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探究

2019-09-10 13:29孙立锐卞学愚刘博文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孙立锐 卞学愚 刘博文

摘  要:新时期随着国家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高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就当今各高校招生结构来看,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比例较大,因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压力较大,进而加大了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压力。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及特点,阐述了产生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学校工作的建议。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64-03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far as the enrollment struc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cerned, compared with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the number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propor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minority students, the pressure on minority students to adapt to school lif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n increased the western universities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adaptive education press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west of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expounds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school work. It provides th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adaptability education work.

Keywords: Wester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nority students; adaptive education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织成,民族多元化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汉族人口众多,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少数民族,诚然,汉族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在中国璀璨夺目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同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也是国家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对于推动少数民族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团结意识的提升以及国家整体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对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很好地让他们了解汉族文化,了解国家,进而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同时在各民族文化的交错中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共同前进,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國家的边防建设、环境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问题都和少数民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

但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情况以及教育结果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汉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平均综合值为5.64,但16个少数民族在5.0以下,其中有7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平均值甚至还处于1.07-2.10之间,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当然当前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国家也在不断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此问题,政策的倾向、经济支持、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支持,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具体如之前少数民族考生有适当的加分及录取降分政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内高班以及民族高中等,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优质的教育条件。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招生人数增多,各高校少数民族的学生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在各高校中,西北地区因地域等因素影响导致相比于东南沿海高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会更多。如何让少数民族的高校生尽快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大家庭,实现整体教育水平提升是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实际问题,加强西部各高校少数民族同学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少数民族学生在入校后能否很好适应直接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质量,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适应性工作也显得尤为关键。

二、当前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原居住地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刚刚进入学校的少数民族在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多数学生家庭环境较差,生活较为贫困拮据

少数民族大多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放牧,收入相比于在城市里较少。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为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口较多,家庭所要承受的负担较重[2]。学费以及生活费则成为了拦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之路上的第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国家资助或者政府的支持减小经济上的压力,但是家庭无法给与学生过多的生活物质需求,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相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将会更加拮据。大学生活既是学习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的过程,更是真正踏上社会前生活阅历累积的过程,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期间,因经济相对比较拮据,除日常开销外,对一些需要一定经济支出的课外和社会活动参加较少,与其他同学间的交流机会偏少。再者上在这个年龄段自尊心较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二)大学前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对大学以前的知识略显生疏,且相对薄弱,基础不扎实,当大学对高中的知识再进一步学习教育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法及时的跟上老师讲授知识进度。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前的教育时,以采用的是非汉语授课,而大学授课则主要以汉语授课,少数以双语或者英语授课,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是增大了难度,少数民族学生在更换授课方式之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无法完全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语言上的障碍等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适应性差,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跟上其他学生学习的步伐对西部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不及时改善这种状况,久而久之就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恶性循环,对其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利的。

(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利于尽快融入集体

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同学在刚入学的阶段会出现抱团的现象,因为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新的事物和环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因观念、意识语言等因素影响,大多喜欢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交流,并会迅速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狭小的的交际圈,表現出较为浓厚的民族意识。其原因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同一地区,文化背景相似,宗教信仰相同,在刚进入大学的陌生环境,本民族同学共同语言较多,能够更快的进行交流沟通。而对于汉族同学来说,不同民族的同学在生活作息,学习习惯,语言交流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双方在沟通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也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这种沟通障碍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群体,同时也会让他们的孤立行为更加严重,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融入班级体是解决少数民族同学“抱团取暖”现象的关键。

(四)自身发展目标的不明确,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

部分少数民族的同学因家庭经济、入校前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把拿到高校学历当时最终目标,没有较为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或目标水准相对较低,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热情,种种因素共同制约着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的平稳适应高校教育,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在校的学习水平。

三、针对当前形势下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一)对于家庭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加大资助的同时,积极创造勤工俭学渠道和机会,不断增强其融入高校的能力

1. 学校要将常规资助和临时资助结合起来,构建国家以国家生源地贷款和奖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困难补助等为辅的资助模式,学校也可以组织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兼职平台,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安全合理的校内外兼职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受非法兼职组织诓骗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在创新创业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为未来毕业之后找到心仪的工作奠定一些基础[3]。同时,在合理筹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好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助学金的使用动向,让助学金的作用最大化,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减少其自卑感,适当的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也尤为重要。

2. 转换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模式,将资助模式从“输血型资助”转变为“造血型资助”,尽管这两种资助模式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大帮助,然而,两者的概念仍然存在差异,所起到的作用也截然不同,从传统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意义深远,单从经济方面直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远不如教会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这就要求西方大学努力提高贫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更多的方面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求职工作中走得更远更好[4]。

(二)创新学习方式,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和激励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建议学校搭建恰当的学习平台,合理组织各个院系、各级班团组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帮扶工作,组织成绩较为优异的汉族同学对成绩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同时对表现优秀、成绩良好的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标杆,树立榜样,并定期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考核和奖励,增强结对帮扶的效果和积极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促进其融合,进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逐渐减小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差距。

2. 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与“互联网+”结合,与时俱进,完善互联网+课堂的理念。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无偿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网上辅导,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教育资源,让少数民族学生“有师可依,有课可寻”。同时可以将网课与学校的学生补助进行结合,设立线上课程测评系统,线上测评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可以酌情给予一定的资助与奖励,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从自身出发,用切实行动来证明自己,提高成绩,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提高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与互联网+时代的差距,进而全面提高和提升自己。

3. 线下提供汉语,英语基础课程学习,帮助普通话,英语水平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没有方言或民族语言的环境。通过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平时课程的节奏,摆脱听不懂老师课程内容的障碍,削弱学生的厌学心理,弥补大学之前由于基础教育落后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4. 设立单独的奖惩体系,少数民族学生相比于汉族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学习基础较差,在奖助学金的评定方面学校不能将其一并处理,应适当为少数民族学生着想,对于进步较大但总体排名落后的少数民族学生依然进行奖励,让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努力都“被关注,被重视”,提升存在感和影响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让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氛围更加融洽。

(三)加强心理关注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加速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抱团的问题

1. 建议学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组织才艺展示,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调研等活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正确传递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將少数民族学生“荣族”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和提升自己,同时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互的认同感,以及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集体产生进一步的认同,减小对其他民族学生的戒备心,从而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抱团取暖”的现象。

2. 学校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谈心和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接触先进的思想,适应当代的主流文化。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融入集体,进而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明确人生定位,为其踏上社会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

1. 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门档案,积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学生会或班委会要定期分析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积极选树优秀少数民族高校生作为学生典型,对表现优异的加大培养和宣传力度, 实现典型引路。

2. 积极组织踏入社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回校与在校生进行宣讲和交流,谈体会、谈认识,教方法、传经验,让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找到个人定位,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提升和追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一直都是高效少数民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永才.试论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06):47-51.

[2]潘瑞,杨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与分析[J].决策探索,2016(12):25-26.

[3]陈辉.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路径探索[J].明日风尚,2018(12):156.

[4]全斌,冯旭.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能力扶贫策略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金凤计划”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3(04):185-18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研究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及对策
四川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研究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双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