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有价值动态生成教学的行动研究

2019-09-10 07:22赵旭初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

赵旭初

摘要: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在课堂上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各俱情态,也自然会生成许多教学资源。如果笔者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对于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而忽视生成的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为例,采用凯米斯的“三循环”模式,开展对课堂有价值动态生成的行动研究,并从有价值动态生成教学中的教师管理策略、动态生成教学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研究结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成;有价值生成;行动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动态生成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如果笔者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稍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1 教材分析及问题的由来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规定课时为1课时,包括“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脱水反应”、“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的化学性质”五块内容,共计9个实验。由于学生早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就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因此这些实验实际上都是验证性实验,有些实验教师以前演示,而现在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常这样的一节课是老师先讲清各个实验的原理、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动手实验了。

2 行动研究的过程

⑴计划:

以“乙醇、苯酚和金属钠反应的对比实验研究”为本节课的唯一课题,提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将苯酚变成液体”,二是“水浴加热或用某些有机溶剂溶解苯酚再与金属钠反应为何出现凝固现象、反应停止”。

⑵行动:

创设问题情境“对比实验要求反应物的状态最好相同。如何使苯酚变成液体”,讨论并形成实验方案。实验出现异常后,教师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水浴加热或用某些有机溶剂溶解苯酚再与金属钠反应为何出现凝固现象、反应停止”,展开探究。

⑶观察:

一是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而不乱,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在和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去伪存真,形成合理的实验方案。

二是教师调控得当,使课堂“生成”适时、适度、适当,对于一些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无价值的生成,教师坚持预设,果断地拒绝这些生成;在分析“液体凝固”的原因时,学生思路一时打不开的时候,教师调节了预设,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从溶解的角度去探索真相。

⑷反思:

生成教学并不意味着不要预设或忽视预设,相反,预设非常重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预设得越充分,就越能更好地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当然预设并不等于封闭,而应该是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和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预设的教学情境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意料之外的信息。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就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

3 行动研究的感悟

3.1有价值动态生成教学中的教师管理策略

要重视和把握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心理准备。教师就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从学生视角去看问题、想问题、设计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前有充分心理的准备,尽可能把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状况都想到了,并且纳入自己的课前预设之中,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把握生成,更好地甄别有价值生成,并围绕有价值生成开展有效教学。

二是知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如何将文本的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进而转化为课堂上表现的课程,都有待于教师的经验重组和自主建构。3.1.2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探析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生成是预设的产物,尽管有时候一些生成打乱了预设,并不是预设所追求的,但确实是由预设诱发的,没有预设就不会有生成;而预设的价值追求就是为了有效生成、有序生成,没有充分、弹性的预设就不利于出现有价值生成。

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动态生成教学实现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教师的职业价值,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形式。对有价值生成的甄别与利用则是实现生成教学的决定性一环,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的体现。

从教师的注入式教学到教学中关注生成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也比较容易实现,但能关注到有价值生成并能有效实现则是决定性的步骤。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有价值生成?出现多个有价值生成时,如何进行整合?怎樣的整合才是更有效的?如何更好地体现出价值?……教师在进行有价值生成教学时即使事先进行充分、弹性的预设,课堂上仍难免会有预料之外的生成,似乎教师永远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一困局?这正是笔者及广大同行继续研究的动力以及前进的方向。

5 专家点评

详见每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部分,这里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3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7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
“语料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共同体行动研究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小学低段牛津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行动研究与高校成熟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