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大学职能定位与发展研究
——基于三所农业大学的质性研究

2019-10-18 07:25
关键词:参考点农业大学职能

王 露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为我国真正实现振兴乡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铺展的宏伟战略图景。通过人才和教育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高等教育,特别是我国逾40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在支持、保障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转变:将农民、农村和农业整合为一个整体。这种基于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使得农业大学成为极具天然优势的研究场域,同时也体现了以政策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或转型的可能性。而从高等教育话语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同农业大学的职能定位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

关于大学的职能定位学界存在多样化的界定,但比较广泛的意见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领域[1]。也有观点认可其第四职能与文化(或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相关, 即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这也是中国学者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极大繁荣背景所提出的具有原创价值的大学职能说[2]。这四方面职能在我国农业大学体系中显得尤为关键。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大调整背景下,许多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的农学院及相关学系构成了我国农业大学群的前身[3]。20世纪90年代,经过新一轮的高校合并重组,本科层次农业大学向多科性大学转变,这使得农业大学面临着拓展学科多样化和保持农业特色优势学科间的张力牵扯。此外,吕波等人谈到农业大学即有包括农学、植物保护等以基础农业理论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从事园林、农工设施等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兼具“理”与“工”多科性人才培养特点[4]。在社会职能方面,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其“教学”和“研究”的双翼作用,在助力地方区域发展、精准对接“三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园)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与传承等重要职能领域能否实现新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必要澄清的是,农业大学的职能定位并不是被重新‘改写’了,而是被赋予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围绕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如何定位、怎样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议题,本文开展了研究设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次调研共选取了3所典型的农业大学。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三所大学以匿名呈现,分别是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某农业大学A,中南地区农业大学B以及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大学C。这三所农业大学的选择是基于对其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口和地理的差异性特点以及三所院校各有不同的院校文化特征、师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定位而选择的。这三所农业大学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三所个案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基于质性研究设计,本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访谈提纲的核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大学的职能实现了何种发展”,并围绕大学的四种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子问题,突出强调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大学的职能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机遇抑或面临何种挑战。共完成对3所农业大学中从事行政管理与教学的12位高校教师的访谈,其中来自农业大学A教师8人,农业大学B教师2人,农业大学C教师2人。专任教师7人,行政管理岗位人员5人。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伦理的关键在于能否达成对研究对象身份保密进而保护其隐私这一承诺(promise),特别是那些会直接引用到访谈者话语(direct quotes)的研究[6]。根据研究伦理中对受访者真实身份保密的原则,笔者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句转为文本内容,并导入Nvivo10(1)Nvivo是一款处理质性数据的分析软件,支持定性和混合研究方法。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从访谈、采访、开放式调查、文章、社交媒体信息、网页信息中获取洞察力,分析非结构化、非数据化的数据,使得数据更便于管理,数据中的关联更易被发现。软件进行编码,以避免资料和研究对象身份保密范畴内的伦理威胁。依照访谈时间先后顺序,访谈者分别以01-12数字进行身份标识;之后加入性别信息,F(Female)代表女性,M(Male)代表男性;之后加入院校信息:A代表农业大学A,B代表农业大学B,C代表农业大学C。这些信息也将在结果呈现中有所体现。

12份访谈文本逐步并入分析程序,这使得数据节点也越来越丰富。Nvivo编码过程更多依赖研究者自身的分析技能和直觉(intuition),从而决定究竟应当将哪些素材归置于哪个节点之下[7], 进而丰富质性研究分析的层级。Nvivo10中的词频分析功能所绘制的词云图显示了原始资料的高频词汇。如图1所示,农村、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等为高频关键词,凸显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大学的定位开展研究的侧重点。此外,人才、学生、创新、服务、发展、学科、认同、职业价值等也均有较高频次,体现了农业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认同等职能层级的信息定位。

