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动机:一个权变理论的综合概念框架

2019-09-10 13:29叶琳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动机

叶琳

摘  要:文章在对Gardner和Dornyei二语习得动机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基于权变理论,构建了一个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概念框架。该框架的主要内容是:(1)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核心变量;(2)动机包括了具有互动特点的选择、执行和评价三个阶段;(3)宏观的社会因素、中观的课堂、家庭与学生群体因素以及微观的习得者自身因素均为动机的影响因素,且三个因素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对动机的影響因时间与个体的差异而不同。该框架从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的动态性两个层面丰富了二语动机研究,进而为二语习得策略的灵活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二语习得;动机;权变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71-05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Gardner and Dornyei's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tingency Theory and constitut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LA motivation. The major contents are: (1) motivation is the central influencing factor of SLA; (2) L2 motivation includes three periods with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choice, executive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retrospection; (3) macroscopic social factors, mesoscopic group factors such as classroom, family and students, and microscopic personal factors like learners themselves. These three kinds of variables influence one another, and have different roles according to learner and time. This paper enriches the SLA research fro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dynamic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also intends to fi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lexibility and adjustment of SLA strategies.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tivation; contingency theory

引言

动机不仅是二语习得的开始动力,更是漫长而枯燥的二语习得过程得以持续的主要驱动因素。因而,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速度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2001)。正是由于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动机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的研究成果。不过,若以Gardner和Lambert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创立为标志,二语习得动机研究从经典的个人特质取向演变到情景取向,再到过程取向(邱伟强,2013)及目前的自我导向①,研究似乎经过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起点,即以学习者个体为核心,以学习者个人差异为对象,研究二语习得的动机问题。理论的发展不免使人疑惑:二语习得动机的不同理论提出了差异性的动机影响因素,哪么,到底哪些因素真正影响了二语习得动机?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动机构成要素,那么,二语习得动机的内在结构到底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拟在对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综述基础上,引入权变理论,构建一个综合的二语习得动机研究框架,在拓展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构成层面丰富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并为二语习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Gardner和Dornyei研究为分类标准,对二语习得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对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第二,基于权变理论,从动态性角度分析了二语习得动机的影响因素,讨论了二语习得动机的内在结构,构建了一个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

一、理论综述

在二语习得动机研究领域,Gardner和Dornyei作为两个代表性的学者,为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前者开创了二语动机研究领域,提出了二语习得之经典和扩展社会教育模式,建立了二语习得的态度/动机测验量表(AMTB);后者则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学者一道,先后提出了二语动机过程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推动了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我们以Gardner和Dornyei理论为分类标准对二语习得动机研究进行回顾。

(一)Gardner的二语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者需要在语音,语法结构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与语言所在文化的特征相符合,因而,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至少部分地卷入了外国文化。而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等绝大多数科目都是学习者所在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至少是学习者自己文化的视角,由此,学习和获得这些学科知识不涉及任何个人的冲突。可见,一个人向其他文化的开放与改变意愿,以及对其他群体的态度将影响他如何依据语言及所在文化至少部分地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据此,Gardner提出了融入性和工具性两大二语习得动机(倾向)(Csiz?魪R etal., 2010),其中的融入性不仅包括了二语习得者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意愿以及对二语学习的正确态度,更包括了为了成为某个社会群体的一员而努力学习语言的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成就的关键变量(Ehrman et al., 2003)。

在二语习动机分类基础上,Gardner等以社会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聚焦于个体差异与语言习得关系的二语习得的社会教育模式(Gardner, 1985)。该模式提出了影响二语习得成绩的个体能力、动机、文化及语言相关变量等一系列因素,但动机作为影响二语习得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变量,不仅调节态度和成绩的关系,而且与焦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动机的学习者在非正式二语学习环境中的具有自愿学习特质。进一步的,Gardner等人还设计了二语习得的態度/动机测验量表(AMTB),推动了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

随着动机研究的不断推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们开始聚焦于感知与动机的关系,由此动机研究进入了情景认知(cognitive-situated)研究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成果起始于Gardner等人对社会教育模式的扩展,他们在肯定动机基本三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知方面的目标显著性、效价、自我效能三个动机要素(Csiz?魪R et al., 2010);发展则源于其他学者通过引入自我决定和归因等理论等相继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归因理论和三维结构理论(Noels et al., 2000)。自我决定理论从Gardner的内在和外在动机出发,结合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虽然内在和外在动机均能促使习得者努力学习第二语言,但驱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是学习者的快乐学习体验,而外在动机则是回报或惩罚等外部压力。无疑,内在动机是一种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而外在动机则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沿着内在动机方向,归因理论指出了二语习得者对既往二语学习失败或成功的主观归因决定其未来二语习得的努力程度与成就。不过,不同于自我决定及归因理论的内外在及主观感知动机,Dornyei在吸收主流动机和心理学研究有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语动机的三维结构模式。

