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半导体贸易统计差异研究

2019-09-24 06:58阮文婧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阮文婧

摘要:文章在整理、对比中美两国半导体西向贸易官方统计数据后发现,两国海关对进出口货物计价方式和中美统计口径差异导致了统计数据偏差,但并不存在“统计错误”。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中美半导体;统计偏差;全球价值链;绿地投资;附加值贸易

一、 前言

本文将以中国海关、中国商务部,以及国际贸易中心ITC、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ITA、美国半导体协会SIA等公布的官方数据和数据库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中美半导体(集成电路)贸易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进行梳理和对比,考察中美之间西向贸易的统计“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制定和行业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支撑。

二、 中美统计方法和概念的差异

尽管中美两国都遵循联合国货物贸易統计制度,但是由于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统计方法和概念定义的不同,导致了两国相互的进口和出口数据不能吻合。根据2009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中美两国统计方法和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两国计价方式不同,中国进口采用“到岸价格”(CIF)计价,美国出口采用“弦边交货价”(FAS)计价,中国的进口统计中包括商品的保险和运输费用,这是导致西向贸易(中国进口,美国出口)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国将修理货物的费用计入其出口额,但中国没有统计在进口中。除此之外,伙伴国属性、关境范围等中美统计方法和概念定义的不同也会影响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中美半导体西向贸易数据为例(如表2所示),2010年~2016年期间,“中国从美国进口”和“美国出口到中国”这两项半导体贸易统计一直存在差异,差异率介于28.54%~72.65%之间(见表2)。

根据计算,由统计方法和概念差异原因导致的中美西向贸易统计偏差在最高值时为103.18亿美元。在2016年和2017年中美半导体西向贸易偏差分别为35.17亿美元和49.37亿美元,这与学者推测的“1 000亿美元偏差”存在较大的出入。

三、 中美贸易统计口径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导致数据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海关、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中心(ITC)Tread Map数据库、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ITA)和美国半导体协会(SIA)的贸易数据,对2016年中美官方发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贸易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根据对比,中美两国对于半导体贸易数据的统计口径差异具体表现为:

1. 美国的统计口径。美国对半导体贸易数据统计存在两类统计口径:一是国家海关数据,以美国关境为统计范围,记录从美国关境进出口的货物数量和价格等贸易数据;二是美国企业数据,以总部在美国的半导体企业为统计对象,记录其在全球各区域及各国的销售额。虽然两组统计口径描述的都是美国半导体产品的全球贸易的现状和趋势,但巨大的数据差异会导致结论大相径庭。以2016年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贸易为例,如果根据美国海关的统计,2016年美国对中国出口额约为51.79亿美元。但如果根据美国半导体协会统计,2016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48.76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超美国海关统计的美国半导体全球出口额。

可以发现,以国家关境为统计准则的贸易数据,只是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品出口的冰山一角,遍布于全球的美国跨国企业已占据了中国半导体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美国政府在2018年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报告中,只引用了美国海关的出口数据,而忽略了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销售收入数据,这显然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 中国的统计口径。相对于美国国境和企业的统计口径,中国统计口径来源更加统一,但数据解释能力却略显单薄。1981年,国务院决定将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的官方统计,由海关总署负责统计和发布,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关总署和商务部。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海关与美国海关在“中国从美国进口”和“中国从全球进口”这两项集成电路贸易的统计偏差不大。但有些数据的来源和测算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的核实。例如“美国对全球出口”这一项数据,中国商务部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美国对华出口集成电路97亿美元”“美国出口15%集成电路都销往中国”。由此推算,2016年"美国出口全球"的半导体规模约为646.67亿美元。这个数据比美国商务部公布的“349.55亿美元”多了将近一倍。

经对比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中美之间由统计方法和概念差异导致的统计偏差确实存在,差异率介于28.54%~72.65%之间。第二,尽管中美之间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但是两国的海关统计数值偏差不大。综上分析,中美官方统计偏差确实存在,但偏差率没有部分学者估计的大,并不存在“统计错误”。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统计偏差反映出一个主要矛盾:我国现行的统计方式和统计口径,无法反映全球产业链格局下国际货物贸易的本质以及实际贸易利得。

四、 半导体产业国际贸易与现行统计口径的主要矛盾分析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全球分工体系,简单来看,半导体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前端设计、中端制造、后端封装和测试三个环节构成。制造环节包括从硅晶圆的生产到晶圆上集成电路生产的所有工作,如光刻、沉积、蚀刻和剥离、检测和掺杂等。封装和测试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将晶片植入半导体后塑封,并通过质量控制进行测试处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由于存在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等潜在风险,设计环节附加值高于制造环节;封装测试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和资金进入门槛,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浪潮,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价值链分配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无疑加大了半导体国际贸易统计的难度。

1. 海关原产地规则对于跨国公司境外生产统计的缺失。中国海关统计规定:“对经过几个国家加工制造的进口货物,以最后一个对货物进行经济上可以视为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作为该货物的原产国”。目前国际贸易组织与各国是按照集成电路最后生产地作为原产国进行统计,这就导致了在美国境外制造和封测的美国半导体产品无法反映在中美两国的海关统计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半导体市场。2017年美国主要半导体企业在华销售额为830.1亿美元,但其中只有102.1亿美元的产品直接进口于美国。大部分的产品是经由亚太地区完成制造和封测环节后再出口到中国。据统计,2017年中国分别从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进口集成电路810.1亿美元、238.7亿美元和68.7亿美元,但在这些地区的进口额中分别有50%、70%和30%的份额属于美国企业。相当于2017年中国有近592.7亿美元的半導体进口额间接来自于美国。

