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评价秦始皇之管见
——由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几封书信说起

2019-11-12 15:44
郭沫若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郭沫若秦始皇历史

王 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1963年3月28日,郭沫若写作了《满江红·灵渠》,词作现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广西兴安灵渠之畔。词跋称:“天气晴明,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珠江、长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将灵渠与长城置于同等地位,是郭沫若的创想,其词云:“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后人因此也有了“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并称。

当时,郭沫若受邀参加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受邀者还有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翦伯赞。北京郭沫若纪念馆藏有广西行之后翦伯赞致郭沫若的两封书信,见证了二位大家交流学术、互酬诗文的友谊,也引出史学界的一段往事。

一、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往来书信

1963年3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南宁开幕,郭沫若、翦伯赞受邀出席。翦伯赞在3月7日致于立群的信中说道:“广西史学会成立,一再邀我去,我已买好本月十五日飞机票,决定到南宁去一趟。听说您和郭老也准备作广西之游,希望能在南宁见到您和郭老。”在开幕式上,郭沫若、翦伯赞均作了发言。其后,郭沫若参观了南宁美协画展、广西博物馆,经武鸣、柳州而至桂林。由郭、翦的诗作可知,至少从柳州开始,二人便一路同游。在桂林的几日,他们游览了芦笛岩、七星岩、月牙楼和榕树楼,还泛舟于漓江之上,饱赏两岸美景。3月28日参观灵渠后,郭沫若作《满江红·灵渠》和《灵渠》,发表于4月4日的《桂林日报》上:

《满江红·灵渠》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灵渠》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

铧嘴劈湘分半璧,灵渠通粤上三台。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是主裁。

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业费疑猜。

归京后,翦伯赞也作诗一首,寄给郭沫若交流:

郭老:

这次同您和立群大嫂一起作了两周的旅行感到非常愉快。回家以后,细读您的游灵渠诗,得到了很多启发,也作了一首,录请改正,并望于改正后寄还,以便将改正后的稿子寄给桂林友人。

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千古说秦皇。

帆樯北转湖湘粟,楼橹南通岭海航。

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

灵渠好似银河水,流到人间灌稻粱。

敬礼

翦伯赞 四月二日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馆藏书信,见本刊封二。)

郭沫若次日便作了回复,对诗进行了修改:

伯赞兄:

二日手书奉悉。

诗很好。“雄才千古说秦皇”句,建议改为“雄才今日识秦皇”。因为古来都是骂秦始皇的,由毛主席的《沁园春》才把他肯定了。这样说,也和老兄的“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扣合起来了。如何?请酌。“好似”似可改为“胜似”。“流到”似可改为“流入”。

敬礼!

郭沫若

四.三

其后翦伯赞又复信称谢:

郭老:

我写的灵渠诗,您替我改了几个字,改得太好了,以致使这首诗大大改观。我已按照您改的稿子寄给林克武同志并告诉他,那几个字是您替我改的。

寄来广西师范学院李耿的诗已收到。

春天到了,郊外百花齐放,假如有时间,最好到郊外来玩玩。

向您致谢,并致

敬意。

翦伯赞 四月十二日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馆藏书信,见本刊封三。)

郭沫若与翦伯赞是患难战友、是学术益友。二人的通信最早见于1942年,黄淳浩先生编辑的《郭沫若书信集》收入郭沫若致翦伯赞书信30封,《翦伯赞全集》收入翦伯赞致郭沫若书信1封。就所见而言,二人的通信内容大多是学术与诗文交流,上面这三封信亦不例外。郭沫若在信中对翦伯赞诗的修改建议被他采纳,这首诗最终定稿为:“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今日识秦皇。帆樯北转湖湘粟,楼橹南通岭海航。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诗中提到的“三君”“飞来一石”,是兴安当地的一个传说,郭沫若诗词中的“三人葬”“猪龙”亦指于此。相传修建灵渠的张、刘二位工匠因未能修成而被杀,李姓工匠修成却不愿居功而自杀,人民合葬之并尊为三将军。破坏工程的是一条名为“猪婆龙”的怪物,后被飞来巨石镇压,灵渠才得以建成。翦诗评论说巨石的传说太荒唐,郭沫若却作了更进一步的推想,认为“所谓‘猪婆龙’者乃祖龙(秦时人对秦始皇帝的俗称)之传讹耳”,并在诗词中评价道“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业费疑猜”。这两句都含有一种转折之意,而郭沫若建议翦伯赞诗由“千古说秦皇”改为“今日识秦皇”也有此意。

