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肾病管理平台架构下探讨“益肾清利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9-10-10 01:16陈继红刘利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线肾功能显著性

张 露,高 坤,陈继红,赵 静,刘利华,刘 琼,严 谨,孙 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 南京 210029)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文献报道我国成年CKD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算我国现有CKD患者将达到1.2亿例[1]。根据发达国家的统计,CKD患者中约有2%患者会进入CKD5 期,即终末期肾病阶段[2,3]。CKD5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生活质量差,死亡率居高不下,需要通过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来维持生命;按照每例CKD5 期患者透析治疗年花费10万元人民币计算,我国每年将为这些患者的透析支付2 400亿元人民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办法,保护CKD5 期非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延缓其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一直都是肾脏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干预手段。CKD 属于中医学癃闭、水肿、肾劳、关格、等病证范畴。CKD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湿、热、瘀、痰饮和浊毒等为标。针对“肾虚湿(热)瘀”的病机,江苏省中医院肾病学科带头人孙伟教授提出了“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是治疗CKD患者的大法[5]。我们既往的研究提示该法能够有效延缓CKD2-3期患者的进展,但在CKD5 期非透析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6-8]。本研究拟通过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临床-科研-慢病管理数据平台内提取真实世界数据,探讨益肾清利泄浊方在CKD5期非透析患者一体化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为CKD5期非透析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诊断标准及分级参照2012年KDIGO(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慢性肾病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9],符合CKD诊断标准,且符合CKD5期分期标准,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5 mL·min-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CKD5期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可靠;年龄18-80 岁,性别不限,配合研究并签署之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肾损伤;已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者;依从性差不能规律随访者;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江苏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0年10月1日-2019年1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临床-科研-慢病管理数据平台内的有随访记录的CKD5 期患者共203 例,其中随访超过6 个月患者共126例(62%)纳入数据分析。

1.3.1 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数据

在126例患者中,男性76名,女性50名,男女比例为1.52 平均年龄为59.1 岁,平均BMI 22.9(kg/m2);入组患者的平均eGFR 10.7 mL/min/(1.73 m2);基线血压控制良好,平均收缩压136.4 mmHg,平均舒张压82.6 mmHg;存在轻度贫血,平均血红蛋白96.9 g·L-1;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4%;营养状况良好平均血白蛋白水平为96.9 g·L-1;无明显钙磷代谢代谢紊乱,平均血钙水平为2.2 mmol·L-1,平均血磷水平为1.5 mmol·L-1(表1)。

1.3.2 原发病因分析

在126 例CKD5 期患者中:有9 例原发病未填写,剩余117 例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中排名前3 位的原发病为高血压病的患者有47 例,占总人数的54.02%;其次为糖尿病肾病23 例,占25.28%;原发性肾小球病的患者有26例,占总人数的29.9%(表2)。

表1 人口学特征及基线数据

表2 CKD患者原发病因分布情况

1.3.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在126 例CKD5 期患者中:有1 例中医证型未填写,剩余125例中,脾肾气虚证患者为117例,占总人数93.60%;血瘀证患者为100 例,占总人数80.00%;湿浊证患者为77例,占总人数61.60%(表3)。

