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

2019-11-12 15:23隋牧蓉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共识共同体

隋牧蓉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沟通协商、平等互利的东方智慧,也包含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中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球观、义利观、价值观、命运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文艺是其重要的弘扬载体。作为面向全人类的思想和理念,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于其特殊的文艺表达,文化价值共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价值的内在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艺表现对文化价值共识的深刻把握,要深刻表达共同价值、丰富表达认同价值、创新表达特殊价值、精准表达中国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对世界格局变化提出的中国方案,其包含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沟通协商、平等互利的东方智慧,也包含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中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球观、义利观、价值观、命运观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而是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离不开文艺表达,文艺的发展亦不会避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促进其国际认同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使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认同之于文艺表达的基础便是文化价值共识。

一、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作为一种伟大构想,基于世界现实紧迫境遇和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直接观照人类共同命运本身,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智识精神;其作为一个创新理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总体观点和方法论,引导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构建性世界观”,即推动并促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生了从批判性到构建性的转向;其作为一种实践,是建立伙伴关系、营造安全格局,谋求发展前景、促进文明交流、构筑生态体系这“五位一体”的实践,联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现实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体现了其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从现实看,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语境里,文化价值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隐性知识的传达、文化符号的互动、共通情感的联动、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不断凸显人类生存发展的相似性和可能性。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体现在文艺上,无论是在文艺创作、文艺表现,还是文艺传播上,彰显文化价值共识亦是基本的遵循。

文化价值共识,从狭义上说,是“文化价值”与“价值共识”意义的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反映了群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生存特点,并因此积淀成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规则,进而把握自己应对环境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换言之,文化是群体的共有信念、习俗和制度规则,以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活表现规范和秩序。而价值是人文和文化观,只有在具体文化系统中才显现为价值。文化价值是文化显现出的有益于人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一种文化所包含、拥有的价值系统。文化价值对个体、群体、社会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价值共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尤其在跨文化交往中,通过深层次的思想沟通和交流、交锋,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因此,文化价值共识,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关于不同文化及其价值在观念层面上的互相认可和一致的认识。文化价值共识作为文化价值交流和沟通过程之后的状态,总是表现为或赞同、或肯定、或不赞同但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将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或社会行为的调适。

文化价值共识不是文化价值同化,而是双向的协调和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不同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构建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义理格局,它强调人类的共同命运而非对抗性发展,强调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而非同质化发展。所以,文化价值共识蕴含了协调一致与和而不同两个层次,也就是说,既包括文化价值认同,也包括文化价值认异。文化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交流或合作中,对于对方或对立、或不对立但存在重大差异、或存在部分差异的不同文化及其价值,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赞同和接受、甚至被同化。文化价值认异,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念的交往中,对于不同文化和文化价值,不能取得文化价值认同的情况下,基于对彼此之间历史、文化、社会地位、利益关切、目标导向等方面的差异的认知,从而充分理解对方所持价值观念的缘由和根据,并表达出的包容、体谅和尊重的态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文化价值共识之所以包括认同和认异这两个致思路向,源于人必然生活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体中的共识,大到民族和国家,小到特定社会中的各种群体,文化价值必然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此,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激烈的世界文化和价值冲突而“求同存异”的价值基础、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二、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价值的内在遵循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发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促进作用,更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呈现中国独特文艺价值。毋庸置疑,文化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文艺价值呈现的内在遵循。

首先,文化价值共识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各种价值中,文化价值“具有本原性意义,是最基本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价值的意义。进一步讲,审美价值是文艺作品的文艺价值,文艺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文艺作品能否引起受众的审美愉悦、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能则具备审美价值,不能则没有审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知美学认为,“人的审美能力以生理、心理结构为物质基础,在审美活动、生存活动中习得”。因此,文化价值决定审美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文化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要通过展现西方文化主导的社会现象与世界文明所呈现的样态特征,在文艺创作和表达中既充分表现共同价值,谋求更多合作和共赢,也展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特殊文化,展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其次,文化价值共识能协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艺表达中是宏大的内容主题,落实到具体的文艺作品中,还要有更为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文艺作为社会意识表达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无论是从文艺的形式出发去构思作品内容,还是从文艺的内容去选择作品形式,要达到文艺效果并发挥文艺作用,就要考虑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区域的受众对文艺对象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文艺价值观,而这些考虑皆需遵循文化价值共识,从而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而这种传达形式又是恰切的、非强迫的、融合的。那么,文艺表达既要确定作品内容匹配受众认可的文化价值,又要确定作品形式符合受众对知觉模式和形式的期待,从而才能使受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文艺作品形成肯定认知,进而产生作品的美感,以达到赢得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信任、支持和赞同的目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审美。质言之,文艺作品的表达对受众来说是有利的,或者起码是无害的,所以必须遵循文化价值认同或文化价值认异。

