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快乐学出新高度

2019-09-10 23:43黄海娟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级新生举例等式

黄海娟

摘  要: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的课程设计就已经涉及到大量的题组比较,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规律的要求。在练习设计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图形规律题和数值排列规律。面对这群刚入小学两个月,对数的理解还处于新朋友阶段的孩子,要求体会规律似乎比较困难,如果要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来就更显得天方夜谭了。

关键词:一年级;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6-0150-01

在反复实践中,我发现一些趣味处理方法,能让学生接受的时候充满快乐,学习主动性和效率都呈现新高度。以下我将结合课堂实例分别阐述我的“喜闻乐见”、“品读节奏”和“加减运算”规律题教学主张。

1.以喜闻乐见拓展思维学出新高度

教学算式变化规律要求学生会比较并表达出规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困难且乏味,这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时少不了一个重要环节:举例验证。在举例验证的环节许多教师都带着学生在数字王国里打转,结果越教越乏味,越乏味教师越觉得学生不太懂还要多讲一些时间。学生本来就不太明白,但是时间过去很久了,师生还在枯燥乏味的数字王国里打转。于是,越来越少的孩子参与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做小动作、与同学说笑。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时间就如此难捱,知识点就如此难以理解,从此此类题真的就变成了学生最为困扰的难题,甚至是一听总结规律就闻风丧胆,低着脑袋,生怕教师看到了他的头,点他的名回答问题。如果举例验证的时候教师用好“喜闻乐见”就大不一样了。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流行词等参与举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主动回答、抢着举例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可能时间过了很久却没有一个孩子感觉疲惫,甚至是下课铃响了还举手想争取下课前的最后一次回答的机会。如果第一次遇题时是这样,那么第二次遇到只要稍加点拨,学生立即就能调动相关技能,学习效率会比第一次明显进步,以后的每一次也都会越来越纯熟,越来越有自信心。

以教学“算式变化规律:加号前面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举例验证片段为例:用萝卜、兔子、△、☆等一年级新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构成等式亲近学生,从而引得学生主动亲近数学。

课后习题题组训练:9+6=15    ; 9+8=17     9+10=19

6+9=15     8+9=17    10+9=19

仔细观察上下两道题,请你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除了这些数字组成的算式有这样的规律,我还能举出一些同样规律但是更有意思的等式,比如,假如红萝卜+白萝卜=萝卜,你能说出像题组那样对应的等式吗?

I生:白萝卜+红萝卜=萝卜

师:你和我心心相印,真会动脑筋。没错就是这样。你们也能想出类似的更有意思的相关联的等式吗?谁能来举例子跟大家一起乐一乐?

J生:西红柿+土豆=土豆西红柿,土豆+西红柿=土豆西红柿……(跟着有好几个孩子举炒菜素材的例子同样符合规律)

师:没错,都是好例子,有意思。接下来我想考考你们会不会按要求举一反三。谁能换成自己最喜欢的几种图形举例子?

K生:△+★=○,★+△=○

师:如此快速反应,准确举一反三,真是成为科学家的好苗子!还有想说的?别着急,我们一个一个来听一听你们的好例子。

M生……

师:你还有我们没想到的有意思的例子要举吗?

N生:窗户+床=房子,床+窗户=房子

O生:萝卜+兔子=题目,兔子+萝卜=题目

……(学生的思维已经像潘多拉的盒子挡不住了)

2.以品读节奏暴露规律读出新高度

要求学生做题时把图形读出来,图形规律就无处可藏了。比如,教学图形排列规律类型

把它读出来就是:长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规律就可以被感知。如果用简化的一两个字代表一个图形读出来,规律会更加明晰。上面一行图形就会被读成:长、长、三角、长、长、三角,很容易就读出节奏感来,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接着往下说长、长、三角、长、长、三角、长、长、三角……

所以,一般让孩子读出来,最好是简单一两个字表达图形更容易读出节奏感。

3.以加减计算探出规律算出新高度

用学过的加减运算去尝试,探索出相邻数之间的關系。例如,教学数值规律题型:1,2,3,4,5,6……。想 1+(1)=2,2+(1)=3,3+(1)=4,4+(1)=5,5+(1)=6,这一组数值就可以总结出运算规律:每次都加1;比如,2,4,6,8,10,12……。想 2+(2)=4,4+(2)=6,6+(2)=8,8+(2)=10,10+(2)=12,这一组数值就可以总结出运算规律:每次都加2。

4.以总结反思举一反三教出新高度

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思考题、拓展题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高难度,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些难点其实也可举一反三,用另一种形式处理教出新高度,帮助学生主动学出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龙桂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功(教育),2010(08)

[2]魏丽平.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猜你喜欢
级新生举例等式
迷彩青春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2017级新生体育素质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
乘法公式应用举例
图说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熊猫宝宝贺中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学会最常用的习语,让老外眼前一亮
智力冲关·奇怪的等式
一个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