三、三所农业大学职能定位与发展的质性分析与讨论

经历了三轮编码过程,通过对来自于三所农业大学12位访谈对象资料的质性分析,最终产生了包括42个节点在内的四层节点结构,他们分别对应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职能领域开展定位分析的质性信息来源。Nvivo结果的呈现既可以体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类属,也可以提供细碎生动的调查结果和亮点,特别是后者体现了Nvivo的质性内核,是节点的编制来源,同时,对于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具有认识论意义。因此,本部分将同时呈现统计分析结果和调查结果,特别摘录研究对象的部分口述予以分析。

(一)教学:农业大学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三农教育

1.统计分析结果

如表2,Nvivo10分析结果中与“教学育人”节点相关的材料来源为12,参考点数共为37,属于四个一级节点中参考量最多的节点。可以看出,12位访谈者均有从大学的教学和育人根本职能谈起农业大学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密切关联。其中,谈及“乡村振兴战略文本中的高等教育”内容有2个参考点。许多访谈者从农业大学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等角度探讨农业大学涉农类学科和专业的特色育人定位,包括14个参考点。部分教师谈到了农业大学中的“思政”教育和思政队伍建设,包括如何打造专属于农业大学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等学工队伍作用,如何将服务和振兴乡村打造为一种情怀、理想和信念,并贯穿于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以及诸如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中,这包括12个参考点。还有部分教师谈到了本校教师挂职锻炼和人才委培以促进农业大学教学的1个参考点。

表2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农业大学教学育人职能编码表

2.参考点内容范例

在问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机遇时,一位老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农业大学应该提供最好的三农教育”:

“农业大学应该提供最好的三农教育,这只能是农业大学来做,别的大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情怀教育,认同教育……,应该在农业大学开展这种生涯教育,引导他们建立一种职业的认同感,调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04F-A)

何谓“最好的三农教育”?这是一个极具思辨价值的问题。正如这位老师谈到的,农业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一种“情怀教育”。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建立情感关联,建立与之相关的情感认同和职业认同,这是农业大学的教学应致力于达成的效果:形塑大学生们建构与三农相关的身份认同。这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农学知识,还要思考如何培育学生们爱农支农的体面情怀(即学习农科专业是体面的,毕业也不会脱离);不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还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们将学习目标同事业目标、人生志向相结合,树立投身三农事业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不仅仅知晓学习应达到的程度,还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寻求学习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改变被动的学习理念。 “最好的三农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认同教育,即帮助学生树立农业院校大学生这一身份认同的同时,更好地将他们的角色认同拓展到与三农相关的职业认同、事业认同、人生认同和社会认同之中。

(二)科学研究:打造品牌应成为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

1.统计分析结果

如表3,Nvivo10分析结果中与“科学研究”节点相关的材料来源为10,参考点数共为18。可以看出,12位访谈者均谈到了农业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即如何通过农业大学的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创新和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在一篇文献统计计量研究中[8],发现我国部分高校(特别是农业大学)农科类科研期刊文章呈现整体稳步增长的态势。访谈中一位老师使用“刚需”来形容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体现为农业大学密切贴合乡村振兴目标的刚性角色。许多访谈者谈及农业大学加入“双一流”建设信息,包括8个参考点,其中特别谈到了如何发挥农业大学的地区优势、区域优势打造加入双一流名列的特色优势。部分教师谈到了农业大学的“助力者”角色,即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助力,并认可这种角色应为农业大学的应然角色。然而在实践中,农业大学仍面临科研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转化周期和市场认可,与高校教评体制有所出入、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产品研究剥离等角色龃龉问题,这包括8个参考点。还有部分老师谈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文本的话语和逻辑关系问题,提出农业大学应发挥协同和中介作用,落实政策目标的实现,这包括5个参考点。

表3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农业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编码表

2.参考点内容范例

农业大学应致力于打造自身高端“品牌”:即一流学科和一流研究的品牌。访谈中一位老师提及:

