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24 05:05李良川
教师·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李良川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都是任课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践的背景下,教师应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具备比较强的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062-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建立起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来转变以及优化教学。

一、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授知识点,还要为学生预留出更多时间、空间,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思维能力去分析数学原理。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牢记所学数学知识,而且要理解知识内容的推导演算过程。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个目标不仅可以运用于数学知识的探究和数学问题的解决当中,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的知识探究当中,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时候,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协同自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授“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之后直接抛出问题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正确答案。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能否在角平分线上另找一个也有同样特点的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折纸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并分小组讨论探讨,发表各自的见解。在动手操作讨论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得出结论,并探究线段、轴对称图形,实现数学知识的触类旁通。学生通过获得更多的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了能动创造的能力。

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更好地激发出来,保证了注意力时刻保持在数学知识点上面。在课堂上所尝试的各种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构建具体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知识是人们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并逐渐将其开拓为一门学科。任何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都不可能以独立的知识点的形式存在,数学问题必然蕴含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人们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与探究,逐步剥离出各类数学相关情况,并运用数学理论着手进行解决。为了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考虑数学问题在生活当中的呈现形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更希望在具體的数学情境中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创设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整理所学数学知识与所面对的问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试着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现有一人购买了一根已知长度的水管,在回家的途中可以借助电梯作为运输工具。现已知电梯厢体的长、宽、高的数值,通过所学勾股定理知识判断水管能否放置在电梯当中?”的情境。在该情境当中,为了判断出电梯厢体能否容纳下水管,就一定要测量电梯厢体斜对角长度。学生在该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勾股定理计算公式,之后多次运用该公式,分别计算出电梯厢体底面斜对角线长度以及电梯厢体空间斜对角线长度,并将计算结果与水管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结论。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三、锻炼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理性思维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我们可将数学核心素养看作是数学理性思维的内核,而数学理性思维则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数学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不断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进而将所有线索、信息整合成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该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钻研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情境中。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匹配到一起,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算得上获得较为优秀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应当加大教学力度,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筛选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保证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练习题目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努力夯实数学基础,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学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利用数学课堂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有效价值,逐步培养起善于在生活中思考数学、善于用数学问题处理生活现象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应用带来的快乐。

例如:已知如图有一条小河,河的宽度为AB(AB垂直于河岸),在河岸有一棵树,其底部近似看作河边沿A点。在B点设立一根标杆,高度BC=1m,另延长AB到D,在D处竖标杆,高度DE=1.5m,且E、C、A三点共线。现测量BD=8.5m,问河宽AB为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是以“分析题意—构建模型—解答计算”的形式展开。本题的解答与教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平行线、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在探究求解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主动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积极性。

四、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这就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如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题干。

例如,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教学,教师出示一道结合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例题。如图,数学老师安排李强同学调查20位同学上学期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利用统计图把结果表示出来。

(1)根据20位同学的花费情况,现问花费钱数的众数是什么。

(2)求出20位同学的平均花费,并列出计算过程。

想一想:如果不知道总人数,根据李明同学的统计图能求出平均数么?

交流反思:试着说一说在扇形统计图中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学生在阅读这道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众数、平均数的概念,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扇形统计图将图形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而解答问题。如果学生不会将扇形统计图的图形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又怎么来求解呢?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意转换能力,即扇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学生数的多少。对想一想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与已求解对比,学会将特殊转换为一般的思想方法。交流反思环节,学生再次用语言归纳体现一般的认知规律。读懂数学,就得读懂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五、强调转化思维方式,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于其他科目而言更抽象,很多数学概念和公式符号理解起来相当晦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数学学习水平下降。但创设数学这门学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更为精练科学的方式进行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与数量关系的反映与推演,不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一定要将其形象化、具象化。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而且要转变思维方式,让学生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平时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的现象或者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具象化数学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具体演化过程,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比如,在为学生介绍“三视图”这一节课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立体思维能力不够强,在分析某一個物体的三视图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不够全面。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立体地观察物体的多方位视图,相对轻松地画出对应的三视图。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灵活的特点,将课件当中的物体模型适当地作出修改,再要求学生画出改变以后的三视图。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应基于课程阵地,提高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培养力度,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动脑、大胆探究、扎实实践,并且在课堂上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多与他人互动,将各类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消化和应用,真正地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2]李 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6(22):32-33.

[3]吴静文.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以高中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为例[J].学园,2016(10):105-106.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