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制度特征及政策启示

2019-10-17 05:02史宇微张社梅
关键词:中蜂蜜源贫困户

陈 锐,史宇微,张社梅*

(1.四川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被普遍接受与推广,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 5月份,在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实现稳定脱贫。已有实践表明,在精准扶贫路径探索中,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扶贫在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及提高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产业扶贫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贫产业难以培育,面临产业选择不当,特色产业发育缓慢[2],产业培育过程中绿色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3]。二是扶贫产业利润分配不合理,成为制约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存在利益联结不深入[4],难以真正惠民;产业扶贫项目在分配阶段存在“精英捕获”现象[5],导致偏离扶贫目标。三是扶贫产业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农产品品牌打造与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缺乏有效联动机制[6],导致扶贫地区产业发展能够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却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使得扶贫产业因无法赢利而夭折。四是各主体间分工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资金羸弱[7],贫困户和普通农户被边缘化[8],产业扶贫各参与主体如何协作发展,如何解决存在的矛盾,使产业扶贫模式能够持续良性发展,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蜂产业作为一种“空中农业”,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和肥料,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更不会污染环境,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产业,适合在山区推广。开展蜂产业扶贫,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对山区减贫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是全国第一养蜂大省,2018年三季度末四川省存栏蜜蜂165万群,前三季度共生产蜂蜜3万t左右(1)资料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网站http://nynct.sc.gov.cn/ztzl/fyfz/201810/t20181009_356661.html.。同时,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开展“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在全省各地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四川平武县是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特困县,截至2018年,全县贫困户 6 338 户,贫困人口 17 129 人(2)资料来源:中共平武县委平武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pingwu.gov.cn/contents/1108/70031.html.,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该县选择中蜂产业扶贫,通过“平武中蜂+”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增收效果。经过几年发展,平武中蜂养殖成为全县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模式中,各个参与主体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发挥作用?“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是什么?背后又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制度特征?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有利于厘清绿色产业扶贫的运作机理,发现模式背后的一般规律,为促进山区绿色减贫提供经验参考。

一、“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概述

(一)“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因

平武县地处绵阳北部,隶属秦巴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超过90%是海拔 1 000 m以上的山地。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粮油作物以及草本药材等经济作物,有养蜂历史传统。全县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山区商品经济,2017年,全县天然蜂蜜产量800 t,较上一年增长330%(3)资料来源:《平武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县境人口密度约为30人 /km2,主要为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为平武发展中蜂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是指“平武中蜂+一级蜜源草本经济作物(苦荞、金银花等)+二级蜜源木本经济作物(毛叶山桐子)”,其中,一级蜜源主要特点是生产周期短,见效快,除采蜜收入外,还可获得作物收入;二级蜜源植物3年开花后可作为蜜源和观赏景观,5年后可作为航空用油生产原料,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平武县发展中蜂产业,探索“中蜂+”产业扶贫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激发农户内生发展动力,迎接扶贫攻坚的挑战。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以来,“啃硬骨头”成为扶贫工作的常态,扶贫难度增大,属于连片开发特困县的平武自然地理条件差,少数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使农户发展生产的欲望不强,如何调动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开展造血式扶贫成为平武扶贫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二是挖掘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虽然平武县在产业扶贫上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核桃、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但不成规模、没有品牌、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扶贫效益不高;一些煤矿、砖窑等工业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效益,但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何实现产业扶贫效率提高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重目标,是当地政府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三是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中蜂产业。平武县蜜源植物广泛,农户有养蜂传统,传统养蜂技术成熟。2014年,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平武县抓住机遇,结合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突破中蜂产业发展瓶颈,开始发展“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中蜂产业园,打造蜂产品国际知名品牌。