(二)Dornyei的二语习得理论

三维结构模式认为,动机是一个折衷的多层面的构念,需要把多样化的动机要素整合为学习者、语言和学习情景三个层面,其中,学习者层面包含了成就需要和自信(语言焦虑、自我效能、二语能力与自我归因)动机;语言层面包含了融入性和工具性动机;学习情景层面则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动机(兴趣、相关性、期望与满意度)、与教师相关的动机(亲和、权威和反馈等直接的社会化动机)以及与团体相关的动机(团队导向、凝聚力、规范与奖励制度等)(Dornyei, 1994)。该模型正好与二语习得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吻合,赋予了动机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思路。

此后Dornyei的动机研究开始转向动态性层面。基于传统动机研究没有考虑动机的时间变异进而缺乏动态性,Dornyei构建了二语习得动机过程模型(Dornyei&Cumming, 2003)。动机过程模型包括了依次影响的行动前、行动以及行动后三个行为顺序阶段,在行为顺序的每个阶段,会受到不同的动机影响。由此,动机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虽然动机过程模型增加了动态性因素,但该研究仍是孤立的看待行为顺序的各个阶段,对各个阶段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尚无涉及。而且随着英语的全球化使用,融入性动机对二语习得动机解释力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动机不再只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目标群体感兴趣,而是更多集中于学习者自身内部表征的态度。于是,Dornyei借鉴了心理学的自我理论②,提出了包括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验三层内容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Dornyei, 2005),其中理想自我即个体缩小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愿望是二语习得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三)小结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不难发现,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丰富。

1. 理论基础不一

总体而言,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包括了“心理”和“社会文化”两大主要学派。前者侧重学习者个体心理,后者侧重学习者在语言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高一虹&周燕, 2009)。心理学派以个体心理为研究核心,以学习者稳定的心理特征预测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学派则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背景,集中研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社会情境的影响及其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不难发现,理论基础不同是心理和社会文化两个学派区别的关键。理论基础不同导致尽管现有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影响二语习得的变量,但是在鉴别、描述和区分这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如何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的结果出现较大的争论(Pawlak, 2012)。事实上,无论单独从心理学派还是社会文化学派哪个层面来研究二语习得动机都存在缺陷,因为二语习得以个体为核心,而个体又生活学习并受之影响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结合既有二语习得的既有理论基础,对于解决现有研究中的矛盾结论,对于更深入的理解二语习得动机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2. 动机的动态性特点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二语习得动机研究一直采取静态视角,而从动态视角的研究只不过是新千年以后的事情(Dornyei, 2000, 2001)。因此,与众多的静态研究相比,动态研究的成果非常有限,有限的动态研究成果的局限性亦非常明显。以Dornyei 的动机过程模型为例,尽管该模型强调了动机的变化与语言学习阶段的密切关系,但对动机的波动以及动态特征并未进行深入的揭示,至于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更未涉及(Csiz?魪R etal., 2010)。因而,从动态角度对二语习得动机进行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成果的适用性有待检验

二语习得动机研究成果很多,但其普适性则有待进一步检验。以Gardner的研究为例,其研究发端于加拿大,因此,二语习得动机研究不应忽视加拿大特殊环境——加拿大拥有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且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堂外均得到广泛使用。这与别的国家把第二语言,如我国仅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单一语境与双语境的差异,以及在一国学习并运用的第二语言与在一国学习但在课堂外并不运用的外国语言的差异是理解并运用Gardner理论的关键。融合性动机之所以能够驱动加拿大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源于其成为二语团体成员的强烈愿望;但在其他的非双语环境下,由于校外并不存在二语习得者可以运用该语言并融入其中的团体,因而,学习者则很难受到融合性动机的驱动。因此,Gardner理论的普遍性备受质疑。再从二语习得自我系统来看,一个稳定的理想自我形象是该理论存在的前提,但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孩子们不会有稳定的自我形象,因此该理论不适合于小孩(Dornyei&Ushioda, 2009);而且作为以匈牙利二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在不同文化下的适用性也有待检验(Kormos&Csizér, 2008)。

综上所述,基于既有理论及相关研究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异,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以及动态性研究的不足,我们认为,缺乏综合性概念框架是制约二语习得研究深入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因而进行范式寻求,即通过建立新范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向(Dornyei, 1998)。