这转折的由来,按郭沫若在信中所说:“古来都是骂秦始皇的,由毛主席的《沁园春》才把他肯定了。”这显然是虚指而非实指,因为古来不可能无一人肯定秦始皇,而且,毛泽东本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复杂的、变化的。对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反对秦之暴政,他持肯定态度,对于贾谊《过秦论》的评价也很高。而《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等评论,虽表达出对这些历史伟人的看重,但据毛泽东自注却是“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并非郭沫若所言的“才把他肯定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高,在1963年之前有代表性的如: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称“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引了许多事实,证明了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同年11月10日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他又提出“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

郭沫若在信中的“虚指”,表明他个人的秦始皇观的变化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这种变化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即有些学者简单认为的“由骂到赞”,而是与其每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以及心境密不可分的。

二、郭沫若对秦始皇之评价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历史研究是其精神创造活动的两柄利器,充沛的感性情绪满溢在他的诗歌、小说和剧作中,而他又能运用理性研究方法探求古代社会的真相,其创作生涯有着文史不分家的特点,这从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中也可见一斑。1921年,郭沫若在《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中写道:“嬴秦焚书等于维苏勿喷火”,使得中国固有文化受到严重损失。这是他对秦始皇作出的最早的评价。

其后的一段时期内,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或以塑造角色,或以直接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秦始皇极度反感的情绪。在小说《秦始皇将死》(1935年)中,秦始皇的形象是一个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残废者,濒死之时因病症而时常疯癫发作,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最后的反省,醒悟做了诸多蠢事,尤其“最该死的要算是我的焚书坑儒”,而“思想那里是用暴力可以统一得起来的呢?”这篇小说读后使人对秦始皇这个“杀人如麻,威加海内的大皇帝”最后的结局产生一丝怜悯,然而这种可怜的境地正是他自己造成的,前后反差的效果是悲剧性且讽刺性的。在史剧《高渐离》(1942)中,秦始皇作为最大反派,既猥琐好色又暴虐嗜杀,口中狂言:“我是上帝的化身,我是开天辟地以来中国的第一个真人”。剧中间接描写的荆轲和直接描写的高渐离均是力求诛杀暴君的英雄,通过对英雄的赞扬歌颂反衬出秦始皇的可憎。

此外,在《楚霸王自杀》(1936年)中,郭沫若借角色之口评论道,项羽继以烧杀的暴力统治,搞得天下战乱,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有过之。甚至在对秦始皇评述最多的学术论文《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也充盈着一种情绪,文中多次将秦始皇称为“空前的大独裁者”“伟大的独裁者”,“一位极端的秘密主义者、极权主义者、实行万世一系的人”。

这种情绪化评价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黑暗的时局——受到日本法西斯蹂躏的国家在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下满目疮痍,而秦始皇在他眼里正是法西斯和独裁统治的代名词。1943年,郭沫若谈到中国人热爱和平,本性不倾向于法西斯主义,他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反对暴政和暴君,不把周厉王秦始皇辈看成英雄的理由”。1946年,为纪念被迫休刊的《周报》郭沫若写道“查禁了一种周报,我们要刊布出千万种周报。书是焚不完的,儒是坑不尽的,秦始皇是快死的。从左闾里已经有篝火起来了。”

1956年,他在“《高渐离》校后记(二)”中更加言明道:“我写这剧本时是有暗射的用意的,存心用秦始皇来暗射蒋介石”,因此他让角色说出了:“为什么一个人做了皇帝,千千万万人都做了奴隶?”的台词。此种对时局的“暗射”性写作是其以文讽时的手段,而这种反感有着某种惯性,以至于郭沫若在1956年依然认为“秦始皇是一位通权变、好女色的雄猜天子,我看是没有问题的”,也表明他并未因为时局的变化,就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评价。

另一方面,在理性的历史研究中,郭沫若的秦始皇观有着变与不变的几个方面。在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转化的论断上,郭沫若最初的观点是“秦始皇不愧是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后又认为秦始皇与吕不韦分别代表顽固的奴隶主和新兴封建思想,秦始皇是“把六国的奴隶主和已经解放了的人民,又整个化为了奴隶”。及至他确立了战国封建说,这一观点便再未出现过。

除此之外,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判实际主要围绕两个中心问题而展开,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行为和统一之后其实施的各项举措。