第三,文化价值共识能开阔受众审美视野与调整受众审美需求。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和思想频频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些事实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更多认同,实际上这个国际认同过程折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取得文化价值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世界不同时空的个体或群体不论形成了相同还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可以肯定的是,都扩大了文化视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是中国文艺的使命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的结合,极大地开拓了文艺创作的视野和文艺表达的边界。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作品接受受众检验的过程,也无形中开阔了受众的审美视野。从审美需求的角度来说,文化价值共识的形成推动了审美主体新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审美主体会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有新的心理预期、文化准备、审美判断和现实接受力,这实际上是在调整受众审美需求或形成新的审美需求。遵循了文化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才是化解文化冲突、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有效的实践范式。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艺表现对文化价值共识的深刻把握

中国当代文艺在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对于文化价值共识基础的把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是不言而喻的。总体而言,这种基本指导思想与具体文艺作品的结合和实现,就是要解决好取得文化价值认同共识和文化价值认异共识两个方面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如何通过文艺形式表达出来的问题。

(一)深刻表达共同价值

深刻表达共同价值,是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文艺表达的文化价值共识基础的首要任务,具有优先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和基础是共同价值,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以及亲情、爱情、友情中蕴含的真善美价值,都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切入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艺表现要特别深入表达的共同价值。也就是说,尽管通过文艺表达,不同国家和民族文艺会有各不相同的作品形式,但其表达思想内容的一致性以及与受众价值认知的普遍契合性都会减少文化的误差、消除文化误解、弥合文化鸿沟、增加文化共鸣、促进文化认同。比如,中国名著《红楼梦》或电视剧《还珠格格》因为表达了爱情的主题,在世界多国都被广泛传播并受到赞誉。再如,《湄公河行动》则以现实国际事件为原型,集中反映了国际袭击、毒品案件、同胞情义和社会正义;《三体》、《流浪地球》则讲述了人类共同关注地球的科幻事件,尤其在《流浪地球》中更是传达了地球最后的命运是世界人们共同来维护和发展的,这些都引起人们对宇宙文明、社会道德及价值体系等未来议题的思考,也因此均获得了高票房和高赞誉。

(二)丰富表达认同价值

丰富表达认同价值,是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文艺表达的文化价值共识基础的主要任务,具有重点性。对于那些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取得认同共识的认同价值,要更多体现不同文化在同一文艺作品中的价值融合。进一步讲,一是要精心设计叙事载体。要将文艺作品的叙事内容置于整个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境遇中,展现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需要和过程。二是要创新和丰富文艺表达形式。灵活运用小说、诗歌、画作、照片、电影、音乐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好地沟通世界、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心灵。在这方面,中国当代文艺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作出了很大贡献。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我和你》从形式到内容都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和初心;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以中国的大熊猫作为角色形象,运用中国“气功”元素,成功塑造了勇敢和智慧的阿宝形象,同时影片表达了西方哲学思辨和文化精神内蕴;2016的G20峰会主题晚会《最忆是杭州》和2017年年初陕西卫视播出的“丝路春晚”,以及刚刚过去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的联欢活动,很多类型节目都表达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共性和价值的融合,因而呈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创新表达特殊价值

创新表达特殊价值,是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文艺表达的文化价值共识基础的重要任务,具有必然性。反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艺作品不可避免要表达价值认异共识的主题,相对于认同共识价值,特殊价值主题的文艺作品得到世界范围内受众的无碍认可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难度,因而需探索和挖掘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首先,要从特殊文化现象背后寻找不同文化的共通点,比如人类本质特征、生存需要和生活追求等要共同面对的生存环境、心理情感等,进而找到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契合点。比如,《孔子》通过寻找人类追求优质教育的共通情感这一共通点,让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尊重中国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会到孔庙祈福”的文化现象。其次,为特殊文化表达寻找符合具体受众审美习惯的文艺表达形式,使异国文化本土视觉化。这实际上是对特殊文化进行了跨文化转化,让受众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接触陌生的文化现象。如对于中国的春节文化现象,中美和中英分别合拍了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和《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二者切入点和风格各不相同,但均表达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真情故事。再次,通过浅层文化现象的文艺形式表达不同文化的深层价值。这是因为处于文化表层的东西容易被人接受而处于文化深层的东西,不容易被改变和接受。如服饰、建筑、乐器、食物、文体活动等都是浅层文化范畴,通过其所映射出的生存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哲理意义、传统文化理念等则属于深层文化范畴。

(四)精准表达中国价值

精准表达中国价值,是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文艺表达的文化价值共识基础的核心任务,具有关键性。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中国当代文艺要善于并精于向世界表达中国价值——中国价值中的共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以及中国现代、进步的文化价值。不但要精准表达中国价值的内容,也要精于表达中国价值的方式和途径、还要精于世界认同中国价值的文艺传播方法。比如,东南卫视的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是一档有深度的“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节目,主题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资深专家主讲,弘扬了主旋律,集聚了正能量,打破了综艺娱乐节目的包围圈,收获了高收视率。再比如,系列电视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三季以来,不断创新中国价值的表达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效果非常突出。再比如时下被点赞的英文朗诵形式的《出师表》,既输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情怀,又使用了跨文化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载体,即使是在本国,这也是很好的文艺作品。总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要不断取得话语权,构建话语体系,促进更广泛的国际认同,中国当代文艺要遵循文化价值共识,从而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共识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艺作品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d education(Ⅲ)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