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1-12 07:17张俊虎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引流术清除率血肿

张俊虎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躁动及呕吐等,重者可出现活动受限、偏瘫等[1]。目前,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及早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2]。软通道、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均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术式,其中软通道经硅胶引流管清除血肿,而硬通道则经穿刺针实施抽吸,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3,4]。但两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存在差异,临床医学针对两者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基于此,该研究对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7例。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审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45~78 岁,平均(60.7±5.4)岁。研究组男 26 例,女 21 例,年龄 48~80 岁,平均(61.3±5.6)岁。 入选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明确为高血压脑出血;无手术禁忌证;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相关脏器疾病;排除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失语、休克情况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呈均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首先完善术前准备,行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患者术前头颅CT检查结果对其血肿至头颅表面距离进行计算,经硅胶引流管对长度进行准确标记,后经枪式电钻开展颅骨钻孔,并切开硬脑膜,将穿脑针插入患者血肿区域,抽出血肿区域的液体后,将硅胶引流管准确置入,建立软通道并开展引流;同时给予患者尿激酶,将残留血肿清除,后根据血肿残留状况明确拔除引流管时间。

1.2.2 研究组 研究组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首先完善术前准备,行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明确血肿中心、判定穿刺点;后将粉碎穿刺针固定在电钻上,并呈垂直方式准确进入患者的血肿区域,后顺着头皮、颅骨、硬脑膜穿刺路径穿出,完成穿刺后对血肿区域液体进行抽吸,当抽吸1/2血肿后,再将血肿粉碎器准确插入,并用冲洗液冲洗,若液体颜色显示变淡则拔出血肿粉碎器,通过振荡手法对血块进行处理,并将尿激酶(20000~30000 U)、生理盐水(2~3 ml)注入,4 h 后开展引流,将冲洗引流频率控制在3次/d,彻底清除血肿后将穿刺针拔出。

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并发症发生率。(1)神经功能:选择NIHSS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判定[5],满分为42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日常生活能力:选择ADL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实施评估[6],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3)并发症:包括应激性溃疡、穿刺针道出血及颅内感染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经Excel建立数据库,选择SPSS 20.0软件工具包实施数据校对,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数据用 n(%)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组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肿清除率研究组术后血肿彻底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比较[例(%)]

2.2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相较于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9,P<0.05)。 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x±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常见的外科危急重症,具有病情危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影响,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学研究重点、热点。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不断改进与完善,微创引流清除术在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逐渐得到开展与应用,其经综合利用物理流体力学、生化酶技术,能彻底清除血肿,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态,降低致残及致死风险,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预后佳及创伤小等优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研究表明,软通道、硬通道作为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常用穿刺通道,其中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清除血肿,但因其密闭性较差,加之软管管腔具有较高的坍塌风险,导致其清除半固态、固态血肿具有一定限制,不利于改善颅内压[7]。同时,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穿刺出血及颅内感染等,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8]。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能与一次性粉碎穿刺血肿技术相结合,使手术密闭性及稳定性增强,提高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利于彻底清除血肿,改善患者颅内压及神经功能[9,10]。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血肿彻底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相比,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血肿彻底清除率高,能对颅内压进行调节,分析原因可能与一次性粉碎穿刺血肿技术的灵活运用有关。同时,研究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更佳,能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因该研究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未对患者治疗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后期仍需增加样本量以进行深入性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猜你喜欢
引流术清除率血肿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豆清液不同超滤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