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9-09-27 11:55李姗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依从性

李姗

【摘要】 目的:分析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出院后治疗依从性情况、疾病活动度评分及健康评估量表HAQ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的SAS、HAMA评分均下降,研究组(32.85±2.25)、(9.32±2.24)分,更优于对照组的(43.96±2.33)、(20.24±5.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6个月治疗依从性(92%)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6个月,研究组疾病活动0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出院后2、6个月患者的健康状况,研究组健康评估量表HAQ评分(12.51±3.21)、(5.76±2.0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6.35±3.30)、(12.98±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改善疾病活动度及健康状况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个体化心理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 焦虑状态; 治疗依从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0.0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20-00-0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1]。临床上若不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残疾,进而造成严重的痛苦[2]。这种痛苦在躯体及心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焦虑作为RA患者在临床上的常见心理问题[3],即表现为内心紧张,似乎能够预感到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进而对现实和未来产生较大的失望感,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无乐趣,严重的会产生较重的厌世之念[4]。其中,经历过不规范、不合理用药,或规范治疗后病情仍不能如期缓解的RA患者中发生焦虑的程度更高[5]。与此同时,抗风湿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怀疑,不能坚持。因此,针对该病,临床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等[6]。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取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展开系统分析,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于2010年修订的新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2)意识清楚,言语无障碍,能完成量表,且能正确交流。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2)既往有精神异常。男30例,女70例,年龄25~82岁,平均(53.26±9.36)岁;

大专以上学历32例,大专以下学历68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11.26±5.42)年;有抗风湿治疗史者76例,无抗风湿治疗史者24例。

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25~75岁,平均(50.36±8.25)岁;大专以上学历14例,大专以下学历36例;病程6个月~18年,平均(9.22±5.37)年;有抗风湿治疗史者36例(男∶女=10∶26),无抗风湿治疗史者14例(男∶女=4∶10)。对照组50例,男16例,女34例,年龄28~82岁,平均(55.98±8.48)岁;大专以上学历18例,大专以下学历32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11.26±5.42)年;有抗风湿治疗史者40例(男∶女=12∶28),无抗风湿治疗史者10例(男∶女=4∶6)。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及用药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加入。

1.2 护理方法

本研究对象均采用风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个体化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认知疗法。护士入院时评估患者对RA疾病认识程度和对自己病情严重程度的了解,由医生和责任护士对其开展合适的疾病知识宣教,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及时了解该病的难治性及治疗长期性;引导其坚持治疗,控制病情,树立良好的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为消除患者自身的焦虑抑郁情绪做好铺垫[7]。(2)集體心理治疗。住院期间组织患者参加病友会,引导患者相互交流,利用病情控制较好、心理负担较小者展开现身说法,及时分享自身治疗心得及体会,及时调整心态,做好心理防御[8]。(3)行为疗法。护士一对一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主动诉说自己存在的心理顾虑,针对不同患者寻找其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针对性地开展松弛疗法、娱乐疗法进行治疗;实施对心理问题严重者展开个体心理辅导[9],指导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家庭支持疗法。护士主动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出现心理负面情绪的家庭因素,并探讨改善负面情绪和不良遵医行为的方法,积极向患者家属说明家庭成员的支持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意义,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鼓励,促进病情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焦虑状态:主观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症状,大于50分即存在焦虑症状;客观评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展开评估,该量表总计14个条目,总分为0~56分,大于7分即可能存在焦虑。两种评分量表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10]。(2)治疗依从性:对两组患者出院2个月后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随访,完全依从:遵医嘱服药、坚持功能锻炼、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等五个指标均能做到;部分依从:五项指标只能完成1~4项;不依从:五项指标无一项完成[11]。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3)疾病活动度: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S28评分)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将病情分为0~Ⅲ级,病情稳定为0级<2.6分,低活动度为Ⅰ级2.6~3.2分,中度活动为Ⅱ级3.3~5.1分,高度活动为Ⅲ级>5.1分[12]。(4)患者健康状况: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中简化修订的8个提问,每题得分为0~3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差;反之,得分越低,患者的功能越好[13]。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评分及HAMA评分

入院时,两组焦虑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降低,研究组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出院2个月后随访调查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健康状况

比较入院时、出院2个月及出院6个月患者HAQ得分,入院时,两组健康评估量表H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6个月,研究组HAQ评分持续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比较

入院时,不同疾病活动阶段两组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6个月,研究组疾病活动0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RA病程相对漫长,病情反复发作,关节受累引起的功能障碍及疼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丧失工作能力、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成为家庭或社会的负担。许多患者不知道RA为何种疾病,对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了解,长期服药仍反复发作,致使痛苦万分,背负了较重的思想负担及心理压力[14-15]。目前RA仍无法治愈,控制病情发展为临床治疗的关键。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治疗依从性差,导致病情不能控制,影响预后[16]。

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显示,29.3%~70%的RA患者伴发焦虑,普遍高于正常人群,住院时心理护理的缺乏将影响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甚至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17]。个体化心理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由责任护士每天固定安排20~30 min时间与患者交流,挖掘患者内心真实情感体验。沟通交流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耐心倾听,尊重个人习惯,了解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根源,根据个体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有计划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辅导,进而协助患者消除心理阴影,疏导情绪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护士利用认知疗法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从而正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18-19]。

集体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在整个治疗期间能够有良好的心态。行为疗法是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可针对不同疑难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行为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家庭支持疗法可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家庭支持,综合改善患者的心态,提高家居治疗时遵医用药行为和定期复查,提升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重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辅导,可全面掌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基本心身状态,通过开展心理护理进一步改善患者焦虑心理状态,同时可充分调动其主观积极性,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遵医行为,主动参加健康维护,综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0]。在本次研究中,个体化心理护理后两组焦虑状态评分降低,研究组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2个月及出院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0级人数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多,且出现Ⅲ级重度活动的人数较对照组少;随访评估患者出院2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HAQ情况,研究组在稳定下降,患者的功能状态良好,而对照组得分下降不明显,功能状态改善情况不及研究组。戴靓[21]研究中,护理前患者的SAS评分(56.14±2.29)分,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46.14±2.59)分,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合上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从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2]张琼予,孙李萍,向月应.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8):162-164.

[3]王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6):63-64.

[4]周小红.探究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47-149.

[5]魏雪敏,张志毅.黑龙江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8,4(52):361-363.

[6]杨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障碍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探索构架[J/OL].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0):6002.

[7]陈爱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障碍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3):172-173.

[8]蔡旭,郭粉莲,叶志中,等.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出院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1476-1478.

[9]刘红艳.2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1):61-63.

[10]刘燕,刘娜,郭芳.整合护理模式在焦虑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43):85-86.

[11]谢麒麟.健康教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疼痛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6,10(8):284-285.

[12]芩筱敏,梁燕,谢其冰,等.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四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5,46(2):280-284.

[13]朱丽芳,俸一然,许东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4(7):76-80.

[14]李艳丽,孙娟,马玲,等.舒适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2):2163-2165.

[15]刘丽娟.专科护士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7,41(4):372-373.

[16]余菊,林征,张育,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6-77.

[17]郭静波,李亮,杨建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调查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28-29.

[18]王亮.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89-89.

[19]姜志宇.认知行为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2):96-99.

[20]阿米娜·阿不力米提,比力克孜·塔依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1):254-255.

[21]戴靓.心理干预对类风湿患者的心理影响及临床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7):112-114.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依从性
藏药内服外浴配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藏药五味甘露汤联合小叶毛球莸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探讨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