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建构与实践路径

2019-09-10 07:22贾亚君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思政课

贾亚君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有既深且广的大情怀。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什么‘情怀要深’”,“是什么‘情怀要深’”以及“怎么样才能‘情怀要深’”等角度作出整体性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从理论基础、历史继承、现实土壤、主观条件等多维视角阐释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出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框架体系,并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路径选择从观念引领、环境支撑、机制创新和德性自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规范与设计。

关键词:思政课;情怀要深;内涵建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72-0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 soul,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course of mov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feeling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should have both deep and broad feelings. To this end, under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make clear from the ang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why feelings should be deep", "what is deep feeling" and "how to have deep feeling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logic of "deep feeling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basi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realistic soil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framework system of "deep feeling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and discuss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deep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guidance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y specification and design.

Key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deep feeling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al path

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是一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应当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引路人。因此,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进行系统性研究,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什么‘情怀要深’”,“是什么‘情怀要深’”以及“怎么样才能‘情怀要深’”等角度作出了整体性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出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习近平总书记不只是一般地要求思政课教师有情怀,而是强调既深且广的大情怀,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我们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多维视角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出场逻辑。

(一)理论基础: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供了精神要义

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社情深刻变化,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有之奇局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之尖锐的复杂环境,面对践行高校肩负重要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根基,它应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因此,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提供了精神要义。

(二)历史继承: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开放后,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推动了思政课教育的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育人是其根本的使命担当,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学科发展、教学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有力地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育,努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凸显、立德育人功能不断加强。

(三)现实土壤:解决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中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最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话语不够生活化,课堂教学理论性和感染力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创新性不足,有的停留于传统的灌输方法,有的过分注重教学互动,导致课堂教学理论深度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大局意识和底线意识有待加强,理论功底和思想政治素养有待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参差不齐等等。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深化认识,迫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而能否解决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突破困局,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养,其核心则是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丰富饱满程度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四)主观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公仆情怀等个人特质的深刻体现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从下乡当知青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从主政地方再到领航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家国天下”的情怀深深地烙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深处并且影响着全党。

因此,在新的时代变革的大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培育,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公仆情怀等个人特质的深刻体现,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与实践需要,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建构

情怀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心系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怀,更是情系国家、奉献社会的情怀。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情怀不同于普通教师,特殊的职业使命与角色要求赋予它既深且广的大情怀,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框架体系。

(一)体现在社会维度的家国情怀、时代情怀、职业情怀等

家国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深植于个人内心的对家国的深情大爱,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在基础,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并且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思政课教师要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时代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融入世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用自身的时代情怀教育学生放大格局、放眼全球,积极向上、勇于担当;职业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地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志业而非仅仅谋生的手段,发自内心地保持对思政教育事业的敬重与忠诚,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且传递、影响到受教育者。

(二)体现在学生维度的厚德仁爱情怀、传道授业情

怀、为人师表情怀等

厚德仁爱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要有一种仁爱之心,保持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和激发爱,通过懂学生和爱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注重育化心灵和培养精神,“心灵的培育是运用各种文化的养分来陶冶、孕育和熏陶的,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小心翼翼的过程,是人文淬砺的过程”[3];传道授业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对思政课及其价值的高度认同之上明立德树人之道、坚守传道授业责任和勇于克服传道困难;为人师表情怀是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规范的以身作则,赋予学生人格的力量,“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

(三)体现在自身维度的理论情怀、专业情怀、学术情怀等

理论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真诚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真正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只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上下真功夫,才能让信仰传递得更准更快更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切的马克思主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帮助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专业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不倦情怀,忠诚并热爱教育事业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于专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让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成为一种“惯习”,使自己成为终身自我教育的践行者,这是教师教育情怀得以形塑的前提;学术情怀是指思政课教师从心灵深处影响学术生涯开启、学术生命育成的精神力量,它超越了个人的直接功利訴求,具有某种纯粹性和崇高性,以学术为终身之志业,以学术为生命意义所系,是一种对学术本身的信念和执着,包括了学术认同、学术情意和学术责任等。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既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情怀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是教师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它超越了个人的直接功利诉求,体现出一种“为理论而理论”“为信仰而信仰”的内在纯粹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外在崇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实践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挑战,会经历各种情感体验甚至情感纠结,单靠教师个体很难完成,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工程,包括社会观念的变革、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国家制度体系的创新和教师教育情怀自我培育的主体自觉等等。

(一)观念引领:推进情怀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教师自身多层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内化为稳定的心理体验和精神品格,从而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落实教育情怀教育的责任主体,高校应当创新观念,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互相融合,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不仅指向专业知识提高和学术能力的完善,也指向基于专业水平精湛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激情,包括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职业情怀、博大的仁爱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育人成效和内在价值。因此,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教育情怀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规章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要着眼于教师职业信仰的培育、对学生关怀的大爱投入、乐于奉献的境界提升以及德性自觉的激发。

(二)环境支撑: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实到位,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制度的环境、舆论的环境,让教师真正体验到被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信任与感恩,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教师教育情怀生成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尊重教师的劳动,保障教师的地位,尊重教师的人格,维护教师的权益,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尊师重教”的精神文化氛围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追求,这是一种内心幸福感的表达,它不是得到物质上的欲求满足,而是完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生命价值的彰显、心灵舒展的享受,正是这样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让教师懂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机制创新:推进教师专业化质量建设的制度体系

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推进教师专业化质量建设的制度体系的形成是教师教育情怀生成的制度保障。从国家层面推进教师专业化质量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才能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更新观念,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高度制定实施并且严格执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质量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设立奖惩机制,创设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质量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势必有效地推动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不断地内化为稳定的心理体验和精神品格,进而表现出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强烈的教学热忱,会更敬专业和爱学生,而且这种情感随着教学生涯的展开与日俱增。

(四)德性自觉:推进教师教育情怀自我培育的主体自觉性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5]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内在于实践,“人们参加实践不是单纯地为了财富、名誉或地位等外在利益,而是追求达到实践本身的卓越、体验内心充实和精神愉悦等实践的内在利益。德性就是获得这种实践内在利益的品质。”[6]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关键在教师主体自觉性的自我培育,承担起培育教育情怀的主体责任,明确教育情怀的生成具有情境性和观念引领性,主动内化为稳定的心理体验和精神品格并且持续地发挥它的影响力,深刻认识到教育境界的提升与教育行动的彰显具有内在一致性,当思政课教师教育情怀自我培育的主体自觉性达到一定高度时,教育情怀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自为,会成为一种专业发展的生成力量,也才会更加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陈秉公.认准课程定位,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7-29.

[3]姜勇,刘静,戴乃恩.“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6):35-41.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1.

[5]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

[6]韓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39(05):83-92.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