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域层面数据的我国流通业集聚不平衡性研究

2019-10-28 11:49李根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0期

李根红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我国省域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流通业集聚的不平衡性。研究发现:在2009-2017年期间,我国流通业集聚发展经历了从集聚劣势到集聚优势的过程,但东、中、西三大区域流通业集聚的不平衡性也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集聚优势较强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集聚劣势。通过三大细分产业的研究则发现,不同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也是相异的,重庆和陕西等地流通业及细分产业的集聚水平都处在前列,而江苏和浙江等相对发达地区在交通运输倉储邮政业这一细分领域的集聚程度反而较低。最后,按照流通业细分产业的均衡发展以及流通业整体的区域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集聚   不平衡性   细分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未来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而区域的协调发展,其中一大要义就是要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降低产业发展的区域落差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全球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流通业集聚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理念下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种种迹象表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包括流通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鲜有对流通业集聚不平衡性的研究,而且对于流通业这样的复合型产业,研究其内部细分领域的集聚性及区域不平衡性的文献更是稀少,可见这些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我国流通业集聚不平衡特征现状

为了分析我国流通业集聚发展和区域不平衡性,本文采用区位熵方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流通业区位熵进行测度。区位熵测度的模型如下:

LQij=(qij/qj)/(qi/q)

式中,LQij即为第i个省(市、自治区)第j产业的区位熵(这里j即代表流通业),qij表示第i个省(市、自治区)流通业的就业人数,qj表示全国流通业的就业人数,qi则指第i个地区的总就业人数,q表示全国当期的总就业人数。结合区位熵理论,LQ越高,则流通业集聚水平也就越高。而且当LQ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流通业的集聚发展在全国形成优势;反之,则表明该地区流通业的集聚发展呈现出劣势。

基于区位熵指数,对我国31个省域单位流通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然后将流通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测算3类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得到如下结论:

区域间流通产业的集聚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笔者计算了2009-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流通业集聚度。首先,根据计算结果,对全国和分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流通业集聚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纵向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流通业集聚度从2009-2017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全国2009年流通业集聚度为0.998,到2017年集聚度为1.012,初步形成了集聚优势。但三大区域流通业集聚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东部地区从2009-2017年流通业集聚度都在分界线“1”以上,说明都表现出集聚优势,但数值上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中部和西部地区流通业集聚度都在分界线“1”以下,说明持续表现为集聚劣势,且数值上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横向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集聚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持续表现为集聚优势,但中西部地区到目前都还没有形成集聚优势。

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间流通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平衡性,按照就近原则,以2017年为例,比较各地流通业的集聚度,部分省(市、自治区)流通业集聚度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17年流通产业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有5个在东部,分别为上海、北京、海南、天津和辽宁;有1个在中部,是湖北;有4个在西部,分别为重庆、陕西、内蒙古和青海。其中,上海、北京和海南的流通业集聚度最高,分别为2.240、1.841和1.674。2017年流通业集聚度排名最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有4个在东部,分别为福建、河北、江苏和浙江;有2个在中部,分别为江西、湖南;另外4个在西部,分别为广西、贵州、新疆和西藏。其中,西藏、浙江和江苏的流通业集聚度最低,分别为0.638、0.720和0.721。这一结果也让笔者感到意外:2017年我国流通业集聚发展程度排名前十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并不少,占了四成,而在流通业集聚度排名末十位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有四成,其中浙江和江苏分居最后第二和第三位。一般而言,流通业作为与消费活动最为接近的产业之一,一般会更多地集中在商业活动密集的地方,东部地区北京、上海都是重要的商业集聚地,因此流通业集聚度也非常高,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流通业的重要集聚地;而东部地区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流通业集聚程度在全国却排名靠后,原因可能在于两地的流通业发展比较特殊,目前是大型流通集团和中小型流通业态大量并存,而中小企业居多,客观上拉低了流通业集聚水平。计算可得,江苏和浙江流通业从业人数占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0.1%和7.9%,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同时也低于重庆、湖北等中西部省份。

区域间流通业不同细分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存在较强的不平衡性。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流通业态,分别计算各地区的集聚度,本文列出了2017年各大业态集聚度排名前十和后十的省(市、自治区)名单,分别见表3-表5所示。总体来看,流通业三大业态的集聚水平也存在较强的区域不平衡性。

观察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度的情况。由表3可知,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有5个在东部,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和广东;有2个在中部,分别为湖北、河南;有3个在西部,分别为云南、陕西和重庆。上海和北京两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集聚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从第十名开始集聚度小于1,这也说明了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行业集聚水平总体偏低。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有1个在东部,是河北;有2个在中部,分别为山西和湖南;有7个在西部,分别为青海、宁夏、广西、内蒙古、甘肃、西藏和新疆。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比较明显,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自然环境条件没有东部地区优越,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集聚发展。

观察批发零售业集聚度的情况。由表4可知,2017年批发零售业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在东部,分别为海南、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福建;有4个在西部,分别为陕西、云南、西藏和重庆。批发零售业集聚水平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商业活动密集有必然关联。2017年批发零售业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有1个在东部,是河北;有5个在中部,分别为河南、江西、吉林、黑龙江和山西;有4个在西部,分别为青海、贵州、宁夏和新疆。批发零售业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总体来看,批发零售业主要集聚在人口密度高、商业活动频繁的东部地区,而人口密度不高、商业活动相对不够频繁的西部地区则批发零售业集聚度总体低于东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浙江和江苏两地的批发零售业集聚度仍然不高,分别排在20和21位。

