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友仁《火烧云》课堂实录评析

2019-10-08 07:20吴忠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火烧云变化词语

吴忠豪

左友仁,1925年生于上海,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编写出版了《小学高年级讲读教学》《红领巾和手电筒》等著作,拍摄了《渡船》等近十部教学录像片。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讲解课题,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火烧云》。

(板书课题)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请打开课本认真默读,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找得对,可是没有回答什么叫火烧云。课文句子的前面还应添些话,才能使问和答的语气连贯起来。谁来试试?

生:火烧云是这样的: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除了这么回答,还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利用课文句子回答问题,不能一读了之,要添上恰当的语句,这才算把书读“活”了;要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评】这篇课文很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因此教师开讲直接让学生解题,要求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是火烧云”。然其目标不是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追求学生语言的连贯完整。因此第一个学生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虽然意思正确,但是教师没有迁就学生的回答,而是提示学生“应添些话,才能使问和答的语气连贯起来”。接下来的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连贯、完整地介绍火烧云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换一种说法,使学生明白同样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最后一句教师的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能够从中领会到正确的语言表达策略。左老师非常巧妙地将课题导入这个环节设计成说话练习,将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训练结合在一起,看似简简单单,其实不同凡响。

师:“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出示这句话的板书)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后答:也通)

师:既然也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

本题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四项:(1)句子中已有“红彤彤”一词,用了“红”字就重复了;(2)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3)用了“烧”字,能跟后面“着了火”呼应;(4)“红”表示色彩,是静态的,而“烧”是动词,会给人一种动感。

(在教师的启发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终于把答案的四项内容全答上了)

【评】延续前面学生找出的这句话,紧接着马上转到品词品句环节,过渡得巧妙而且自然。这是一个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习惯。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望文生义,冥思苦想,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通过换词朗读,在朗读中比较发现这个“烧”字的好处。由于教师预设的结果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语文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成功,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情绪,能否营造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难度,是否具有挑战性,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堂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用“烧”好还是用“红”好这一问题,以及教师采取通过朗读比较体会的方法,都是成功的。

师:火烧云还有什么其他名称?

(学生回答: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至少有这五个名称)

【评】这也是词语训练,能加深对“霞”“朝”“晚”等字字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积累上述词语,并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师:清晨的火烧云叫朝霞,傍晚的火烧云叫晚霞。那么课文写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呢?

生:課文开头就说“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所以课文是写傍晚的火烧云。

生:“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说明这是写太阳下山后的火烧云。

师: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还能从这段话中发现什么线索?

生:从“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夏天傍晚的火烧云”。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了别的同学没有发现的线索,了不起!

【评】“课文写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呢?”前面两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只是简单地提取信息;教师没有简单地追求正确答案,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线索,通过“乘凉的人”作出判断,推论出时值夏季。这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也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培养,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左老师钻研教材的细致人微,能有意识地捕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因素,并充分加以利用,反映出左老师理解和处理教材的深厚功力。

二、出示挂图,训练良且读

出示火烧云彩色挂图,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分自然段指导朗读。

朗读要求:

(1)读第1、第2自然段,可把文中“了”字的读音适当延长,读成近似“啦”的读音,感情就出来了;

(2)第3自然段写颜色变化又多又快,要读出急切的语气,速度可稍快些;

(3)读第4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时,随着一种形状的出现到模糊、消失,要读出先惊喜、后惋惜的感情。

【评】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不仅要有时间保证,而且要有要求和指导。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逐段进行具体指导,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示朗读每段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或教师范读,或诱发想象,或剖析词语,或师生评议。总之,每段的指导方法随机应变,但无论采用何种指导方法,有一点总是应该强调的,那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有劲,读得投入。

三、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师:课文写了火烧云的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板书:霞光、颜色、形状,并据此把课文分为三段)

师:课文描写火烧云,集中写了一个字,你们看,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生: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

师:这个“变”字又包含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抓住“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分别读议课文的三段。

