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咬文嚼字”洪涛

2019-10-08 07:20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司马迁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咬文嚼字应是语文课堂上师生品读文本,内化学习内容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时,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句子、片段等进行品读时,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咀嚼、感悟、评析,深入品味语言文字表层意思和隐藏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理解语言文字、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咬文嚼字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做好咬文嚼字的铺垫

学生如果觉得这篇课文无趣,根本不想去读,就只会草草地读,根本不会去咬文嚼字。要想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兴趣,课前可以让学生读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读这篇课文。在文本解读时抓住鲜明的人物形象及语言特点,创设战争岁月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去学习课文,让学生思考文中彭德怀为什么爱大黑骡子却要杀大黑骡子,身临其境地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心理、神态、动作、语气和语调,从而达到咬文嚼字的教学效果。

2.找寻咬文嚼字的关注点

只有能引起学生关注的东西,学生才有兴趣去探寻。咬文嚼字忌面面俱到,要找到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关注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有较清楚的了解,知道他们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教学中要抓住学生不懂的、感兴趣的重点去咬文嚼字。据此,我在让学生预习时习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读课文,提出你还未弄懂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写出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我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准确地确定学生的关注点。

二、咬文嚼字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1.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

课堂上学生主动问难质疑是其学习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关系民主的体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释疑、解疑,学生将学得活、记得牢,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而在没修订之前,原文是这样表述的:“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课文修改前,我在上这一课时,有学生曾提出质疑说:“‘终于用得不恰当,它体现不出人们对恩科西去世的惋惜之情,反而好像是巴不得恩科西去世。”面對学生的质疑,我虽然心中也觉得有道理,可还是向学生解释说:“它主要体现了恩科西被病魔折磨得太久了。”学生没有再说什么,似懂非懂地坐下了。当我看到新版的课本已将“终于”二字去掉时,愧疚不已。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2.重视学生的质疑

质疑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产生咬文嚼字的动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要善于捕捉“课堂火花”,及时组织讨论,弄清作者的真实用意,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课堂上有学生质疑说这是个病句,“悄悄地”和“一声不响”重复了。我组织学生讨论、品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这样的表述是为了强调夹竹桃的谦逊、不哗众取宠。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争相发言,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三、咬文嚼字需要把握文本主题

新课标提倡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但是有的教师在理解时将其绝对化了,他们片面地认为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不敢对学生的阅读感受持否定意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会造成理解断章取义、知识习得碎片化、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对文本主题的把握。缺乏对主题的把握,没有适当的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会天马行空。

我们必须紧扣文本来咬文嚼字。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课时,一教师就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引导学生以感受水的珍贵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十公里”“一处”“一个小时”“一担”四组数量词,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当时取水的艰难,感受水的珍贵;再引用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表明水的珍贵。“雨天洗澡”“一勺水消暑纳凉”两个场景描写,写的虽是雨后得水的快乐和消暑纳凉的惬意,但这背后隐藏着缺水的苦涩,反衬出水的珍贵。因而在学生感受快乐、惬意的同时,让学生回到咬文嚼字的重点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从而加深对水之珍贵的感受。

四、咬文嚼字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咬文嚼字的快乐。好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有“留白”,给读者留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发现课文“留白”,适时引导,给足学生时间,启发学生想象,让其深人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妙处。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分析形势,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及刘备的感受。课文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此处,如果一读而过就太可惜了,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组织他们展开合理想象和小组讨论: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会是什么表情,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话?从刘备的表现中你感觉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课文留白,课堂补白。教师抓住咬文嚼字的机会,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展开想象、理智思考、咬文嚼字,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咬文嚼字需要采用有效策略

做到真正有效的咬文嚼字需要讲究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蕴含的资源,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景密切结合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咬文嚼字,必须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思、多品味,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里的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采用“课题拓展法”从“发愤”人手,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品析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主人公的愤怒与坚强,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围绕课文题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设置问题:为什么用“发愤”,而不用“发奋”?布置了两道预习作业:(1)查找资料辨析“发愤”和“发奋”两个词;(2)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把你的理解和想法写在旁边。

第二天的课堂上,在简单介绍司马迁、初读课文后,我顺势围绕预习作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经过激烈讨论,学生认为“发愤”和“发奋”两个词都有“振作起来,谋求自强”之义,但前者指下定决心,后者指振作精神。一个侧重于“下定决心”,一个侧重于“振作精神”,结合文本内容及主人公的实际情况,大家觉得应该用“发愤”。

接着教师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

(1)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

(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3)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过渡:嘱托、厄运、发愤,这些都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动力,请大家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记住词义,更能让学生明白什么词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效果更佳。如此咬文嚼字,相比查阅字典或其他教辅资料,学生受益会更大。

2.咬文嚼字要与课堂练笔密切结合

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咬文嚼字,必须将其与课堂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字典或参考书上对“饱经风霜”的解释一般为“形容经过种种艰难困苦”,这样的解释对学生而言往往是就意思讲意思,学生根本弄不清楚“饱经风霜”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饱经风霜”意味着什么。教学《二泉映月》理解“饱经风霜”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一下这个词语,想一想,阿炳的师父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写出来。”一学生写道:“那位老艺人蓬头垢面,黑瘦黑瘦的脸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虽是盲人但眼眶里还是流露出了孤独和凄凉。”另一学生写道:“那是寒冷的冬天,脸上都冻出了疙瘩,破旧的棉袄上露出几个大窟窿,不时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还有学生写道:“骄阳似火,当空的烈日把大地烤得像个大火炉,干裂嘴唇一上一下地颤动着,诉说着自己辛苦的一生!”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本义,还通过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此刻,不用教师讲解,不需刻意铺设,这样“读读写写”是对“饱经风霜”的咬文嚼字,也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课文蕴含的丰富内涵。

总之,语文课堂要想上出“语文味”,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灌输或机械泛读,就一定要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努力追求有效的咬文嚼字。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司马迁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司马迁拒受玉璧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