二、基于权变理论的二语习得动机的一个概念框架

进行新的范式寻求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现有研究的归纳,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二是寻找新的理论支撑(Oxford&Shearin, 1994)。第一个层面中,根据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两个流派划分法(一是以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型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强调综合动机(包含动机和态度)是二语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强调了个体差异的诸多变量与二语习得成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以深入理解二语习得动机为目的的,在主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替代模型,试图在二语学习环境下探寻学习者动机的影响因素(Ushida, 2005)),我们认为,无论是强调个体心理的微观视角还是强调社会文化的宏观视角都无法在二语习得活动中单独发挥影响,而是同时存在,因此,把微观和宏观视角进行连接是理解二语习得动机的重要出发点。第二个层面中,不同于既有研究中的社会心理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等理论基础,我们拟引入权变理论研究二语习得动机问题。引入权变理论的理由是:首先,权变理论是管理学理论中以决策者个人为中心,强调了个体及其差异进而影响决策结果的理论,这与動机理论长期以来强调学习者及其个人差异重要性的特点不谋而合;其次,权变理论还是一个涉及策略(战略)决策的理论,因此,运用该理论不仅可以进行动机研究,而且可以把动机研究与学习策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丰富二语习得动机研究,更能促进二语习得实践的发展;最后,权变理论强调把决策者个人特点与环境因素相结合,进而强调两个因素的动态变化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不仅包含了二语动机研究两个流派强调的动机影响因素,更有可能突出二语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性。基于以上的考虑,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首先对权变理论进行介绍,然后以该理论为基础,结合二语习得动机的既有研究,构建一个二语习得动机的综合概念框架。

(一)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源于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Fiedler, 1969)。该模型研究了领导有效性与多样化的情景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指出,管理者在组织和环境限制条件下寻求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组织战略选择采取务实的方法,也即组织战略就是组织资源、市场条件和管理态度权衡的结果。因此,从系统观点出发,对组织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联系,以及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权衡,继而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是管理成功的关键(Hofer, 1975)。

全面并且实质性地把握权变理论需要注重三个层面(Andersen et al., 2014):

1. 以决策者为核心。权衡、灵活或随机应变都依赖于决策者的分析与决断,因此,决策者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元。由此,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一切管理活动中,以具有能动性,并且决策中能对组织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的管理者个体为中心是决策理论的出发点与关键所在。

2. 决策影响因素的多层面把握。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了组织内部条件,更包括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因此,从多个视角,详细地探寻并分析影响组织发展的组织资源、市场条件以及管理者态度等是领导有效的前提。

3. 因素分析的简单化以及决策过程的随机应变与相机选择。影响组织发展的因素很多,在分析影响因素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寻找关键的因素,将决策任务简单化(Cumberland, 2006),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决策要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因而并不存在一个对所有企业普遍适用的决策方案。

从对权变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权变理论可以为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带来诸多的启示:其一,二语习得动机研究派别众多,理论基础多样,但无论是运用哪个理论研究二语习得动机,都应坚持以学习者为核心,因为只有学习者才是二语习得的真正主体,因此,所有二语习得研究都应围绕该中心来进行;其二,二语习得影响因素虽然丰富,从早期的注重个人心理因素到后期的情景感知等,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根据权变理论,二语习得影响因素需要我们全面来把握;其三,影响因素虽然多样,但因为个体不同,重点影响的因素也不相同,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还会发生变化;其四,二语习得策略需要习得者根据动机与影响因素的变化而相机选择,因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适应于所有人的学习策略,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因为环境的变化也要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因此,灵活分析与把握二语习得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策略选择是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一个重要考量。

(二)基于权变理论的二语习得动机:一个综合的概念框架

根据权变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启示,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建立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综合概念框架:首先,对二语习得动机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与归纳,提炼二语习得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以学习者为核心,讨论动机与行为(学习策略)的关系;最后,建立影响因素、动机(行为)与学习效果联结的关系图(见图1)。

该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核心变量。社会教育模型中,尽管学习情境的融合性与态度也影响习得成果,但他们的影响是间接影响,而动机是直接影响。因此,动机是社会教育模型中的最重要变量。社会教育模型之后,无论是社会教育模型的扩展,还是其通过认知理论以及归因理论等的扩展,无不都是通过进一步的增加影响动机的变量或细化动机的类型来实现。所以,关注动机,重视动机对二语习得成果的影响是该框架的核心。

2. 动机(行为)包括了选择、执行和评价三个阶段,具有动态演进的特点。动机理论的新近进展中,无论是动机过程模型还是自我系统理论,均强调了动机的动态系统变化。因此,采用系统的观点,从动态角度划分并认识动机的内部结构成为动机研究的重要内容。借鉴Dornyei的动机过程模型思想,我们把动机也划分为动机选择、动机执行与动机评价三个阶段。其中,动机的选择影响到了动机执行,而执行则影响动机的评价,进而评价又影响了动机的选择,从而使动机内部结构之间有了动态的相互联系。