再观察住宿餐饮业集聚度的情况。由表5可知,2017年住宿餐饮业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在东部,分别为海南、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福建;有4个在西部,分别为陕西、云南、西藏和重庆。由此可见,住宿餐饮业集聚水平较高的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原因也是显然的,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度高,且经济相对发达,吸引许多人口向东部迁移或者到东部来创业或休闲旅游,这就刺激了东部地区与居民食宿相关的住宿餐饮业的集中集聚。相对而言,西藏自治区住宿餐饮业集聚度也排名前十,这个结果可能被高估,主要是由于西藏自治区住宿餐饮业和整个自治区的就业人口本身就非常少,因此通过区位熵方法测算时容易出现数据异常,这里不再赘述。住宿餐饮业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有1个在东部,是河北;有5个在中部,分别为河南、江西、吉林、黑龙江、山西;有4个在西部,分别为青海、贵州、宁夏和新疆。与批发零售业类似,住宿餐饮业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流通业整体集聚水平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梳理流通业集聚的区域不平衡性,将流通业整体集聚度和三大细分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比较。首先进行总体比较,通过计算2017年各地区流通业集聚度与三大细分产业的差值,并对结果取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流通业与住宿餐饮业集聚度差值的平均值非常接近于零,同时,流通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的标准差都非常小。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业的整体集聚水平,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三大细分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存在密切联系的。

再来比较流通业集聚度与三大细分产业集聚度在前十、后十位共有的省(市、自治区),结果如表7所示。

第一,比较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可知,在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北京、海南、重庆、陕西、内蒙古、辽宁和青海8个省份都有涉及,占比达到八成;而在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中,福建、江西、贵州、江苏和浙江5个省份都有涉及,占比也达到一半。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度前十位,与我国流通业集聚度存在非常高的相似性,而排名后十位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也表明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集聚性与流通业整体的集聚性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回顾前面分析,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流通业集聚度在全国排名在尾端,而这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度排名中也排在末端位置。江苏和浙江都是全国交通设施发达的省份,但由于这两个地区的物流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较散,因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集聚度。

第二,比较流通业和批发零售业可以发现,在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北京、海南、重庆、天津、陕西和湖北7个省份都有涉及,占比达到七成;而在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中,广西、湖南、河北、新疆和西藏5个省份都有涉及,也占到五成。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批发零售业的集聚发展,与流通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第三,比较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可以得到,在集聚度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中,有6个省(市、自治区)是两者共有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海南、重庆、天津、陕西,占比为六成;在集聚度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中,有4个省(市、自治区)是两者共有的,分别为江西、贵州、河北和新疆。

比较之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与流通业在集聚度排名前十名中共有的地区最多,而住宿餐饮业与之共有的地区相对最少。综合三大细分产业,流通业与细分产业中集聚度都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包括上海、北京、海南、重庆和陕西,可见流通业整体与细分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共性,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流通业的集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上海、北京、海南、重庆等地区流通业集聚所贡献的。但是,流通业与细分产业中集聚度都排名后十的省(市、自治区)数量为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三大流通业态的集聚性之间存在互补性,共同影响流通业的集聚发展。这种互补性可通过实例说明:第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集聚发展水平总体靠后,而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集聚度却不是非常靠后,因而流通业的整体集聚水平并不是很靠后,像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的流通业集聚度甚至排名靠前;第二,江苏和浙江这两个东部地区虽然住宿餐饮业的集聚度排名在中等水平,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集聚度很低,于是流通业整体集聚水平也较低。

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流通业集聚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从集聚劣势到集聚优势的过程,但是流通业集聚的区域不平衡性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其中又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这三大细分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水平也是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而且各细分产业的集聚对整个流通业的集聚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推动我国流通业平衡发展,必然要从细分产业入手进行对症下药。本文就三大细分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证分析表明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发展方面的两个特征:一是集聚度低的普遍集中在西部地區,二是作为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集聚度并不高,甚至偏低。基于此,要推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集聚发展,首先中央和地方都要全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和物流设施等,夯实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物流、仓储、邮电等业态活动的承载力;其次要抓好浙江、江苏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仓储领域特别是物流业态的整合提升,积极培大育强,在稳定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整合提升中小微物流企业,提升整个产业的行业集中度。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这两个细分产业在产业性质上本身就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实证分析也表明了两个细分产业的集聚发展表现出较为相似的区域不平衡性。对此,提出三点路径对策:第一,商业较为发达,批零、住餐集聚度较高的地区,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产业向外转移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批零、住餐业态不断集聚提升;第二,批发零售业或住宿餐饮业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向国内外产业发达的区域寻资源,不断引进有质量的产业项目;第三,对于区域性的大型批零或住餐企业,由于往往实行连锁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引导这些企业在区域布点上更加合理化,尽量避免出现过度倾斜,避免出现资源过度浪费。

此外,对于我国流通业的集聚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总体上也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区域内流通业发展的前瞻性谋划,积极画好发展蓝图,有序引导区域流通业良好发展;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从市场化的角度去培育发展流通业,不能为了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而盲目搞建设,而应该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做好因地制宜的工作,切不可为了集聚而集聚;第三,要积极推进去产能化,部分地区流通业集聚度比较高,但是流通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可能不尽理想,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这就要引导这些地区流通业的去产能化,合理引导低效产能通过改造提升,向高效产能转型,全面提升当地流通业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成,唐也.区域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份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

2.唐晓华,陈阳,张欣钰.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趋势及时空特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5)

3.张望舒.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其利润的影响分析——基于2003-2015年的省级层面数据[J]. 商业经济研究,2018(7)

4.UNESCO.International Flow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1994-2003[R].Montreal: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5

5.龔紫娟.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