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

2019-09-10 14:40张群辉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感课外文本

张群辉

人对语言产生的敏锐感觉称为语感,语感通过长期对语言的实践而形成,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能力,也是一种悟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实践经验,进行深度体验和领悟,从而发展语感”,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小学各年级都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发展,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与感悟,不断地提升语感。

一、想象式品读

诵读、赏析、感悟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文本,保有品味、赏析的过程,以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积极思考和感悟,获得启迪。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分析是学习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切记不要传输自己的想法以取代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到描写景色宜人、感情至深的课文时,教师应该设计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融入进去,切身体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特级教师王菘舟在《一夜的工作》中的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分不简单的一夜。

师:月上柳梢,忙碌了一天的周总理在一张不大的书桌前落座,他拿出一摞文件,翻开今晚的第一份进行审阅,只见他——(学生齐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夜深了,四周静悄悄的,万物都早已进入了梦乡,只有敬爱的周总理仍然坐在那张不大的书桌前,一份一份地审阅文件,只见他——(学生齐声朗读。)

师:周围很静,只能听到钟表秒针咔嗒咔嗒的前进声,总理有些疲惫了,他伸手揉了揉眼睛,片刻后,又拿起一份文件继续审阅,只见——(学生齐声朗读。)

王老师针对课文创设了与之相符的情境,并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和详实的描述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使学生对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敬佩有加。

二、个性化品读

在“文本品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起到“导”的作用,还要致力于把学生打造成“文本品读”的主体,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对阅读的渴望,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另外,还要格外关注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公,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体验、感受、理解等独特之处。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进行教学时,留出时间供学生阅读,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及时提出指引:“读过课文后,同学们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此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立即苏醒,很多关于课文的疑问也随之而来,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疑问,收集并进行整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与依据。当学生第二次阅读文本后,教师给与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明白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随后,教师提出让学生个性化朗读第五自然段,学生一遍遍朗读,直到找到自己感悟出的语气与神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朗读?”或“你这样读有什么原因吗?”当读到父亲问旁人的三句话时,教师点拨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父亲对儿子執着的爱。

三、拓展式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教师应该不间断地收集和利用各种课外资源,从听说读写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上更进一步,逐渐从课内迈向课外,走出校园,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体验多元化语言的魅力,在实践中增加语言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文,补充了两篇课外材料,分别是一首诗《假如你给我……》和短文《只砍有记号的树》,这两则课外材料可以辅助对本文的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事实上,扩展材料的可选范围、类型非常广泛,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不同角度的同一写作对象等都在可选范围之内,都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四、比较性品读

意蕴性是语感的一大特性,指能够挖掘、领悟文本中隐藏的、有价值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在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特性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有效提升语感的意蕴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中有一句话如下:“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师提出“捧”和“嚼”二字,让学生用其它动词替换,然后进行比较。学生用“端”“拿”与“捧”相比较,用“吃”与“嚼”相比较,发现原文中的“捧”字更明确地体现出老班长对食物的珍视,“嚼”字也将草根和鱼骨的难以下咽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难吃,老班长还是十分珍惜地双手捧着,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一心只想着三个病号的温饱问题,自己只吃嚼都嚼不动的草根、鱼骨,可见老班长有着多么崇高的品质,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通过对词汇的比较,学生体会到了语言传达的魅力,语感的意蕴性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就要引领学生一次次阅读,一层层感悟,利用课外话题切入课内学习,再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材料,这样的循环渐进,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318000)

猜你喜欢
语感课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