读议写“霞光”的第一段。

(1)学生默读第一段,说说哪里写了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2)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五光十色、变化无常)

【评】这一环节集中四次进行词语概括练习:第一次是用三个词语概括课文写火烧云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次是用一个“变”字来概括课文描写的火烧云,第三次是概括“变”字包含的两个方面,第四次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和变化快。认真咀嚼左老师的课堂语言就会发现,不仅问题指向非常明确,概括要求也很具体:概括什么?概括“课文写的火烧云三个方面内容”;怎样概括?“用三个词语概括”。第二次是“用一个字来概括”——课堂语言的精准,得益于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对提问语言的认真推敲和精心打磨,当然这些都是以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为基础的。这一连串的概括练习,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运用词语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已经掌握的词语。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并乐于参与这样的练习,都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词语,有些合适,有些比较合适,也有些不那么合适。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肯定对的,纠正错的,并用板书形式进行强化,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目的。对学生说出的不合适甚至明显错误的词语,教师也不直接批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尝试过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读议写“颜色”的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要求说说哪里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要求先用“红彤彤”“金灿灿”这种形式来说;再用“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这样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评】许多教师教学《火烧云》中的这一段时,都会沿用这个设计,要求学生用ABB、用带比喻的形式说出颜色词语,但是没有注意到左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明确是说出火烧云的其他颜色。有学生说出白茫茫、灰蒙蒙等词语,说出青瓜绿、菜花黄等词语,就不合适了,因为这些词语从结构上来说是对的,但与火烧云的实际景色不符。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不仅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更是挑战学生的词语组合和运用能力。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

(板书:五颜六色、变幻莫测)

读议写“形状”的第三段。

学生默读第三段;要求说说哪里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教师运用引读法引读这一段。

师:出现了——

生:(接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

师:(插问)什么样子的?

生:(接读)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插问)后来怎么样了?

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师:(插问)那么看的人呢?

生:(接读)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师生共同朗读写狗的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引读)

师生共同朗读写狮子的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引读)

【评】在教学课文中写马、狗、狮子三个段落时,左老师都采用了逻辑引读法,这是左老师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插入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描写这三个动物时,都是先写某一动物“出现了”,接着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变模糊了,看不到了”。通过引读,教师以读代讲,学生既熟悉课文语言,又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真可谓是一石二鸟,效率很高。

教师要求学生按自己领悟的课文的写法,用其他动物如公鸡、老虎、鹰等说说火烧云的形状。

再用植物来说火烧云的形状。

随即布置作业:按上述写法,写一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文字。

【评】阅读后安排说话和写话的练习,把读、说、写连成一体,是本课教学中的又一个亮点。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说话。学生说话时充分展开想象,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说出它们的变化。课文中的一些连接词语和表示变化快的词语,如“一会儿”“忽然”“接着”“一转眼”“过了两三秒钟”等,也得到灵活的运用。通过说话练习,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分出了三个层次,先说动物,再说植物,布置作业时还要求用文字写。这样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练习的话题,因而课堂情绪高涨,学生都争着要说,以致欲罢不能。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评】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教学思路显得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四、朗读全文,质疑问难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质疑问难。

【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堂课的教学容量已经很大了,在教学完课文以后左老师还是特意安排质疑提问的环节,可见他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视。左老师说,如果教师备课充分,是不怕学生质疑问难的。相反,学生如果不提问题,教师倒可以打“回马枪”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文中说“马头向南”,那么马尾巴应该向北,怎么说“马尾向西”呢?又如,火烧云为什么只在夏天的清晨和傍晚出现呢?当然,这样做个示范,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评】

特级教师左友仁20世纪90年代执教的《火烧云》火遍全国。令人赞叹的不仅是案例中所体现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更是因为左友仁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深刻认识,他用自己的教学行为,非常生动而又具体地诠释了自己的语文教学观。下面谈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语文课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国的语文课程是以阅读为基础进行的,文选型的语文课本主要提供的是一篇篇阅读文本。如何处理好教材,利用一篇篇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这个课例可以给读者很大的启示。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课文阅读的练习,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只占了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时间,而大块时间是用在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上。

