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探索

2019-09-10 07:22刘星刘怡萱赵宁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生态学本科教育

刘星 刘怡萱 赵宁

摘  要:文章以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探索为核心,以西藏大学为例,从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七个方面综述了西藏大学对于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及方法。为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流学科;生态学;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14-0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op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Tibet University from seven aspects including the ecolog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dea,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students cultiv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y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riented to the top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words: top discipline; ec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彰显了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同时,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可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促进学科构架的优化,纵观国外世界一流大学,都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学科建设相辅相成,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1]。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过程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世界一流学科应当立足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科学前沿、国家急需和经济发展重点[2]。

生态学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潜力最大的学科之一,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面向国家重大实践问题和战略需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能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在生态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3]。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这里具有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缺氧、强紫外线辐射、干燥等特殊的气候条件,生物为了适应这里的极端环境,进化出特殊的适应机制,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西藏大学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西藏大学的“生态学”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原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基础上,获批生态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获批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单位。在为研究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生态学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对促进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建设生态学本科专业,如何为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一流本科教育的支撑,是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藏大学2018年入学的第一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索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

一、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西藏大学培养人才目标是为西藏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毕业学生直接就业人数较多,其中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基层单位,是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一线力量。在生态学本科教育中,西藏大学首先推行“以西藏建设为己任”的培养目标,西藏自治区各项事业建设都面临缺乏人才的问题,每年从区外引进人才数量较少,并不能满足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西藏大学在培养本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注重激发其对西藏这片土地的历史情怀,对青藏高原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其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把自己定位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先锋者、践行者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者,并自觉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进行知识的自由探索,自觉参与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自己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建设西藏,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多带学生深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其到现场去体验、去发现问题,并引导其思考问题,进而通过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价值导向,是高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个性化人才的必然体现[4]。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及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尊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其形成对自己负责,对学习负责的自我责任意识。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色,制定能突出学生个人特色、符合其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与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年轻教师与区外高校相关专业课题组合作,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形成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外高校成熟的课题组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帮助下,本校教师也能快速成长并尽快投入到科研、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行列。

引进区外高校生态学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到学校进行短期的援藏授课,同时对相关专业老师进行短期指导和培训。此外,引进学科带头人进行为期三年的援藏模式,学科带头人在带动西藏大学科研、教学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西藏大学本土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去其他高校进修或提升学历,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鼓励新进年轻教师继续进修,提升自己。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教师为我校新进教师进行关于实现高效课堂、面向“00”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慕课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为提升新进年轻教師的教学技能给予了很大帮助。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还体现在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了专门面向青年教师的青苗计划、成长计划、提升计划等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并在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支持的基础上,补充一笔经费,支持更多的在校教师申请自治区自然基金,给本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大助力。

三、学生培养

与武汉大学合作,采取1+2+1培养模式,大一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在西藏大学学习公共基础课,第二年选派优秀学生送往武汉大学进行培养。大二、大三与武汉大学本科生进行同步的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素养训练。由于西藏大学地处西藏拉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科研设备以及学习和科研氛围与内地211高校还尚有差异,选派优秀学生前往武汉大学学习两年,对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领域眼界与学识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选派的学生在大四学年回到西藏大学,对于本班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鼓励本科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国家及西藏自治区支持的同时,学校专门拿出一笔经费,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支持更多的在校生培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寻找方法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跟着专业的老师以及团队学习做科研,锻炼其野外工作的能力及做科研的思维方式。

四、课堂教学变革

课堂教学要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立场出发,课堂改革专注于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现代课堂,要解放学生的学习自由、尊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构建学习思路,鼓励学生深层融入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5,6]。在课堂教学方向,采取了如下举措:

1.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立足地方特色,结合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环境及生态特点,优化教学大纲,突出特色课程。开设了专门针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研究的《高原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青藏高原湿地类型多样,地域辽阔,开设了《湿地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生态系统脆弱且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开设了《恢复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了《西藏地理》和《古生态学》等专业选修课。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根据西藏特点编写的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青藏高原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生态系统有更深入、全面、细致的理论认识,为学生毕业后科学地建设生态西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课堂上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思维导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西藏奠定基础。

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目前我校入学的生态学专业学生大多数为“00后”,传统的板书以及多媒体PPT已经很难适应这些在新兴电子产品及发达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使用UMU互动平台,丰富了课堂内容和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形成更加融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很有帮助。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形式已经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重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开设了在线智慧课堂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的课程,以进一步扩展自我的知识范围,提升自我的知识储备。

3. 突出实践教学效果,项贤曾在《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提出通过改革实习成绩评价机制,对于提升实践效果有很大帮助。除了实习总结报告外,还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实习成绩评价体系中。同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此课程了解该专业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提交申请书,通过的学生可以提前加入老师的实验团队。此外,开设了校外“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服务并形成研究报告,提升自我[7]。我校开设了为期1周的生态学专业野外实践实习和为期8周的生态学专业毕业实习。野外实践实习一般是带学生深入西藏特殊的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如林芝比日神山亚热带生态系统,色季拉山高原草甸生态系统,拉鲁湿地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等。实践实习效果评价也将野外实践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学生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锻炼学生野外生存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毕业实习类似于校外“第二课堂”,由学院出面介绍本专业学生前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西藏自治区环保厅、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等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参与科研项目,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自我知识储备,为以后参加工作,建设生态西藏积累经验。

五、平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野外考察能力,西藏大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及野外台站。成立了“综合测试中心”以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分析中心”,并添置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色谱仪和超净工作台、PCR仪、超低温冰箱等一系列实验仪器,为学生做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提供了硬件保障。

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西藏麦地卡湿地生态观测站”的建设项目、申请并获批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校园生态园改造”项目、“生态学实验室”建设项目、“青藏高原山水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基础建设等项目。为学生参与野外工作,锻炼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保障。

本文以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探索为核心,以西藏大学为例,从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及课堂模式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七个方面综述了西藏大学对于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及方法。由于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尚处于大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后期的效果尚且没有明显定论,后期还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及教学质量效果评价体系中开展更多的研究及深入。

参考文献:

[1]种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4):4-8+16.

[2]武建鑫.世界一流学科的政策指向、核心特质与建设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9(2):27-33.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生态学专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3):3-10.

[4]单莎莎,张安富.教学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中国大学教学,2016(2):74-78.

[5]王洪才.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1-15.

[6]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7]项贤领.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6,33(3):110-113.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生态学本科教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