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

2019-09-10 07:22王洋胡佳慧迟晓华解东王艳华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

王洋 胡佳慧 迟晓华 解东 王艳华

摘  要:探讨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贯穿全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文章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培训、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的提炼与应用等方面研究阐述,真正做到了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护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南丁格尔精神,为构建专业课思政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学护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护士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75-0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based on "professional spirit of n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basic nursing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 organically, the combination point is fou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s grasped, and the whole process is run through, so as to truly achieve "imparting, teaching and solving puzzles",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value guida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in the quiet and neutral nature of moistening thing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ounds the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refin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ral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t has really achieve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nursing students to cherish life and cherish lif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quality and Nightingale spirit of nursing students, so as to build a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ursing professional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words: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irit of nurses

护理本身就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现代社会护理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集人文,医学,社会和艺术于一体。它不仅要求本科护生具备精湛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护生还要具有创新思维、临床评判思维、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道德,应进一步增强多元文化素质和核心岗位胜任力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特别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定位人生的航向。

本项研究可以利用《护理学基础》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隐形专业课程,完成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常常被看做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课程,其更应该是通过这种专业隐形课程完成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课程情感目标的设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完成,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融入,避免刻板化的植入思政内容,更利于护生的接收,培养其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加强职业素養的护理专业本科生,以满足未来护理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一)护士职业能力教育的“三个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以为原则。以护士职业能力教育的“三个对接”为原则[2],即:理论教学,与执业护士考试,相对接;技能操作,与现代临床操作规范,相对接,学生职业素养,与护士职业道德及职业规范,相对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参照护士职业考试大纲、临床护理工作考核“三基三严”的内容,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从而提高护考通过率、提高就业率。通过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既可以掌握完整的护理学理论体系,也可以自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同时引发他们对于本专业本学科价值层面的思考[3]。

(二)体现“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人文护理模式

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来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心从教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提问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模拟式、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对分课堂、混合线上线下教学、操作技能竞赛教学法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中培养学生在临床应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以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关心患者,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职业工作中,从而引领护士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提升。

(三)实施护理职业情感培养,增强护生护理职业道德素养

培养护生具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加深学生护理情感的体验与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职业观,使其具有“以人为本”的健康护理理念,培养其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效人际沟通的能力、热爱护理工作岗位的情感,乐于为患者服务,对待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建立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敬畏生命,增强牢固的专业理念,促进护理专业发展,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育设计

课程围绕德育元素为教学目标,采用双课堂的形式,以理论课堂为主,实训课堂为辅,提炼《护理学基础》课程德育元素,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建立护生与教师平等关系,将课堂还给护生,突出护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授课前,任课教师对护生进行学情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目前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课上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合作提升及互动交流,课下提供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具体设计见(图1)。

(一)构建《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包括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手段体系。教学体系的安排必须完整、有序,富有逻辑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情感、人文素养教学模式的构建注重这几方面的有效统一,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改进相关教学措施。

1. 课程内容: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在 “护士与患者”“患者入院和出院护理”等章节中还穿插补充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人际沟通、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护理人员先进事迹和护理文化等内容。

2. 教学方法: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点,综合运用“提问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模拟式、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对分课堂、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操作技能竞赛教学法”等,以增强护生的参与性和感悟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发展思维的培养。

3. 媒体手段:除了教材提供的基本多媒体课件,还组织学生记录自己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成长的记录视频,借助教学网络平台播放《感动中国》《非典》等影片应用于教学中。

(二)构建多层次、多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构建一个由“两个课堂”与“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模式。“两个课堂”即第一课堂为理论与实训课程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课外培养课堂。“三個方面”即护理学专业学生、教师、授课内容。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内容相对集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护生的主动参与性。加深学生护理情感的体验与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具有“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医院工作引导学生关心患者,突出患者为中心,培养其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为了避免学时限制,教师还可以利用实训课程的灵活性与学生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通过言传身教的启迪,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效沟通的能力、热爱护理工作的情感,乐于为患者服务,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培养牢固的专业理念,全面系统的对护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熏陶。第二课堂为课外实践培养课堂,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培养课堂,以“以赛代练”,扎实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将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以“杏林天使志愿服务团”为平台,提高了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为护理职业道德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发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及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构建全员、全程以及全课程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从原有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式教育向立体化的德育模式转化,引导学生将理论化为方法,将知识践于德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护理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培训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应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并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动力。目前,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事,认为和自己培养护生适应临床关系不大。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关键在于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提升《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术和人文价值,促使学生多维度、多元化、多方位的理解专业内涵,提升专业自信、理论自信,不仅不会削弱或干扰专业课教学,而且提升整体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前,咨询护理教育专家及思政教育学专家,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和特点。集体备课,使参与《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学生参与原则、质量控制等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首先,课程组成员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进行德育元素的提炼,结合护理专业的特征,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程。同时,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思政德育目标的内容。通过这种专业隐形课程完成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将护士职业精神渗透到教学育人当中。

例如,在讲解导尿术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案例:晋朝葛洪在《肘后方》中曰:“小便不通,土瓜根捣汁,入少水解之,筒吹入下部。”这是最早的导尿术的中医文献。而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对此法做了具体的描述:“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由此可见,晋至唐时期我国祖国医学已经开创了导尿术,可以讲故事的形式融入到课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性,使护生做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及提升护理专业的自信。在《肌内注射法》引入新浪微博肌内注射部位定位错误的帖子,该帖子内容主要是由于护士在注射时,选择的部位或是进针的方法错误,所出现的医疗事故,最终导致患者终身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导学生要做一名理论扎实、技术娴熟、同时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合格护士;在《绪论》中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引入目前79名中国“南丁格尔”获奖者、“抗击非典的优秀护士”等先进事迹,作为“护理学基础”理论课的思政育人素材,给予护生养成护理职业素养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政格局中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的实践。它不是指增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4]。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应用型课程,是护理学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护生奠定理论基础的桥梁课程,更是可以通过这种专业隐形课程完成课程思政,其实训教学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一半,能够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也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之中发挥桥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贯穿全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5]。专业教学不仅要“授业”(即传授知识),“解惑”(即掌握方法),更要“传道”,即培养学生品德。

本课程研究是将思政德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真正的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隐形教育的方式,融入課程体系的每一个模块,《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调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每一个单元课程内容都会引发护生对于四个层面知识的整合和吸收。真正做到了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的职业态度,勇于创新的理念[6-7],从而培养护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南丁格尔精神,为构建专业课思政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学护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杨理连,刘晓梅.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1):4-9.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2):99-103.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周一峰.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以急救护理与技术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3):61-62.

[6]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52):64-68.

[7]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础护理实验课的改进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