“我们的学科优势在于农学+生命科学,有一种观点是建立学科群,所以应该说是农学生命科学类学科群,它不是学科与学科的简单堆积,而是优化学科的布局。比如将现有的学科……进行优化升级,包括一级硕士和博士学位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突出它的优势和特色,真正做出的成果要在国内国际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传统的农作物生产类学科向数据化、新兴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前沿领域去拓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生命科学技术学科群,这样才能打造国家重点学科”(09F-B)

在2017年公布的2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位列其中。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家在推动高等教育迈向世界创新前列,构建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高校网络中,农业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另一位老师谈到:应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06M-C)的固化思维模式。用最适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打造自身角色定位:

“少数民族传统药学学习的是中药的路子,出路就是标准化……,有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后才能有专业化。农业大学兴农业,要走产业化道路,而产业化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来完成。这条产业化的路径是从传统农业向着信息农业甚至大数据支持下的农业发展来完成……。乡村振兴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农户牧民们的美好生活,无论哪种形式都要落脚到这一点上” (06M-C)

正如这位老师所谈到的,农业大学应致力于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即服务具体区域,打造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助力新模式。这既是院校品牌,也是助力具体区域发展的区域品牌。这就要求农业大学应借助学科优势,实现对具体区域的精准定位和精准支持。农业大学的“品牌”是一个复合体,代表着对农业大学创新能力的夯实与提升,使“品牌”效应贯穿于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联通、协调等多个方面。当打造“品牌”内化为农业大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必将迈入创新之路。

(三)社会服务:构建优质农科人才吸引-培养-输送并服务三农的一体化体系

1.统计分析结果

如表4,Nvivo10分析中与“社会服务”节点相关的材料来源11,参考点数共为28。就一所大学而言,办什么样的大学、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定义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原则问题,正如1位访谈者谈到“农业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乡村振兴战略为具体培养怎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一种思路”。许多访谈者谈及农业大学服务“三农”议题,一位特别谈到了“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的内容,还有访谈者提及有关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包括10个参考点。部分访谈者谈到了农业大学培养“双师型新农科人才”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这包括7个参考点。

表4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农业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编码表

2.参考点内容范例

阳春白雪的象牙塔对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三农”影像,这种认知中的区分,使得很多农业大学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招生难、对考生缺乏吸引力的局面。一位老师谈到:

“我们国家现在大量缺少农技推广人员,缺少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就是解决具体农业生产问题的人员,这一方面和我们国家的农科类毕业生人数总体规模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农业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关”(07M-A)

村庄的活力要靠人来维系。如何将农业大学的社会服务与“新乡贤”理念对接,为有效服务于现代农村的发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有情怀的人才,是农业大学应思考的重要问题[9]。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农业大学A实施在农科类专业中开展免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三农队伍中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多学科、跨学科专业背景)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一位老师谈到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参考培养“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参考职业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培养模式,就是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的最后两年,主要安排实践实验实训环节,毕业后可以上讲台讲课,可以当‘老师’,也可以下农田当师傅,推广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双师’”(07M-A)

农业大学培育学生对乡村的一种人文情怀,不可不说是其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许多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投身乡村,做起了乡干部、村干部,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访谈中一位老师谈到: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树立‘一懂二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懂农业,即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农业服务体系的各行各业工作,可以做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做民营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爱农村,即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愿意投身农村建设,为农村建设贡献智慧。老百姓总说干一行,爱一行,比如做大学生村官,你不光要考虑怎么‘输血’的问题,还会考虑如何‘造血’,拔了贫困的根,输送致富的本事和路子,这是爱农村” (12F-A)

大学生村官成长在农村,即便走出农村后骨子里带有一种本能地、天然地对农民和农村的关爱与情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学子,带有一种知识分子对乡土的同情与责任感,更会将发展与振兴乡村视为自己的使命。这些均为农业大学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思路。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铸造振兴乡村的农业大学精神气

1.统计分析结果

Nvivo10分析结果中与“文化传承与创新”节点相关的材料来源为7,参考点数共有8。大部分访谈者谈到了农业大学的文化建设并“发挥其作为大学文化载体和记忆符号的功能”[10]的议题。6个参考点谈到了农业大学文化建设就是铸就文化自信的“精神气”,并将这种精神和气质融入到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它包括塑造“体面”三农文化和价值认同等。2个参考点提及了通过农业大学隐形校园文化(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塑造农业大学学生生存样式议题。