1.4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采用CKD一体化治疗方案:优质低蛋白饮食配合复方α-酮酸、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贫血、纠正酸碱平稳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配合其他中成药治疗(保肾片、甲花片等)。在126例患者中有34例合并用药情况未填写,余92 例合并用药情况如表4 所示。中药治疗给予益肾清利活血方,方药组成:生黄芪30 g,潞党参15 g,炒白术15 g,苏梗12 g,炒当归15 g,川芎15 g,石韦20 g,虎杖20 g,积雪草30 g,六月雪30 g,土茯苓30 g,泽兰15 g,泽泻15 g,厚杜仲20 g,桑寄生15 g,怀牛膝15 g,川断15 g,制大黄6 g,随证加减。临床加减如下:阳虚甚者,症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面色晄白,加用淡干姜10 g、制附片10 g;阴虚明显者,症见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苔少,去潞党参,改用太子参15 g,加用制黄精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湿浊证明显者,症见纳呆腹胀,身重困倦,舌苔厚腻,加用晚蚕沙(包)20 g、干荷叶20 g、藿香15 g、佩兰15 g;兼湿热证者,症见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加川黄连3 g、车前草15 g;血瘀证明显者,症见肌肤甲错、皮下瘀斑、舌质暗,加鬼箭羽20 g、三棱15 g、莪术15 g;水肿较甚者,加玉米须30 g、猪苓15 g、车前子40 g。发生足趾等关节肿痛等痛风症状者,加威灵仙20 g、青风藤20 g、海风藤20 g、络石藤20 g;外感者,加银花、连翘各15 g;纳差者,加炒麦芽15 g、神曲15 g;蛋白尿明显者,加用白花蛇舌草30 g、蜀羊泉30 g;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各)15 g、仙鹤草各30 g。汤药由患者按照江苏省中医院统一煎药标准自行煎制,200 毫升/次,每日2次。

表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表4 合并用药情况

1.5 观察指标

每1 个月检测SCr、BUN、eGFR、HGB、ALB、Ca、P变化,共随访6 个月。Hb 检测方法: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XN-10[B3]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产商:SYSMEX)检测;SCr、BUN和ALB检测方法: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型号:ACL5800)检测各生化指标。采用CKD-EPI 公式计算eGFR,即:eGFR=a ×(Scr/b)c ×(0.993)年龄。a:根据性别、人种分别采用如下数值,黑人女性=166,男性=163;白人及其他人种女性=144,男性=141;b:女性=0.7,男性=0.9;c:女性SCr ≤0.7 mg·dL-1=-0.329,Scr>0.7 mg·dL-1=-1.209;男性SCr ≤0.7 mg·dL-1=-0.411,SCr>0.7 mg·dL-1=-1.209。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对服从正态分布数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在6 个月随访期内,比较治疗前后残余肾功能(Scr、BUN、eGFR)、收缩压、舒张压、HGB、ALB、Ca、P变化情况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2.1 主要指标

在6 个月观察期内该组患者病情稳定,肾功能显著改善,未出现肾功能恶化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者,也无因心血管并发症等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分别对BUN、Scr和eGFR等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在6个月观察期末BUN为23.0 mmol·L-1,与基线数据(21.4 mmol·L-1)比较无显著变化(P=0.328);Scr 在随访期第1 月(414.7 umol·L-1)、第2 月(405.9 umol·L-1)、第3 月(410.8 umol·L-1)与较基线(478.1 umol·L-1)显著下降(P<0.05),在6个月观察期末(452.7 umol·L-1)与基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36)。eGFR 在观察期第1月(13.2 mL/min/1.73 m2)、第2 月(15.0 mL/min/(1.73 m2)以及第6个月(17.2 mL/min/m2)与基线数据(10.7 mL/min/1.73 m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5,图1)。

表5 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P<0.05)

图1 肾功能变化情况(A)BUN,(B)Scr,(C)eGFR,*P<0.05

2.2 24小时尿蛋白

在6 个月的观察期末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7 g与基线数据(2.1 g)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2)。

图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情况

2.3 血红蛋白

在6 个月的观察期末Hb 为96.6 g·L-1与基线数据(97.0 g·L-1)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3)。

图3 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2.4 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

在6个月观察期末,血清白蛋白为40.3 g·L-1,与基线数据(37.9 g·L-1)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4)。

图4 白蛋白变化情况

2.5 血清钙变化情况

在6 个月的观察期内,血清钙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5)。

2.6 血清磷变化情况

在6个月的观察期末血清磷值为1.6 mmol·L-1,与基线数据(1.5 mmol·L-1)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6)。

2.7 血压变化

在6个月的观察期末,平均收缩压为134.6 mmHg,平均舒张压为81.4 mmHg与基线数据比较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图7)。

