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非连续性文本” 掘源提能

2019-09-24 05:05杨惠玉
教师·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杨惠玉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 始于“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阅读的文本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学生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拓宽学生阅读实践路径。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探寻价值;挖掘资源;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032-02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其不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由表单、文字、数字构成文本,表单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非连”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由间断性内容信息符号所组成的一组综合性阅读文本。

一、探寻“非连”价值

“非连”以试题形式出现,始于“PISA2009 阅读素养测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非连”概念的引入,也源于“PISA阅读素养测试”。如今,在小学语文试卷,特别是中高段的语文试卷中,“非连”已然成为阅读能力测试中不可或缺的题型。其原因何在?且先从以下两道“非连”真题中,探寻其隐含的价值。

不难发现,要想解答图1的问题A,不仅要横向观察,还要纵向比较;不仅要关注数字信息,还要关注文字信息。查找、提取相关信息后,还要融入思考进行信息整理、比较或分析、归纳,方能得出题意所需的信息。而要解答问题B,就必须在问题A答案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在反思中提出可行建议。

解答图2的问题A,要题图对照,查找信息;解答问题B则既要联系生活经验,又要对照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还要在“反思”中提出可行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提取出此类题目的价值。

(一)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想要理解“非连”,离不开查找、提取、整理信息。正如课程标准所云:“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要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非连”的阅读实践,学生能逐渐形成“信息处理”能力,而这个能力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独特价值;这个能力也正是“PISA阅读素养测试”所指向的能力,对提升阅读素养具有实在的意义。

(二)培养留心生活意识,学会解决问题

从上文两道题,特别是第二道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非连”取材多样,其内容大多与现实、与生活息息相关,解题时需要连接生活,解完题后才会利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由此可见,“非连”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语文范畴”,而是延伸到了生活,直指在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三)提供多元思考途径,促进思维发展

不难看出,由于“非连”的独特性,学生在答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对某一段或某一句话的理解,而要有整体意识,或图文兼顾,或联系生活,有时还要关注多则材料,并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反思、解决问题。

而这样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引向深处的过程。可见阅读“非连”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挖掘“非连”资源

综上可见,阅读“非连”具有不菲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以“非连”为载体,培养阅读能力呢?答案是明确的——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机会。正如课程标准所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形成!”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的能力,也必然要在相应的阅读实践中形成。

然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多以“连续性文本”为主,“非连”数量极其有限。因此,一线教师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和生活中的“非连”资源,创造更多阅读“非连”的实践机会,从而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非连”资源

1.巧借插图,图文对照,变身“非连”

教材中常常可见插图,有时候将插图与“连续性文本”有机结合,能很自然地将其变身为“图文对照”版的“非连”。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一课中,文章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近看长城所观察到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城台”的构造与作用,且教材中还配上了一幅插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这幅插图和这段文字进行结合,让其变成图文版的“非连”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①读懂第二段文字,圈出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②“图文对照”式地阅读:在图上标示出相应的名称,并从课文中找依据。③交流反馈:先说自己的标注,再说理由。④仔细观察插图,自主推测 “垛子”“瞭望口”“城台”的作用,思考:如此设计合理吗?⑤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⑥小结学法。

如此教学,将文字与图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仅突破了理解难点,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长城各部分的作用,还很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阅读“非连”的重要能力之一。

2.巧借图表,变换形式,创建“非连”

图表是“非连”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优势是比较直观,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进而分析、判断,促进思维不断发展。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变换形式,在“连续性文本”中注入“非连”的教学元素,借助图表,创建“非连”,以充实教材内容。

比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就可以设计一张能够呈现故事脉络的表格来展开教学。①在初读课文后,可出示空白记录表格,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用不同符号标示出“楚王怎么做,晏子如何应对,结果如何”的语句,接着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②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三个回合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写的,三次结果都以楚王“失败”告终;侮辱的程度一回比一回深,结果楚王的态度一回比一回好转,直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③引导质疑,启发思考:为什么楚王的态度改变如此之大?晏子究竟是靠什么做到的?从而引导学生聚焦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能言善辩、勇敢、机智”的品质,揣摩晏子表达中的妙处。这样阅读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向“深处”。

如此设计,不仅完成了由“连续性文本”到“非连”的美丽转身,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运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文本转化行为中,学生的思维不再是直线式单向思维,而是放射式的多向思维。如此这般,不就是阅读“非连”文本所追求的吗?

(二)连接生活中的“非连”资源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用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非连”最大的特点,这决定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非连”资源,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的能力。

1.连接校园中的“非连”资源

学校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中心,其“非连”资源随处可见,教室里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学楼走廊上悬挂的名人名言等都是“非连”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一看,接着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还可以根据要点编写小练习、小试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

2.连接校园外的“非连”资源

在校园外的生活中,“非连”资源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坚持阅读实践,通过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搜集常见“非连”展示、交流活动、自选一份非连续性文本出题互考活动等,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关注“非连”的兴趣,让他们获得阅读“非连”的成就感,继而养成在生活中积极阅读实践的习惯,如坐动车时,自觉关注票面信息;坐地铁时,试着自己看路线图;购物时,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用新电器前,自觉看看说明书;吃药前,尝试自己阅读说明书……如此一来,生活与阅读自然相融,学生的学习资源库被打开了,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了,学生阅读“非连”的能力便也提升了。

总之,在当前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媒体的时代,关注“非连”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多元的阅读能力已然成为时代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关注文本资源,连接生活資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非连”的实践,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自觉、积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玲玲.推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门——“非连续性文本”[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6):53.

[3]王建红.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及阅读策略[J].语文建设,2018(7):64-66.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