2. 跨国企业在华绿地投资对直接贸易的替代效应。跨国企业绿地投资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贸易方式和贸易流向,在提高跨国公司全球市场份额的同时,却相对减少了母国的直接出口。从1996年到2016年近十年间,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全球销售额以每年5.1%的速度迅速扩张,但美国半导体出口增长乏力,甚至近几年出现负增长情况。2014年~2016年,美国半导体出口额分别为430亿美元、420亿美元和410亿美元。根据美国半导体协会2017年发布的报告,美国半导体企业有超过53.3%的制造基地设在海外。随着美国半导体制造产能的国际转移,这一比例还将逐渐扩大。

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以及无线通信、物联网和汽车等终端应用需求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产业链布局。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球Top20半导体企业中,17家企业已在中国建立分公司。入围榜单的11家美国企业全都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产业链布局。例如,作为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领先者,英特尔(Intel)已在中国投资布局了包括产品研发、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半导体全产业链业务环节。2007年3月,英特尔在大连市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工厂;2010年10月投产65nm工艺生产芯片组;2016年生产3D NAND产品。随着半导体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积累,中国将承接更多的半导体制造业。据SEMI预计,2017年至2020年间全球将投产36座晶圆厂,其中14座位于中国,占全球总数的39%。可以预见,跨国企业在华制造将更大程度地替代对华的直接出口,进一步降低美对华出口额,但现行贸易统计无法体现这一变化。

3. 海关统计对全球产业链贸易利得的掩盖。在产业内部国际分工前,国家和行业的贸易利益可以通过企业的利益表现出来。但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下,跨国公司通过协调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与跨越国界的生产交易行为,使得国家贸易利益和企业贸易利益分离,并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在半导体全球产业链中,美国主要承担设计研发环节,而大部分的晶圆制造和封测环节是在美国境外完成。目前,全球先进的晶圆制造产业主要分布于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而中国内地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和能力仍然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半导体前沿设计的需求(Dieter Ernst,2015),主要承担封测环节。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的一份报告统计,2015年全球94座300mm晶圆先进制造厂,中国内地只有9座,其中3座分别属于英特尔、三星和海力士。如果按照半导体制造能力等效计算,中国相当于全球半导体制造能力的8%。半导体产品中的绝大部分附加值被美国的半导体设计和研发企业占有,而在参与封装测试的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相比之下,2014年,美国半导体产业就为美国经济创造了272亿美元的附加值。因此,按照全球价值链附加值测算,美国在半导体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远高于海关的出口数据。

五、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对中国贸易统计改革的思考

中美半导体产业贸易是由中美两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国家关境为口径统计的美国出口总值和贸易利得将被严重低估。实际上,中美半导体贸易的主要获益者是美国跨国公司,因而传统贸易统计值并不能代表中美两国在贸易中的利益得失。因此,考虑到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特殊性,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中国贸易统计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1. 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多重贸易口径统计体系。包括国家关境统计数据、行业与企业层面统计数据、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统计数据,为政府制定精准政策、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奠定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1)国家关境统计数据。即在国际贸易规则下对进出口货物贸易的统计。由于现行原产地规则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多边谈判和双边谈判的方式,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各国的磋商协调,不断修订原产地规则等海关统计标准,以对半导体国际贸易进行准确统计,真实反映国际贸易价值增值,为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制定与国际贸易谈判提供重要依据。

(2)行业、企业层面统计数据。主要对行业和跨国企业的全球销售额贸易数据统计。借鉴美国双轨制统计方式,增加对跨国公司全球销售收入的官方统计。考虑到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积极完善行业、企业贸易数据库,为制定精准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人才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翔实的数据参考。同时,中国半导体协会等行业组织要承担更多调查和统计职责,对行业进行细致、前沿的数据统计研究。

(3)价值链增加值口径统计数据。中美进出口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与传统的进出口总值相比,贸易增加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实际利益所得的重要指标。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一是我国并不能很准确地统计和评估最终有多少美国半导体产品出口到我国,直接出口和转口各占多少比例。二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统计规则和标准,无法为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提供可靠证据。因此,海关总署、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要着力从价值链角度细化统计数据,针对价值链每个环节,对贸易增加值进行国别统计,真实还原国际贸易价值分配情况。

2. 加强贸易统计技术创新和信息公开共享。

(1)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设施,使得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精确。在全球产业日趋细分的背景下,一种产品涉及多个国家不同行业的众多企业,企业数据在规模上已呈几何倍数增长,数据在形式上涉及地理位置等非结构化数据,对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和统计分析。与传统数据统计相比,它不仅在收集、分类数据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还能够处理分析所得数据,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并通过多维度数据交叉比对、数据多副本容错等提高统计可靠性。因此,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拓展应用到国家贸易数据统计领域,加大统计软件和程序開发,创新统计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为日趋复杂的全球贸易统计提准确的解决方案。

(2)要加强部门间工作协调,推动数据公开和信息共享。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强大的数据作为支撑。尤其是半导体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对于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拥有信息的各部门、各企业间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和数据壁垒,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要推动各部门间数据公开、共享,建立包括更多维度信息的国家数据库,并向让企业、学者开放,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探索统计新模式和信息共享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Charles Wessner and Alan Wolff, Rising to the Challenge:U.S.Innovation for the Glob- al Economy[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2:340.

[2]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2010-2016年中美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R],2017.

[3] 顾文军.理清中美贸易争端中关于半导体的一些误区[J],2018,(4).

[4] 张倩.美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现状和联邦政府角色[J].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6,10(209):21-23.

[5] 陈建南.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直接投资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2.

[6] 冯秋峰.基于全球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试论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目标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