一流大学必须重视环境因素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并使之朝向有利的方向延伸。若能让师生在研学之“苦”中体会快乐,在探索之“趣”中发现智慧,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去思考、去批判、去认同,或许转身之际便是晴空万里。

四、学之主体——教师和学生层面

教学相长,常讲常新。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既实现了知识的流动和再创造,也凸显了学校这一载体所承载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了教学活动,从而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两个群体在“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立足于不同的层面可指代不同的对象,而在学校,“人”特指教师和学生。既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回答,如何在学校的运转中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从哲学层面上讲就是价值问题,即客体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哲学范畴。如何理解主体需要呢?笔者认为,它不仅指师生生活质量水平的物质层面需求,还指师生情感层面的归属性需求和对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求。而与之相对应的客体便是这两大群体之外的大学所属机构,客体的属性即是机构的职能属性、责任属性、人文属性。所以,大学校园里的“以人为本”就是各机构统筹兼顾、协调统一,以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为基准,以办好教学为中心,真抓实干搞好服务,以诚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淳朴的心境、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问题意见,正确对待师生需求,有效落实好事实事。

打造“一流”高校必须多管齐下,基本前提之一则是“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如果说满意的主体大至人民,那么此处小至师生。当我们不断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时,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个人价值的满足,这是人之本性,是生存与发展之道,也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五、总结

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故小事不为,大事不成。办学与做人、做事并无一二,那就是找准核心与方向,以匠人精神,悉心打磨。创办“双一流”,任重而道远,然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们姑且稳扎稳打,捋顺细节,疏通脉络,才能希冀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 陈涛 译.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老子.道德经[M].北京:华侨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知识双一流学校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学校推介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