2.8 安全性评价

CKD5期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异常、中性粒细胞比率异常,AST 异常,ALT 异常,血钾升高)进行发生率统计,在随访期内无严重不良反应,15 人次发生高血钾,经内科处理均能得到控制。结果如表6所示:

3 讨论

图5 血清钙变化情况

图6 血清磷变化情况

图7 血压变化情况

各种原因导致的CKD 随着病情的进展都不可避免进入CKD5期,需行肾脏替代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对于CKD5 期患者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时机存在较多争议。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早期透析并不能降低死亡率。一项来自新加坡的研究提示早期透析(eGFR>10 mL/min/(1.73 m2)比较晚进入透析组(eGFR<5 mL/min/(1.73 m2)有更高的死亡率[10]。因此保护CKD5期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延缓其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KD5期非透析患者各系统症状较为突出,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11]:低蛋白饮食联合复方α酮酸为核心的营养治疗,控制血压,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贫血,纠正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以及必要的心理干预等。然而许多研究已经提示上述一体化治疗的获益并不明显,eGFR仍以每年3-5 mL·min-1的速度下降[12]。

表6 CKD5期的患者不良事件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气虚证为本,瘀血、浊毒、湿热证为标,涉及肾肝、脾胃、肺、膀胱、三焦等脏腑[13]。孙伟教授以“肾虚湿热瘀毒”立说认为脾肾亏虚是肾脏病根本,湿热瘀毒潴留是中医病机的基本环节,治疗上提倡益肾健脾同时配合清利活血、泄浊解毒之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CKD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4,15]。该方黄芪、党参、白术、苏梗健脾益气,顾护后天之本;川芎、当归活血养血,补而不滞;积雪草、虎杖、石韦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怀牛膝,杜仲、桑寄生、川断补益肾气,温而不燥。土茯苓、六月雪、制大黄、泽兰、泽泻利水泄浊,推陈致新。诸药相合,共奏“益肾清利、和络泄浊”之功。近来我们开展了多项评价“益肾清利合络泄浊”法干预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研究该方提示能够有效延缓CKD2-3 期患者的进展[6-8],但在CKD5期中的治疗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

评价中医药在CKD5期中的治疗价值的临床研究较少。最近的陈亚州等通过一项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发现,“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法”能够在一年观察期内显著改善肾脏功能,延缓CKD 进展,并且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16]。本研究通过提取本中心慢性肾脏病管理平台上CKD5期患者的数据,该组患者基线eGFR 为10.7 mL/min/(1.73 m2),主要原发病为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平均24 h 尿蛋白定量达1.7 g,有较高的疾病进展风险,经中西医结合干预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该组患者无进入肾脏替代治疗者,也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观察期末与基线比较eGFR 显著改善,甚至部分患者由CKD5期又逆转为CKD4期。因此,笔者认为益肾清利活血方配合基础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显著延缓CKD5期的进展,延迟CKD进入肾脏替代的时间。在次要指标方面,24 h 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磷等指标在观察期内无显著变化,并未出现严重的肾性贫血,营养不良,严重的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在安全性方面,观察期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其中有15人次出现轻度高钾血症,经内科降钾处理均恢复正常。

但是,本病例资料来自真实世界的病例随访系统,患者依从性较差,病例脱落比例较大,可能存在患者选择偏倚;该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我院慢性肾病管理系统,设计为自身的前后对照,缺少外部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规律随访时间较短,6个月观察期内未观察到肾脏替代治疗,死亡,心血管并发症等终点事件。因此,该研究可能存在一些混杂偏倚因素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但是,益肾清利活血方在CKD5 期非透析患者治疗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进入透析时间,在该研究中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未来需要有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益肾清利活血方在CKD5期非透析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猜你喜欢
基线肾功能显著性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一种基于词袋模型的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
CTA评价肾功能不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图像序列的显著性目标区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