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盛宴下的生命之思

2019-10-08 07:20翁秀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监生节约人物形象

翁秀平

偶然间看到有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课上效果很好,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使得一个腰缠万贯却吝啬小气,行将就木时不是想还有什么人没见到,还有什么事没交代,而是因油灯上用了两茎灯草而无法咽气的守财奴形象呼之欲出。特别是当那张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头的插画出现在幻灯片上时,孩子们对严监生的鄙视和厌弃之情达到顶峰。是的,老师的课成功了,孩子们也深刻领会了人物形象,但这是我们真正的教育目的吗?为什么当我盯着这张插画,看着孩子们竖着两个手指头模仿严监生所谓的招牌动作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找不到出口。

如果这依旧只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只是一个纯文学的讽刺故事,只是让孩子们课外自己阅读的一个故事,读完以后直接会心一笑,或许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当它作为一篇课文被选进教科书,当需要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起分析、一起领会人物形象时,这已经不是一次“纯文学”的旅行了。教育本身就是有价值负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文学的殿堂,老师不仅仅是“教文学”的老师,更兼具了人生导师的角色,需要对孩子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因而在阅读一些经典的时候,教学需要超越文本,带上生命的厚度与温度,才能帮孩子们把“人”立起来,把他们的“人生”立起来。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每个时刻都应关注孩子生命的生长。文本的解读必须来自文本而高于文本,必须将生命导向真、善、美。就《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来说,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商榷。

一、向真:节选课文“扁平化”人物形象与现实“立体化”人物形象冲突带来的价值观问题之思

节选课文三百多字,字字透露着严监生的“吝啬”,但他真的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守财奴”吗?事实上并不是。原文中的严监生性格非常复杂,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但也有慷慨、不乏人情味的一面。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他的财虽然有一些是靠剥削得来的,但有一些却是靠自己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而慢慢累积的。他只是当时社会背景下,被统治阶级捉弄的小人物而已。这种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和节选课文中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从节选的课文中,学生却只能看到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而无法咽气的极其吝啬的一面。这种扁平化的视角将人物变成了一个“纸片人”,忽视了生命本该有的厚度,与现实生活中“立体的人”相冲突。就课文而课文的理解会影响到孩子生命中“观人”的角度,容易造成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出现过分偏激的情况,对其人际交往不利。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会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无限放大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甚至可能待其成年后造成严重的人际交往冲突抑或导致一些社会恶性事件。因此,不管于文本而言,还是于教育本身而言,在某些人物形象的理解上,特别是在对节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再多走一步,除讲解课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外,也需要通过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整个人物形象,将人物“立”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将之与自己评价别人的标准结合起来,带他们一起探讨生命的本真,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与评价他人,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二、向美:人物极致形象可能带来的“矫枉过正”现象与现实社会问题冲突之思

文学作品为表达需要,往往会把人的特点描绘到极致,而这篇课文就是借用临死前这样一个极其敏感的场景表现了严监生这种极致的吝啬。从词义上看,“吝啬”是一个贬义词,是需要被批判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讽刺文学作品,所以字里行间透着对严监生的讽刺。然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问一下自己:这节课后,学生会获得什么?与这种批判、讽刺对应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课上一味地专注于对文本的分析,忽视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即使文中讽刺的是过度的节约形成的吝啬,学生也很有可能会将吝啬与节约对等起来,并认为节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当前社会孩子之间攀比之风盛行,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批判故事人物吝啬的形象,很可能会助长他们的攀比之风。而对于那些家里条件不宽裕,穿着相对朴素,没有很多玩具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社会交往的灾难。

处于物质相对比较充裕的时代,虽然我们鼓励适度的消费,不再刻意强调节俭,但是没有必要的浪费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大到节约地球资源,小到个人生活中的简单朴素,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带着学生一起来探讨吝啬与节约的关系。有人说吝啬更多指向于对外人的态度,节约更多指向于对自己的节俭,也有人说“吝啬是该花的不花,浪费是不该花的却花”。对于种种的理解,只有当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探讨时才能将之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既懂得节俭,又具有慷慨的气度,拉伸生命之美。因此,不管是站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角度,还是站在提升个人自身修养的角度,教师在文本分析时都需要看得更远,将之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与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探求生命之美,做好价值观的引导。

三、向善:作品特定场景描绘的“冷血”与生命之重冲突之思

姑且不論将对一个人临终之时描绘如此深刻的内容纳入教材是否合适,毫无疑问的是,文本和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态度将通过课堂隋境与交流直接传递给学生。至少在我看来,分析这么一篇对一个临终之人行为如此刻薄描绘的课文时,不带一丝善意和温度的批判可能有些欠妥,多少有些“冷血”,即使那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面对一个人“喉咙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的场景而无动于衷,就一个生命而言,多少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现在或若干年后,学生完全可能会以同样的心态面对他们生活中的真实场面。最近网上一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围观,甚至触犯了众怒:一个女孩子在外公的葬礼上不仅没有沉痛哀悼,还比画着剪刀手忙着自拍、发朋友圈。悲心之余有些欣慰,至少网友都是一边倒的批评。面对这样“冷血”的孩子,我们的课堂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我们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是否还记得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善”应该始终是生命最应追求的样子吧。特别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尝试死亡教育的今天,面对这类特定的文本,在分析之前,教师需要站得更高,要有更加完善的思考与准备,接受“生命”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冲击。只有让教育本身更有温度,才能教育出有温度的孩子。

求真、求美、求善,教育的真谛在于润泽与点化生命。在生命的面前,教育的所有词汇与方法终将显得苍白无力。或许我们太忙,来不及思考更多,但是当知识的盛宴近在眼前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分析一篇课文时,一定记得文字后面跳动的是生命的音符。

猜你喜欢
监生节约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节约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