教学一开始,左老师首先设计的问题是回答“什么叫火烧云”。这本来是一个理解性的问题,学生以朗读书上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左老师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理解的正确性上,而是追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连贯”上,让学生明白“利用课文句子回答问题,不能一读了之,要添上恰当的语句,”这样才能把话说连贯,而且还要求“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这个教学环节就不再是单纯的理解性练习,而是上升为侧重于建构语言的表达练习,这就极大地提升了这一教学环节的语文含量。

课文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第三段,是整篇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教学目标二“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许多教师教学这段课文,把目标确定为理解感悟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学生理解了写作方法,目标就算达到了。左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通过课文引读,用最短的时间理解課文写法;然后先用其他动物,再用某种植物分两次说火烧云的形状,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再回放当时的镜头:

教师要求学生按自己领悟的课文的写法,用其他动物如公鸡、老虎、鹰等说说火烧云的形状。

再用植物来说火烧云的形状。

随即布置作业:按上述写法,写一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文字。

我们知道,一种写作方法,如果只是理解但不会运用,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而且能够运用,才是真正的理解。左老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说说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然后改换成一种植物再说一说,最后布置书面表达作业,让学生将说的话写下来。整个练习分为“阅读理解一口头表达一书面表达”三个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言语方法和策略,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能力。

第二,内容理解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的讲读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左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简单地就理解而理解,而是始终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牢牢地聚焦在语言学习上,关注学生的词语积累,锻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案例中第三板块左老师集中设计的四次运用词语的概括练习,还有多处根据情境运用词语的设计可圈可点,比如:说说火烧云的其他名称;仿“红彤彤”“葡萄灰”的构词形式说出形容火烧云其他颜色的词语;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和变化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其实这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关于运用词语的练习形式。语文课文的特点就是情境性强,课堂上会自然生成各种语境,左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抓住机会,有意识地随机设计出各种形式的语文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词语。比如,“火烧云还有什么其他名称”,让学生说出“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等词语,不仅是对词语的归类梳理,更是检查学生词语积累和理解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平时对词语积累的重视,并且还能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又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这是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从语言仓库中搜索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灵活而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种练习对培养学生正确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选用已积累词语的积极态度是很有意义的。可惜的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见到的多是就事论事地理解火烧云的特点,学生理解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教师就满足了,很少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把这样一种练习提升为语言运用的练习,即要求学生使用“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变化无常”“变幻莫测”等词语来概括并表达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左老师就是有这样一种强烈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转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实实在在的语文练习。

第三,以读代讲,把时间还给学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教师烦琐的讲解分析、琐碎的一问一答,严重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这种现象,左老师继承了传统教学中多读书、以读为本的经验,经过大胆探索和不断实践,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方法——逻辑引读法。所谓逻辑引读法,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师生对读或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插入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

这个案例中对火烧云“形状变化快”这一段,左老师采用的就是逻辑引读法。让我们再来欣赏这一段精彩的教学:

师:出现了——

生:(接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

师:(插问)什么样子的?

生:(接读)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插问)后来怎么样了?

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可马尾巴不见了。

师:(插问)那么看的人呢?

生:(接读)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通过教师的引读指导,学生自己悟出了作者写“火烧云形状变化”是分三个层次来写的: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的变化。如果不用引读法,教师势必提出一个个问题,先要分出层次,再要讨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然后再总结这段的写作方法,花费的时间会大量增加。运用引读法的优点是:首先,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压缩教师活动的时间,最大限度增加学生有效活动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增进了对课文中丰富多彩的书面语言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逻辑引读法自1978年问世以来,引起了各地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专门撰文介绍推荐左老师的“引读法”,不少同志在各地的教学刊物上撰文对“引读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问题进行了探讨。直至现在,在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或各种规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还经常会发现一些运用“引读法”进行教学的实例。

猜你喜欢
火烧云变化词语
找词语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这五年的变化
火烧云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