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9-09-19 10:45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值缺血性入院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后短期即可出现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存在体力和脑力活动后精疲力竭,且一般休息后不能缓解[2-3]。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清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4]。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对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9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疲劳严重度量表评分将其分为疲劳组41例与非疲劳组55例。其中疲劳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0~78岁,平均(66.47±7.92)岁;非疲劳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61~80岁,平均(66.85±8.01)岁。纳入标准[5]:(1)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进一步通过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2) 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24 h;(3) 年龄≥60岁;(4) 病人本人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6]:(1) 病历资料不完整者;(2) 伴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3) 伴有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 合并重度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心房颤动、动脉炎或恶性肿瘤者;(5) 病人自入院时起1年内死亡。

1.2 治疗方法 对2组病人均给予积极的内科治疗,并根据每位病人的病因、发病时间、临床类型以及发病机制等制定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记录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吸烟史,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高脂血症病史,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CAM、hs-CRP、Hcy、IL-1β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清晨空腹采静脉血约3~5 mL于干燥试管,35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2 cm),分离血清后上机检测。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进行测定,TG采用游离甘油法进行测定,HDL-C采用选择性化学沉淀法进行测定,LDL-C采用超速离心法进行测定。血清CAM、Hcy及IL-1β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测定,血清hs-CRP水平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本研究所用CS-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用试剂盒均由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疲劳严重度测评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评分进行评定,共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分为1~7分7个分值,从非常不同意逐渐过渡为非常同意,总分值范围为9~63分,疲劳严重度量表评分≥36分可诊断为疲劳。

采用 NIHSS 评分量表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进行评估,NIHSS共包括11条15个子项目,分值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说明病人神经缺失程度越严重。

采用mRS评分量表对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共分为0~6分7个分值,0~2分表示病人经治疗后预后良好,3~6分表示病人经治疗后预后不良(其中6分代表死亡)。

自入院时起对2组病人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随访,随访起止日期: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

2 结果

2.1 2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2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比较 2组病人治疗后3、6、12个月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P<0.05)。见表2。

表1 2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表2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比较

注:与非疲劳组比较,*P<0.05;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P<0.05;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

2.3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3、6、12个月,2组病人NIHSS评分依次降低,且非疲劳组病人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NIHSS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非疲劳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P<0.05;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与疲劳组比较,&P<0.05

2.4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mRS评分比较 治疗后3、6、12个月,2组病人mRS评分均依次降低,且非疲劳组病人降低更明显。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mRS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非疲劳组(P<0.05)。见表4。

表4 2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mRS评分比较分)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P<0.05;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与疲劳组比较,&P<0.05

2.5 Spersman相关性分析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NIHSS评分、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5。

表5 Spersman相关性分析(r)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生率高达30%~68%,已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各种功能障碍恢复产生了严重影响,不利于病人预后[7]。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通常表现为慢性的、过度的、持续性的、异常的身体疲倦,且一般休息不能起到缓解作用[8]。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诱发因素较多,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与一些生化指标和生理指标失衡、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以及慢性感染、贫血等病理性情况有关,同时安眠药物、抗痉挛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疲劳,对其进行治疗的有效措施包括抗抑郁治疗、认知疗法以及运动训练等[9]。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0]。搜集文献资料发现,国内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面,而有关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与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相关性的报道较为少见,且并不全面,故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CAM作为细胞内功能最重要的Ca2+受体蛋白,参与了体内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CAM可起到调控神经细胞内Ca2+超载的关键作用,从而间接或直接影响大量自由基生成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在脑缺血缺氧后对血糖及天门冬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1-12]。CRP是一种主要由IL-1、IL-6等刺激肝细胞所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损伤后其浓度会急剧升高,而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对hs-CRP进行检测更为灵敏,可发现机体内更低水平的炎症反应[13]。Hcy是一种主要由甲硫氨基酸经甲基代谢所产生的含硫氨基酸,在机体中可介导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的生成,通过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而导致机体慢性炎症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14]。IL-1β是主要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炎症中被激活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关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预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是否发生疲劳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越高,则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疲劳的可能性越大[16-17]。本研究中,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非疲劳组,表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体内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呈高表达,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疲劳组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非疲劳组,表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为严重,治疗后恢复较差。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表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体内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同时远期预后越差。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研究对象均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且所选取的样本数偏小,可能有选择偏倚的存在,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探讨。

总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为严重,且治疗后远期预后较差,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血清CAM、hs-CRP、Hcy及IL-1β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

猜你喜欢
分值缺血性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