(二)“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主要做法

1.多主体分工协作构建产业化联合体

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政府四大主体分工协作,分别负责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平武中蜂+”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牵头主导,负责产前提供蜂箱、蜂种和资金支持,尽量减少贫困群众资金投入;产中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提高贫困户养蜂技术水平;产后回收蜂产品和打造品牌,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每个贫困村建立一个中蜂养殖合作社,主要负责在产中组织贫困户养殖中蜂,监督养殖过程和产品质量,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贫困户负责中蜂养殖,具体可通过自主养殖、代养、托管、加入合作社、入驻中蜂产业园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平武中蜂+”产业联合体之中,获取养殖红利。政府负责产业发展政策、规划、计划制定;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解决中蜂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中蜂产业

一是把全县分为三个片区,分别由三家龙头企业负责,先后创建“大山老巢”“蜜之源”和“王朗”等品牌,现大多已得到市场认可。二是采取“龙头企业+产业园(或专合组织)+农户”模式,龙头企业提供蜂箱蜂群,集中建设,建立中蜂产业园,与农户签订养殖协议,并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让贫困户放心参与发展中蜂产业。三是整合产业扶贫资金800万元用于扶持中蜂产业,对养蜂和种植蜜源植物进行补贴,养殖规模在10箱及以上的贫困户每箱可获260元补贴,种植毛叶山桐子等蜜源植物给予 4 500 元/hm2退耕还林补贴。四是成立“平武中蜂+”技术服务团队,组建包括政府农技部门、企业技术人员和传统养蜂能手在内的技术服务团队,具体负责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确保“平武中蜂+”扶贫套餐产业强力、快速、高效推进。

3.塑造品牌和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质量监测、产品追溯、生态保护和关键点控制四大体系严格保证产品质量,通过质量认证塑造品牌,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质量名片。一是策划启动“食药同源”农业文创工作,创建“食药同源,平武原生”区域品牌。二是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武中蜂”协议授权给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使用,对取得“三品一标”的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并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三是进行清真食品认证,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欧美标准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平武中蜂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HACCP体系认证、获得出口欧盟地区的资质。

基于产业品牌塑造取得了一定成效,平武立足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宏观环境,从两个方面拓展市场,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证。一是稳固拓展国内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加入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成功创建平武一点通、平武生态农特馆等电商平台。政府引导和扶持企业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建立生态农产品体验店,同时,组织县域企业参与糖酒会、推介会等各种展会活动,开展定制农业和团购业务,拓展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龙头企业,落实蜂产品国际清真食品认证和欧盟认证,瞄准中东和欧美市场,让大山老槽蜜、羌家蜜、百花蜜等企业品牌进入更广的国际市场。

(三)“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

“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全县养殖平武中蜂6万余群,蜂蜜产量近500 t,蜂产品产值近2亿元,促进人均增收 1 000 余元。2017年,户均养殖中蜂10箱以上,收入 8 000 余元,全县养殖平武中蜂10万群、蜂产品产值5亿元。到2018年,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 000余t,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 3 000 元①。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该模式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综合全县季节特点、园区的区域特征等因素,平武在各个中蜂产业园区配置苦荞、油菜、向日葵等蜜源农业经济作物,套种了芍药、大黄、金银花等草本中药材蜜源经济植物,同时,还在全域范围内布局种植毛叶山桐子、板栗等优质木本蜜源经济植物。到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757万元,建成毛叶山桐子基地 2 840 hm2(4)资料来源:中共平武县委平武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pingwu.gov.cn/contents/1104/72770.html。多种蜜源植物形成高中低相结合的立体布局,通过合理规划既形成了生态观赏景观,又促进生物多样性,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

二、“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制度特征

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方式在诸多扶贫方式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平武中蜂+”作为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蕴含的制度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

(一)“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

“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政府制度设计将生态资源、政策资金、技术服务、质量品牌、商业模式等整合到一起,并通过企业、专合社和贫困户等主体的有机衔接与运作,最终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商业模式良好、利益分配益贫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的关键环节在于:遴选绿色产业、严格质量监管、嵌入商业模式和益贫利益机制,政府的制度设计则将各个环节有序串联起来,见图1。