第一,郭沫若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有功劳的,这是他始终未变的观点,即使在他对秦始皇以批判为主的时期也是如此。不过他认为这功劳不能归于始皇帝一人,后者甚至“实在可以说是一位幸运儿”,“水到渠成”是他使用最多的评语。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的成功一多半是时代的凑成。中国自春秋以来,无论在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1945年7月21日郭沫若访问苏联时,与朱庆永有一段谈话。后者提到秦始皇时,郭沫若这样说:“秦始皇是应该肯定的,他收到了统一中国的功劳。中国历史的趋势虽然已趋向于统一,但由秦始皇袭六世的余威,雷厉风行,故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1951年他进一步论述道,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是他对于历史有贡献的地方,但不能因此而肯定秦始皇的一切,更不能将其统一以前的一切抗秦者都认为是历史的罪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非其一人的力量,而是秦孝公及商鞅变法以来六世政绩的积累,更是春秋以来各国政绩的积累。因为先进者能得人民大众的支持,故才能促进中国的统一。

1959年3月,郭沫若在答《新建设》编辑部问时认为应该肯定秦始皇,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但同时并没有改变自己一贯的观点:“古代中国归于一统是由秦始皇收其果,而却由殷纣王开其端”。同年6月他考察安阳殷墟后,作诗一首云“谁如有功于民族,推翻旧案莫踟躇”,不过仍以如下词句评论道:“楚人腐化秦奋励,始成一统之版图。秦始皇帝收其功,其功宏伟古无侔。但如溯流探其源,实由殷辛开其初。”晚至1972年,在此问题上郭沫若依旧使用了惯用的词语进行评价:“中国大一统的局面,是经过了几年前的浸润,到秦始皇帝26年才水到渠成的。”

第二,对于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的一系列施政攻伐的举措,如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北筑长城、用兵南越等,郭沫若的评价则是有变化的。

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郭沫若认为这些统一举措是因袭前人的做法,并非由秦始皇首创,只有开凿郑国渠在秦始皇生平无数好大喜功的工程中“直接于生产有益,于人民有益”。而有关始皇用兵南越、遣史禄开凿灵渠的史事,他引用了《淮南子》《汉书》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这“固然显示着武力上的成功,但这成功的一大半我们应该归之于楚人。……秦以武力征服之虽为时甚速,然而阻碍横生,且成为了日后亡国的因数”,“南部中国以后之所以彻底汉化,历史明显地告诉我们,并不是采取的秦始皇式的办法”。

及至1963年3月游览灵渠之后,可以发现郭沫若的观点已有了变化。在所作的两首诗词中他都强调,传说中阻碍灵渠修筑的“猪婆龙”实乃“祖龙”即秦始皇之讹称。这“猪龙作孽”是对始皇帝英雄伟业的妄谈,秦始皇实为“能开创”之雄才,使得“江山一统”,可以说是肯定了用兵南越的作用。

到1972年,郭沫若再一次论及这个问题时,已经将秦始皇开凿灵渠视为非常积极的政策,认为这项举措沟通了湘水与漓水,使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相联贯,从而对中原文化在珠江流域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将秦始皇统一历朔、度量衡、货币,特别是统一文字,评价为“赫赫的文治武功,的确是空前未有的”,至此,郭沫若对于中国统一后秦始皇的各项政策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三、重新评价秦始皇的一个背景

1951年7月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于北京,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等在大会上讲话。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自己地方的历史学会,例如1952年上海历史学会成立,1960年北京历史学会成立,但却都不曾像广西历史学会成立时一样,邀来了几位重量级的人物,使得这个会议在史学史上也可留下一笔。1963年3月18日,郭沫若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谈历史工作者的任务》的讲话,从中或可窥见他当时对于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想法。

郭沫若在讲话中主要谈到了几点。首先他对旧时代研究历史的方法进行批判,揭示出当前历史研究的使命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掘出它的规律,掌握住这规律,回过头来,改造人类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后他建议史学工作者分段、分专题开展研究,成立地方组织,进行地区分工。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必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量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就是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是推动学术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的动力”。翦伯赞3月29日在广西师范学院做了《关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几个问题》讲话,他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乃至“现代化”,强调史料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史料的阶级性没有危险”。结合翦伯赞的讲话可以看出,这两位史学家是在对当时史学界出现的某些错误方法进行批评。

1959年,郭沫若便对某些要求“抹掉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一种反历史主义的做法。他认为固然应该着重写劳动人民的活动,但如果统治阶级的活动对当代的人民有利,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利,就应当肯定它。由此郭沫若又谈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评定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加以全面的分析。”根据这样的原则,他认为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不少历史人物,因为对民族、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当时是有过贡献的,应该给以一定的地位。

因此,对于郭沫若、翦伯赞1963年以诗词评价秦始皇,以及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秦始皇评价的若干变化,也应将当时史学界的某些片面的、激进的理论与方法视为影响因素。客观评价包括秦始皇在内的统治者,的确是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正确做法,这是由郭沫若历史认识的新变化而产生的新的评价方法。

猜你喜欢
郭沫若秦始皇历史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忆师
山茶花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新历史
秦始皇拜荆条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