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问”的教学艺术

2019-10-08 07:20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铁罐周瑜诸葛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创立的“语文导读法”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流派,“问”是导读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学会阅读、形成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靳老师在教学中善于以问引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以问促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问研读,带动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一、以问引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明确阅读的目的,把握阅读的关键点,是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重点。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以问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1.以问明确阅读目标与任务

阅读到底要读什么,是读前需要明白的。靳老师在指导学生预读时,经常提这样的问题:“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内容?内容梗概是怎样的?朗读全文后加以回答。这一课分几段?每段的重点是什么?默读全文后加以回答。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提示学生阅读要从整体上关注课文内容、纲要、结构、章法、写法等,而且告诉学生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什么时候用朗读、什么时候用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不同的价值。对写法的分析要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得出写法,而不是从自己大脑的储存中调用一个已知的写法。有了这些问题的提示,学生阅读有了方向,得以在有指向的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之前,靳老师一般也会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如在学习《跳水》一课的第一部分时,靳老师请一名同学朗读,同时请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两个问题中,一个是让学生注意关键信息,学会把握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让学生学会找寻中心句概括段意,也即告诉学生段内一般都会有一中心句,这一中心句就是段意。这两个问题非常明确,内含阅读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任务,有了可行的方法,学生就会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2.以问强调阅读关键点

阅读意义的获取、阅读的深入需要关注文本的关键点,关键点影响词句的理解、结构的梳理、人物的品析、主旨的体悟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很难意识到哪些是阅读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靳老师在教学中以问提示阅读关键点,让学生逐渐学会通过找准关键点来促进阅读。如《翠鸟》第一自然段写道:“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学生读过第一句后,靳老师问:“下面的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学生回答是围绕“它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来写的。靳老师接着问:“什么叫鲜艳呢?鲜是什么?艳是什么?”在讨论了词语意思与如何了解意思后,靳老师又问:“课文在这里写翠鸟的颜色鲜艳是分几个部分写的?”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注意到段落中最普通的一句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在整段中的作用,开始关注段落中前后句子的联系、段落的结构。学生学会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对“鲜艳”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日常或字典意义,而是有了更具象、更丰富的理解。

二、以问促读

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知道阅读要读什么,更要走进文本,深度阅读。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教导,以问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1.以问激发问题意识

导读教学主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学生想解决的问题。靳老师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提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他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上课伊始把课题写在了黑板上,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几名学生灵敏地发现了老师这一“疏忽”,指出了标题错误之处。靳老师一边赞扬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一边工工整整地加上了“这样”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少了‘这样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一名学生说:“不能少了‘这样两个字,因为课文标题中原来就有的。”另一名学生说:“‘这样两个字在课文标题中起了强调的作用,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读了课文标题,人们就会去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靳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有一个这样的小村庄里的‘这样到底是怎样的呢?先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靳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能够围绕关键词去思考、解题。靳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想让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自然转到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上。

靳老师导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预读”,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了解大意的过程,更是自我探求的阶段。靳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在这一阶段能提出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他说:“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不好解决的问题。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为什么孩子上第一根横木时不救他呢?”在学生提问的同时,靳老师不断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学生问道:“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靳老师追问道:“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有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靳老师接着问:“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学生提问后,靳老师说道:“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有学生说:“老师。”靳老师说:“这些问题我一个也不给解决,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靳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自读自得的过程,自读自得从疑开始,有了疑问才能促进深思,有了深思才能有所得。因而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以老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立即让学生回答,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读书,诱发学生去思考、体会、揣摩。教师的提问只是手段,是外部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读书、思考、训练语言、掌握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才是目的。在靳老师看来,对答如流的教学不是好教学,好的教学应是读思结合,是学生不断阅读、不斷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他提出阅读的基本路径是“读一疑一思一悟—读”反复循环的过程。