“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绿色产业、组织协调、商业创新、利益共享。绿色产业是指选择环境友好的中蜂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是指通过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使企业、专合社与贫困户各主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中蜂产业;商业创新是指在中蜂产业中嵌入良好的商业模式,确保扶贫产业的盈利能力;利益共享是指产业发展取得的收益在企业、专合社和贫困户之间进行分配。从本质上看,绿色产业是组织协调的产业基础,组织协调是商业创新的主体依托,商业创新则是利益共享的经济保证。

(二)“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制度特征

1.构建“益贫性”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扶贫内生动力

“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体现了产业扶贫在利益联结机制、经营主体培育、贫困户参与能力等方面增强扶贫内生动力的优势。

从利益联结机制看,在产业扶贫中各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难以维持互惠的经济关系,贫困户在产业链中的应得利益容易受到企业等其他强势主体的逐利性目的驱使而被挤占,在利益分配中容易遭受歧视。健全产业扶贫中各主体的互惠经济关系,构建“益贫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贫困群众的利益不受损是产业扶贫的内在要求。在“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中,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质量监测与品牌塑造、产品收购与市场销售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利润等比例返还等形式保证产业化联合体中贫困户的应得利益,维持互惠的经济关系。在利益分配中,蜂产品产出分红按4∶2∶4的比例在公司、村集体和贫困户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强调贫困户与公司地位平等、分配比例相同,克服了因贫困户弱质性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问题。

从主体培育来看,企业产能需求高与地区资源有限之间不匹配[9],农户松散、经营能力差与产业要求规模效益之间相矛盾,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与贫困户脱贫目标之间存在反差,导致产业扶贫中主体培育不当或不足,对贫困户脱贫致富作用不明显。产业扶贫需要培育一批贫困户参与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在区域内由三个企业管理,在企业统筹下,支持以贫困户为主体的蜂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建立贫困户能通过多种形式加入的蜜蜂产业园,克服了贫困户分散生产的弊端,能达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

从贫困户参与来看,贫困户进入扶贫产业的门槛过高,忽视贫困户的主体地位导致贫困户被动参与是产业扶贫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强调贫困户的参与主动性可以避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单向物质扶贫,有利于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一是通过发挥中蜂养殖示范户的强示范效应,促使贫困户相互参照学习,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贫困户可以通过自主养殖、代养、托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平武中蜂+”产业化联合体中,通过参与蜜蜂养殖与管理等技术培训,能够增强生产经营意识,提高自身生产能力。

2.为生态扶贫机制嵌入良好商业模式

贫困地区往往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重合,生态脆弱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10],产业发展又可能是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从绿色减贫的观点出发,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效益,必须将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贫困地区的资源,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农产品,将优良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农产品的附加值。但是绿色产品的价值往往不能在一般市场上被体现出来,导致绿色产业生产出的好产品不能取得高效益,进而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实现贫困户增收。因此,需要在绿色扶贫体系中嵌入合适的商业模式,以保证绿色扶贫产业可以实现经济赢利。“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正是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减贫道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地区优良生态环境的价值,让绿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品牌。政府从县域实际出发确定发展中蜂产业,扩种蜜源经济作物,保护和改善原始蜜源区,从而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创造利润的资产,在产业化联合体的运作下,将蜂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双赢。在此过程中,龙头企业带动,为产业体系嵌入良好商业模式:一是以绿色生态为核心,严格蜂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保证生产出生态优质的高质量产品;二是立足地区生态文化优势,通过各类质量认证和品牌打造,提高平武中蜂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着眼于国内外高端消费,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拓产品市场,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获取经济利益。