3. 动机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因素,又包括了中观的课堂、家庭与学生群体因素,也包括了微观的习得者自身因素,但三个因素在动机三个阶段的影响作用却不尽相同:在选择阶段,习得者的自我效能、目标导向以及学习所处的宏观教育环境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在执行阶段,教师与家长因素、课堂教授以及奖励方法、学习群体的构成等因素则更为重要;在动机评价阶段,学习者的自我归因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不难发现,三个阶段,均以习得者为主线,选择阶段更强调了宏观环境的影响,执行阶段则突出了直接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师、同学和家长)的影响,评价阶段则是学习着个人。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指出了动机三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变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影响因素在这三个阶段不产生影响,相反,随着个体以及时间的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该框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突出了动机的影响因素的动态性特点。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动机影响因素的静态观点,我们认为,在动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因为习得者以及环境的不同,影响因素会有所改变,而且在不同时期,重点亦有不同,因而,从权变即动态的角度把握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基于权变理论的动机研究的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强调了动机影响因素间的互相作用。该框架强调环境影响了微观及中观层面的因素、中观层面的因素又影响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而且,不论是中观还是微观层面的因素均受到了动机结果——学习成绩的影響,这样,动机的因素间以及结果和因素间的联系得到了澄清,有利于对动机影响因素的整体把握;第三,动机(行为)内部三个阶段的相互影响,即互动性是动机内部结构的重要特点。动机的形成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因此,动机阶段的权变与互动成为狭义的动机内在结构的重要特点;第四,该框架没有直接指出,却隐含了二语习得的权变策略。由于动机的构成要素是权变的,因而二语习得策略也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进而使二语习得的学习以及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可能提高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动态性是我们基于权变论所构建的二语动机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特点:二语习得动机影响因素交互影响与不断变化导致二语动机(行为)的改变,而动机(行为)的改变又影响了习得效果,习得效果则反过来又影响了影响因素,进而使该框架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框架。基于权变理论的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概念框架与二语习得研究新千年以来倡导的动态性趋势不谋而合。

三、结束语

动机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存在众多理论,即使在同一理论下也存在着矛盾的结论。本文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综合已有研究,构建了一个综合的、包括动机的影响因素与动机的内部构成两个层面的动机研究框架,在为动机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的同时,为二语习得策略的权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核心变量;(2)动机包括了具有互动特点的选择、执行和评价三个阶段;(3)宏观的社会因素、中观的课堂、家庭与学生群体因素以及微观的习得者自身因素均为动机的影响因素,且三个因素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对动机影响因时间、个体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虽然本文从理论方面对二语习得的动机研究有所推进,但因数据的收集等因素的制约却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因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完成对相关变量的测量,进而通过设计并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对该框架进行实证检验是我们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注释:

①指Dornyei的自我系统理论(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heory)

②心理学家Higgins的自我理论中突出了未来导向的作用,并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参考文献:

[1]Andersen, P, Ahmad, S Z & Chan, W M. Revisiting th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a critical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 Commerce,2014,4:37-87.

[2]Csiz r, K, Kormos, J & Sarkadi. The Dynam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essons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of Dyslexic Language Learner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470-487.

[3]Cumberland, F. Theory Development within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Mode-An Assessment[J]. Marketing Review,2006, volume 6:349-373(25).

[4]Do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273-284.

[5]Dornyei, 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teaching,1998,31:117-135.

[6]Dornyei, Z 200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7]Dornyei, Z & Cumming, A 2003. Attitudes, orientations, and motiv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Advance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Blackwell Oxford.

[8]Dornyei, Z & Ushioda, E.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J]. Language Culture & Curriculum,2009:90-93.

[9]Ehrman, M E, Leaver, B L & Oxford, R L. A brief overview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ystem,2003,31:313-330.

[10]Fiedler, F E 1969.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 McGraw-Hill.

[11]Gardner, R C.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Student, the Teacher, and the Researcher[J]. Texas Paper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1,6:1-18.

[12]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Arnold.

[13]Hofer, C W. Toward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Business Strate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5,18:784-810.

[14]Kormos, J & Csizér, K.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titudes, 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r[J]. Language Learning,2008,58:327-355.

[15]Noels, K A, Pelletier, L G, Clément, R & Vallerand, R J. Why are you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Language learning,2000,50:57-85.

[16]Oxford, R & Shearin, J.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2-28.

[17]Pawlak, M 2012. New Perspectiv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8]Ushida, E. The role of students'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online language courses[J]. Calico Journal,2005,23:49-78.

[19]邱偉强.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190-193.

[20]高一虹,周燕.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学刊,2009(01):123-128.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凶手的动机
从“追究动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