表5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农业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编码表

2.参考点内容范例

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应致力于铸造一种深刻影响学生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生活环境、生存样式和人文氛围。访谈中一位老师谈到:

“学生在大学里学知识,学本领,这依靠的是学校的学科建设。除了学习知识,大学生在大学里还要树立责任意识,领会时代新人的要义,要树立报国志向,有爱国热情,这些情感和态度的内容要融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里,就要依靠一种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滋养学生,引导学生的行为”(04M-A)

将“农业”和“乡村”视为宝贵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弘扬和创新,是农业大学构建校园文化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动力。农业文化中饱含着中国人民任劳任怨、勤劳质朴的民族品质,也饱含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善用天时地利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这些均是可以融入到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访谈中另一位老师谈到:

“我们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中国人所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几乎都可以从农业这个根基中找到渊源……,农业大学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挖掘这种农业文化,打造农业文化,通过一些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去弘扬农业文化”(05M-A)

农业既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否定农业的根脉,就是否定自身,否定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农业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自信。

另一位老师提出,构建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致力于建立一种“体面”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氛围: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黑黝黝的大汉在田间地头,挥着锄头。很多南方的家庭农场里,都是一家几代人,开着现代化的农机,收割机……,搞农业也可以是体面的,有尊严的”(10F-B)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思考,鲜明地体现在如何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要素,纳入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正如以上所讲,当脱离了传统农业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依靠新技术新科技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面的职业和工作。三农文化在农业大学中应代表一种“体面”文化,即构建一种亲农爱农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农业院校的广大师生对农村和农民具有更深刻的生活认知、更自觉的服务精神以及更深度的情感体验。在优良校风滋养下,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们对自身学习者这一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将融合亲农爱农的价值导向中。

四、讨论与展望

(一)建议及讨论

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个职能领域提供了全新的、丰富的具体价值参照,赋予了内涵发展的新机遇。在教学职能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大学赋予了包括专业教学、思政教学、通识教学等多方位的教学职能和具体新要求,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下,如何将农业大学生的角色认同拓展为与“三农”相关的职业认同、事业认同、价值认同、人生认同和社会认同,是定位其教学职能发展的一个方向。在科研职能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农业大学的科技与人才助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其科学研究职能上,而这种职能体现在农业大学如何对接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工程,创造自身的一流学科、一流科研和一流创新的品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刚需角色。在社会服务职能领域,助力乡村振兴是农业大学履职社会服务的关键,而如何服务取决于培养并输送什么样的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职能的新思路,即为服务乡村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专门化的新农科人才,对接“新乡贤”理念,为有效服务于现代农村的发展培养一批有道德、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领域,农业大学应传承并打造亲农爱农的校园文化,为学生们构筑“农业是体面”的生存生活职业,引导大学生们对自身农科学习者这一身份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建构。总之,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断拓展和创新,且互为依托、相互影响,体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大学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责、国家责任与历史使命。

(二)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由于质性研究本身的方法论特点,所收集资料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11]。许多观点源于个体的认知和世界观经验,印刻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是否具有普遍化意义,存有一定疑问。因而,这些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思想和话语只能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大学的职能发展提供一些个体化、碎片化的实证,尚需不断探索。此外,农业问题是中国也是世界性的议题,有关农业大学是否拓展其第五大职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另后,三所个案院校虽具有典型性意味,但由于Nvivo分析中强化了对访谈资料的编码而使得院校被背景化和模糊化,在未来研究中建议考虑增加对个案学校讯息的编码,以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参考点农业大学职能
督办职能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讨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张振、李杰作品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数控机床回参考点故障诊断及维修
基于多目标蚁群算法的稳定参考点选择
突出人大特色 发挥职能优势 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简析线性电路电位与电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