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特点 用好主题情境探究法

2019-09-20 14:03沈丽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有了很大改变。该如何在统编教材中用好主题情境探究法呢?以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下“宪法”专册为例,结合主题情境探究法在教材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找准核心素养点、创造内容情感点、抓住课堂生成点、关注学生兴趣点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探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3-0016-02

【作者简介】沈丽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江苏苏州,215214)教师,一级教师,吴江区教学能手。

无论是在之前的思想品德课还是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中,主题情境探究都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难度、核心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与思想品德教材有很大区别。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宪法”专册为例,从内容上看,其综合性、理论性、抽象性都比较强,既包括宪法内容(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制度)这种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也包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宪法追求(崇尚自由平等、追求公平正义)这些比较抽象的理念性的知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阐述,教材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运用主题情境探究法对教材进行教学,借助情境呈现抽象的知识,将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在运用主题情境探究法进行教学时也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教材。筆者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宪法”专册为例,谈谈如何立足教材特点,运用好主题情境探究法。

一、找准教材蕴含的核心素养点,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非常多,难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去。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内容中寻找核心素养点。

如第四单元的《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具体有:人们渴望自由;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如何理解自由的相对性;法律上的自由是什么意思;自由和法治是什么关系;法律上的平等包括哪两层含义,该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么多的内容,想要全部融入主题情境,让学生接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分内容指向的是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参与”这两个核心素养,一是让学生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自由和平等的内涵,二是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自由平等真谛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参与社会。有了核心素养这个方向标,教师就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内容聚焦,确定最合适的主题。基于此,在教学时笔者设置了“法说自由,律解平等”的主题,意在让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围绕主题,根据内容,笔者设置了四个具体情境:自由与我们、自由与界限、自由与法律、法律与平等。整合过的内容,焦点集中,逻辑清晰,思路明了,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

二、创造内容的情感点,激发学生以情入境

八年级下册是“宪法”专册,以宪法内容的学习为主,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运用主题情境,还要注意不要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法律讲堂。以情入手,从情感熏陶开始,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学习、行为的践行,才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正确做法。

如《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的四个具体情境的教学中,笔者在每一情境开始前选取了一段与该情境高度关联的朗读文字,第一个情境是诗歌“我愿做一个自由的人”,第二个情境是短文“自由的界限”,第三个情境是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解读的一段话,最后一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苏州市吴江区人大代表纽云华校长关于人大代表职责的一段话。笔者仿照电视节目《朗读者》的模式,让学生朗读这些文字,在朗读的过程中,制造气氛,烘托情感。通过朗读,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带领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当然,激发情感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朗读,教师也可以选择与内容关联的比较感人的故事、视频等。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触动学生情感的情境,以情入手,以情育人。

三、抓住课堂的生成点,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运用主题情境探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教师预设的课堂,在主题情境探究中,主题、情境以及探究的问题或活动,都是教师精心预设好的。但预设只是一种准备,课堂更应该是师生生成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是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表现,对生成的重视,则是教师深度关注学生的表现。

如在《公民基本权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最想拥有什么权利?你最想拥有的权利的界限是什么?”每一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一个学生说:他最想要的权利是不做作业,因为他每天作业都要做得很晚,很累。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笔者及时抓住这个生成,让他自己说说看这个“权利的界限是什么”。他很快发现这里的界限一个是纪律,因为不做作业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一个是成绩,不做作业可能会导致成绩下降。那么,该怎么解决必须做作业和影响休息时间之间的矛盾呢?笔者顺势请班上作业做得比较快的学生“传道解惑”,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出谋划策。这些生成,让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

四、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多形式展开探究

如何更好地增强主题情境探究的趣味性,让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寻找教材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同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如在教学《维护公平正义》一课时,学生对“公平”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因此,笔者抓住这个点,设置了一个自由畅谈的环节:你想得到公平吗?你最想得到的公平是什么?学生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竞相发言,于是笔者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一个一个起来说公平,学生给出了“被老师公平对待”“父母不要太偏爱弟弟”“虽然自己成绩不好,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回答。这些灵动的生命,因为这样一个活动,真实自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畅所欲言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增强了。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讨论法、主题案例法、实践参与法等持续的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整节课,学生一直兴致盎然,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