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探微

2019-09-24 05:05黄丹舟
教师·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黄丹舟

摘 要: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文章尝试通过图文相析、构字解意、诵读玩味、问题导学等几种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妙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发自内心地热爱文言作品,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語言教学;文化传承;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023-01

一、图文相析,调动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录的文言文为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内容均较为通俗易懂,但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不讲。教师应当讲求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比如,借助图文相析,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图案以其直观性深得初一学生的喜爱,以图解意,形象可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狼》这一课时,展示了三张屠夫杀狼的图片,并要求学生找出与原文情节不符之处。通过观察图片,学生细心地查找其中的信息,在互相帮助中再度熟悉了课文内容,积累学习了文言词汇。

二、构字解意,探寻汉字释义

借助构字的特点,讲清词汇的意义,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让其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岳阳楼记》中 “沙鸥翔集”的“集”字,学生不太能明白“集”的意思。教师可以向学生分析“集”的构字结构:“‘集在小篆中,上面是鸟的形状,下面是‘树木,表示‘鸟停息在树上。”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词的意义。又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的“引”字,学生容易误译为“引导”或“引领”之意,但这样理解是有偏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个字的结构,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个字的意思。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引”的基本义是“拉开弓”,与课文注释中“引”译为“拉”契合。

三、诵读玩味,揣摩文句意蕴

借助词和句式的揣摩,是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教学《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反复的诵读、玩味比较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的高下。学生有了如下的讨论与感悟:“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有“差不多”的意思,可以看出谢朗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也告诉人们他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还要进行推敲、琢磨。读的时候,语气较急,像是在抢答,再现了一个聪明、可爱、才思敏捷的儿童形象。把雪比作“盐”写出了雪的白以及像盐一样的晶体状,“撒”给人以动感。 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未若”则写出了谢道韫的深思熟虑,体现了她对自己答案的满意,读的时候语速稍慢,读出自信。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的白,还写出了雪的轻柔。“因风起”写出了雪轻飘的情状。于是,将文言语句的学习深入到了入情入境的氛围中。

四、问题导学,灵活运用语言

问题的设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把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置,并巧妙设计连缀全文关键点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知文本内容,勾连文本信息。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文本内容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跟上节奏,认真听教师的提示语,用文本原句回答问题。例如,教学《马说》一课,笔者针对教学问题逐层推进预设,指导学生凭借对教材的初步理解,在大致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梳理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体悟文意,灵活运用语言,以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高效地运用文言语句进行交流沟通,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学生深入分析,思维活跃,在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加深了记忆,从而很好地理解了文本语言,有效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了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教师是借助多样化的语言理解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从而形成了个体的言语经验,实现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语言目标,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材,2017,37(6):44-48.

[2]陈剑峰.问题群导学:初中语文生态型课堂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7(8):17-2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