2.以问启迪阅读策略方法

靳老师的导读法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通过巧妙提问以及双向多边交流,让学生习得策略、方法,进而形成阅读能力。读课文标题预测课文内容是阅读的重要策略,靳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对这一策略的掌握。如他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标题,然后问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我们就应该怎么做?”学生说:“一边读一边想。”靳老师接着问:“好!那么你接触题目时是怎么想的?”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提出了“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借箭干什么用?借来没借来?”等问题。靳老师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黑板上板书:为什么,怎么借,结果。提示学生:这篇文章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读标题预测课文可能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这种阅读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靳老师正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这一策略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头绪较多,人物关系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困难。靳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前后联系、比较阅读等策略深入理解课文。如在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后,老师问:“第一段哪个词最重要?”学生回答“妒忌”。靳老师又接着问:“什么叫妒忌?”“谁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一句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妒忌”,才能更好地理解周瑜的一些做法。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特征,如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既然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替他办事?”“诸葛亮帮助周瑜打曹操,为什么周瑜还要害他?”要想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在故事情境中,以联系的、对比的方法去阅读。在故事起因阶段,靳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周瑜委托诸葛亮一个任务,让他干什么?”“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这两个问题启示学生比较两个人的言行,从对比中看人物特点。在故事发展阶段,靳老师问:“周瑜为什么不让给诸葛亮准备齐全的造箭材料?”这一疑问既促使学生联系前边的“妒忌”思考,也带给学生新的困惑:“没有齐全的造箭材料,诸葛亮怎么造箭?”“周瑜到底要不要十万支箭?”在故事高潮阶段即借箭阶段,情节更复杂,靳老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对比,如诸葛亮与鲁肃的对比、诸葛亮与曹操的对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周瑜的计谋的对比等。通过对比、联系策略的运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些困惑的问题在自己的分析、辨别中得到解决,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靳老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以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以合适的策略方法进行深度阅读,也特别重视以追问的方式请学生讲出自己阅读的策略方法。如在学习过《草船借箭》第一自然段后,靳老师请学生来概括这段的意思,一学生说:“这一自然段说的是周瑜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且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靳老师接着说:“好!你说一下,你是怎么总结出来的?”靳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总结段意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意识,又能兼顾全班学生,不仅一个学生会总结段意,而且让所有学生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策略。

三、以问研读

阅读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信息、建构意义,更要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阅读不仅是单一的输入,更要基于输入走向输出。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以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批判性地思考文本,重视学生表达素养的培养。

1.以问引导学生深研课文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认读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是阅读的核心,评鉴是阅读的提升。阅读需要走进文本建构意义,阅读也需要走出文本,对材料内容的可信性、整体价值与读者的相关性,对文章的表现形式等进行评判。导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指导议读”,主要就是对文本的中心、结构以及阅读的方法等进行评判反思。如靳老师执教《跳水》一课时,在“指导议读”环节,提出了“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这个问题,学生想到了“找梯子”“找海绵垫,铺上被褥”“叫直升機”“让水手上去”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根本来不及实施,或者不切实际,因而都不行。这时靳老师让学生读第八自然段。学生读后,靳老师又提问:“刚才有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到底开枪,还是不开?”这些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所写救人方法的本来内涵,从而体会其可行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课文内容的真实性,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2.以问促学生研讨表达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它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交互碰撞的过程。在教学中,靳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融入文本内部,以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利用文本信息阐释自己的观点。如靳老师在执教《陶罐与铁罐》时,学生解决了生字词问题,熟读课文后,他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开始自由发言,他们讲的都是喜欢陶罐,但在讲为什么喜欢时,每个人讲到的是陶罐不同的特点,大家能够引用课文中的句子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的阅读从单纯的吸收输入走向了倾吐输出,输出以输入为基础。在靳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有学生提出:“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可以吗?”靳老师积极鼓励:“什么问题呀,说来听听。”学生说:“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没有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这名学生的想法显然已经超越了课文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能够辩证地看问题。靳老师抓住时机,把这个问题提供给全班同学,让大家讨论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学科,表达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体现。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要积累词语、掌握句式,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一个人会表达、表达得好,不是学习一定的语言规则、表达技巧,进行一定的语言表达练习就能达到的,更取决于他的思想、情感。靳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学生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思想,为创造性表达提供了基础。

靳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不在于让学生回答标准答案,而且问题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靳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提一些开放性问题、辩论性问题,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铁罐周瑜诸葛亮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诸葛亮喂鸡求学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诸葛亮隆中决策
对话显“品格”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