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

2019-11-11 06:04杨钰娟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

【摘 要】本文论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从自媒体的多向互动加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过程、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念转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平等、自媒体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术变革等方面分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功能与特点,针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间性存在的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教育者自媒体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等问题,提出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平台运用、优化自媒体环境、变革教育技术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自媒体  主体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99-03

“自媒体”源于2003年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的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主体间性则是社会学专业术语,是个人对他人的推测与判定,是由我及他的过程和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则是指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共同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作为客体,在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中,确立大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自从自媒体这个概念诞生之后,其迅速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这不仅使传统媒体加速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也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升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新的变革。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功能与特点

主体间性是一种互动的主体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哲学,使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避免了两者的分离对立,使其走向对立统一。随着个人信息入口的激增,以及社会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在互联网传播节点中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出许多功能与特点。

(一)自媒体的多向互动加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过程

以微信订阅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一点号、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确立多变以及多向度的个人生活,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交互式的模式,从而实现有效的传递和影响。

首先,通过阿里、百度、腾讯等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细分化,这其中就包括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实现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站稳政治立场,有效甄别信息、及时删除虚假和不良信息—— 选择合适自己的部分,舍弃不合适自己的部分。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坚持用政治教育激励大学生,从而实现自我激励,对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师生固有的教学方法被淘汰和打破。其次,根据摩尔定律,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在18~24个月性能提升一倍,APP移动开发更加简单,自媒体的无限性必将打破传统思想教育的由点到面的局限性。师生可以通过电子论坛、微博客、网上调查、新闻跟帖等方式实时发表观点看法,教育者则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实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念转变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不断加强,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灌输模式转向对话模式、参与模式。在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但还是会出现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本应是师生双向沟通变为师生单向沟通。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并有极大的兴趣,而学生则认为教师没有利用当下“流行语言”去很好地表达,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兴趣,这就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理解出现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空,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失灵。究其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需要主体与客体“高质量”的沟通。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师生交流没有障碍,师生平等交流,师生共同验收,仍难实现角色的对话教育实际情况,这可以说是一个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相关课程、传统文化、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对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会贯通。自媒体开放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渗透式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和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平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在于信息传递与信息风险控制不匹配,出现失衡,导致教育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就使得以教师为主要教学中心而学生成为教学附属的模式出现:教师认为是可以的,通过课堂单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快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但它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自主性,甚至忽略了学生的灵活性。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是多变的。而且,思政教育在主客体间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在自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获得信息十分便捷,这就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学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自媒体时代师生平等已成为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四)自媒体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术变革

自媒体是一种新兴科技产品,它的最大作用在于实现了单人信息传输与交流的实现,几乎达到了只要有流量、只要有手机就能实现媒体输出功能(如微信等)。这种新兴的技术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打造既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心理需要、价值取向,又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技术平台。在信息网络中开展教学,消除传统主体客体间单一、低效的教育模式,建立全媒体、全方位的,学生有较大主动性、教师有较大灵活性的新型的主体间性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学生成为获取信息的主体,也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传统课本死板的灌输者,而是成为学生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借助自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者”。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问题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观已成为向互动和参与式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

当前大學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更加清晰地定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真挚教育的主体—— 的载体。自媒体条件下虽然借助网络、微信、手机、QQ、易班等载体,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方便,接受的信息也更为容易。但在自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还是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接收者、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和推动者,不能从宏观角度认识自己的位置,导致主体意识较弱。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不容忽视的是,群体的共性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毕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主体间性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在拓展大学生视野、便利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多元的信息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对主流思想道德观念也产生疑问甚至反对,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否定。表现在教学方面,则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忽视,出现思想沉沦、网络沉溺,严重的,甚至迷失自我。在这种自我状态不理想的情况下,它已经不能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为它的理念和自主性都已经“跑偏”。

(二)教育者自媒体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主体间性是交互主体性,是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与发展,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的掌控,使其主体性和作用的发挥受到冲击。面对新媒体对教学的变革,教育者要积极应对新的教育条件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利用自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适应多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发展。但实际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墨守旧观念,采用保守的、脱离学生实际要求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说教明显,这显然不能满足自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的发展的需要。没有满足,自然没有吸引力,也自然没有了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也就难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自发利用自媒体,提升自媒体使用能力,发出符合大学生要求的“声音”,借助自媒体各种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传递主流价值意识,避免自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语”“缺位”。

(三)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当前时代的一个巨大机遇,建立好平台,可以吸引高质量粉丝,但平台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假信息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终端传递到不同的受众,这种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面临更加复杂的媒体环境。

自媒体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开放的言论和信息传递平台,也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为怀着不同目的的信息传递者提供了发布虚假信息渠道。多媒体终端各种声音、观点层出不穷,大学生接受不同的声音、观点,难辨真假。再加上自媒体传递信息的巨量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选择思政内容上会陷入选择困境—— 难以确定信息的真假,更不容说利用多样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虚假信息和巨量不明信息破坏了自媒体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也使得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途径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要想更好发挥“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作用,首先要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开始。正如美国教育家克罗威尔所言:“教育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一是转变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观念,打造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机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二是改变师生不平等的观念,促进师生关系良善化,亦师亦友。新时代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特别是在自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的快速多样的接收,以及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远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想象,如果不转换角度,将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

交往资质是交往主体掌握的交往规则与能力,是成功交往的前提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他们有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交流平台,也使他们在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高校的思政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开展中,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知识、技能、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教师知识较多,学生知识较少,但学生可能无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和自媒体技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和话语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利用自媒体的意识和利用自媒体进行巧妙沟通的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应依靠各种形式的自媒体终端,在识别和筛选信息的条件下,利用自媒体终端和平台与教师、同学和同龄人进行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平台运用

以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在传递各种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藏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大学生利用虚拟通信自媒体平台成为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患。如何面对大学生虚拟交流的现实,优化,创造和运用各种形式的自我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自我媒体平台的作用,是构建主体间性的,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其他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喜爱的网站,如易班网、手机短信推送、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传达思想政治主流价值观教育并抓住媒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

(四)优化自媒体环境

自媒体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真假难辨,并且大学生自身缺乏辨别能力,又因认知能力而易受網络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过多的接触这些负面信息,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引发网络侵权和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剔除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良信息内容,监管自媒体运行,还大学生一片和谐的自媒体环境成为必然。同时,优化自媒体环境,高校还可以利用时政热点,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开展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余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对大学生自媒体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指明正确方向,达到自媒体运行的有序,实现良好的自媒体环境。

(五)变革教育技术

一是网络教育平台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步,如北大推出的“新思政”、智慧树在全国推出的“课栈”以及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全网通课程ChinaX,这些都是目前利用自媒体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最先进的做法,将学习从书本、课堂转移到平台、到网络,教师成为网络信息管理者,学生成为信息主动的接受者,实现客体主体化。二是建立网络信息管控机制,优化网络教育环境,为自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氛围,做好对负面网络舆情、自由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等的监控等,教师要监控这些信息就要先接受这些信息,因此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推送信息、来自网络的信息),教师实现了主体的客体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冯国瑞.主体间性理论关照下的学生主体性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2]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

[3]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内涵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5]唐斌,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论及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6]宫丽艳.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基金项目】2018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8GJB208)

【作者简介】杨钰娟(1990— ),女,山西朔州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