3.技术服务提供技术要素保障

技术服务体系是“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关键。该模式总体看来是政府引导下企业与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技术驱动型扶贫产业化过程,其中蜜蜂养殖技术与蜂产品检测技术是该产业的技术核心内容。在平武传统养蜂技术的基础上,企业从中蜂产业的上下游分别投入技术支持与服务支撑,为中蜂产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基础,这种基础主要由蜜源植物、养蜂技术、质量监测、品牌打造与企业园区平台组成。蜜源植物因地制宜,结合各个贫困村的自然生态条件种植不同的蜜源经济作物,为中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蜜源基础。部分贫困户虽然有一定的养蜂技术,但停留在传统养殖技术层面,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不高制约了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加上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促使贫困户通过模仿学习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为参与到“中蜂+”产业化联合体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质量监测对中蜂产品品质保证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蜜源到产品的全过程监测以及高端检测设备的运用保证了中蜂产品的质量,可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立足传统“老槽蜂蜜”和生态特色进行品牌塑造,增强中蜂产品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企业园区建设是整合多方要素的重要平台,园区基础设施、养殖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成为村容村貌改善和蜜蜂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政府和企业投入的资金为中蜂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提供了物质保障。

4.制度设计引导贫困户融入产业扶贫

贫困户融入产业扶贫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贫困户缺乏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由于掌握的资源有限,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受到影响[11]。同时,囿于自身认知水平、劳动意愿和劳动技能等因素,贫困户不愿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另一方面,外部经济主体并非天然都具备帮扶贫困人口的主动性[12]。公司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往往将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排斥在外。农民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但在缺少特殊的制度安排和异化的治理结构背景下,合作社会排斥贫困户[13-14]。“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从制度设计上破解了上述难题。政府制定中蜂产业扶贫资金补贴政策,为规模中蜂养殖户和种植蜜源植物的农户提供专项资金补贴。政府按照“一个片区一个联系部门、一个企业引领,一个贫困村一个产业园、一个专合组织和一支技术管理团队”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建立中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整合政府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村技术人才,建立专业技术队伍为贫困户提供养蜂技能培训与指导。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将“平武中蜂”地标产品等品牌授权给在中蜂产业扶贫中做出成绩的企业与合作社使用,引导企业与合作社主动参与产业扶贫。

三、“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政策启示

(一)遴选符合区域发展的绿色特色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符合区域发展的扶贫产业,在此过程中涉及地区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然而我国当前部分地区在选择扶贫产业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产业选择同质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从“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实践来看,区域扶贫产业的选择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着眼于生态绿色的发展产业,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选择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能培养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的绿色产业。同时,区域扶贫产业选择也要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传统,充分与区域发展传统相结合,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

(二)积极构建产业化联合体

产业扶贫涉及产业横向、纵向互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涉及其中的不同经营主体相互合作,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但在实践中,参与产业扶贫的各主体存在功能定位不清、利益联结不紧和要素聚集不畅等问题。因此,应当构建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扶贫产业,改变产业扶贫主体协作松散的局面。在“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实践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形成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纵向联合推动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前端种植蜜源植物,向第三产业延伸,后端发展蜂产品开发加工,向第二产延伸。通过构建“益贫性”利益联结机制,维护贫困群众利益。政府扶持为扶贫工作做实事、见实效的公司企业、合作社等发展,订立合同契约规范各方的责权利,重视贫困户所得比例,有效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三)生态产业必须有良好的商业模式

生态扶贫产业能够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贫困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给区域发展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单纯的生态效益并不能实现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生态产业嵌入良好的商业模式,保证生态产业能够获取经济利润才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运作来看,一方面,扶贫产业整合了原有生态资源和传统技术资源,利用政府和企业投入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要素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确保绿色生态产业的要素基础;另一方面,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依托企业从产品生产包装、市场定位、运营成本、价格制定、安全信用体系等多方面为生态产业体系嵌入适当的商业模式,促进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积极发挥政府关键作用

农业是弱质产业,贫困问题痼疾难消,“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抓产业扶贫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比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整合政府各级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等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参与培训和建设专业技术队伍等提供技术支持。在该模式中政府的另一个经验是能够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比如政府将全县划分为三个片区分别交与三个企业负责,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出台和贯彻落实各类产业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但又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支持企业建设蜜蜂产业园又不干涉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政府还设计制定各种规划计划,优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外围环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蜂蜜源贫困户
简易中蜂采水碗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蜜蜂采花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