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

2019-09-10 13:29刘捷张体祥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措施

刘捷 张体祥

摘  要:由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适应不了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的需求。这种就业质量差、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通过向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转型,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素质化工人才;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65-03

Abstract: There exists conception and obviou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re seriously out of line with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ed graduates with poor practical abilities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who can't find a suitable job and become unemployed after gradu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ransform to train practic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fierce human competition, which may essentially relie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fulfill talents cultivation.

Keywords: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chemical-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measures

一、概述

高素質化工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工企业加快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人才需求的突出矛盾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矛盾,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89%,化工人才的供需失衡越来越明显,其中一线城市化工人才需求增长均超过两位数,上海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6%。二线城市,化工人才需求量更是惊人,南京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达140.8%,增幅翻倍[1]。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这就说明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和社会脱节。企业因为转型和升级,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化工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明显[1]。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这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化工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暴露出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很多高校对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化工专业人才不清楚,人才培养定位过于强调通才或过于偏窄,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培养出来的人针对性和适应性都不强,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体系中工程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生产实际的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但从工程视角分析,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递进关系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培养过程中目标实现的联系性、措施的连贯性不好,因此,培养既具有工程意识又具有工程设计能力的高层次化工专业人才,是当今面临的很大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不成熟

近几年,高校化工专业一直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但是这些合作多流于形式,深度不够,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合作关系的持续有效运行,还需要做很多建设性工作。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专业建设的思路出现偏差,条件保障不到位,相关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改变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工科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化工人才,更加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的措施

为了实现高等院校高素质化工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高等院校高层管理者们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将校企合作培养纳入整个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让在校师生能够接触生产一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生产实践中增强才干,同时,要积极组织学校的科研团队利用智力优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出谋划策,实现校企双赢。

(一)对企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按照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处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期,急需大量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供给方的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更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应时,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首先邀请行业与地方有代表性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是对学校已经毕业2~5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工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联合设计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且动态管理,以利于企业先进技术与高校的课程建设相结合,将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融入课堂,真正使企业生产实际与课堂教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缩短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学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可以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进行改革,而后者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重视的环节。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团队组建于管理、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交流、职业规划辅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导师、班主任的引导,使学生培养主动学习、快速提升职业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则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的改革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过程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企业支撑专业发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真正实现面向社会、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2]。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信息时代的学习与教育模式

为了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需要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充分征求企业管理者对人才需求的意见,成立以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带头人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设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首先,依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其次,以行业、企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为基本依据,对目前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课程整合,将小课合为大课,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并加工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实现毕业和就业的对接。最后,在教学课时安排上,改变传统的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局面。建设由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化工行业发展特色,实验环境与时俱进,高校要积极建设融合体验、操作、创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系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测试、操作、设计等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授的教学和管理手段,促进专业学习与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化工人才需求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高校要加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目前高等院校在引进人才时片面追求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的博士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更谈不上有生产实践经验,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生产第一线调研,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化合作,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培养。此外,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也为形成以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引领,打造大化工学科群和高素质的创新团队,从而建设专业师资团队与企业师资团队相结合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切实保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化工专业人才需要[3]。

(四)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需要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围绕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企业则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为人才培养提供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因此,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高校和企业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实现了校企之间科技合作、企业参教、技术服务、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4]。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高校需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业实力的提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5]。

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不仅在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且将逐步完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过程成绩评价办法和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践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评定学习成绩,将会激发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机制,因此,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具体落实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进行结合;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初步建立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系统的设计训练,达到企业对高素质化工人才的要求[5]。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从而使学生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质量。所以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素质化工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能够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是高校专业内涵发展的重大方略。

参考文献:

[1]王鹏,张剑波.高校创新投入、产学合作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出——基于我国十三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0):59-67.

[2]孙爱军,曲永印.以地方工科院校的视角认识认识和推进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6-48.

[3]邓娇娇,尹贻林,王美玲.行业协会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实现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53-58.

[4]胡海青.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实践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45-51.

[5]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51-5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