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9-11-14 12:34李静静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法律意识宪法

■李静静 王 含/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高公民的法律认知,培养公民的法律情感,树立公民法律信仰和增强公民运用法律的能力,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的工作。公民的法律素养应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从逐步形成到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成为国家好公民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本研究对漯河市两所高职院校67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围绕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三个方面展开。从整体上看,被调查学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常用法律知识掌握不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不够强,尊崇法律权威但坚定的法律信仰尚未形成。

(一)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常用法律知识掌握不够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其提升法律素养的基础,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问卷中设置了“是否知道国家宪法日”“是否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否知道我国最高立法机构”等问题。数据显示,49.3%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宪法日,22.5%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38.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被调查者对常用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从被调查者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晓度、劳动合同相关法律知识、法定婚姻年龄、常见违法行为的判断等方面来了解。数据显示,只有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明确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仅38.2%的被调查者在“国家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是工作日正常工资的几倍”这一问题上回答正确,40.6%的被调查者并不知道“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32.7%的被调查者不知《婚姻法》中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

(二)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不够强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从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对法律作用的看法和在遇到涉法问题时的态度和选择等方面来了解。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在遇到抢劫时会选择报警,在“亲密朋友间的大额借款是否需要写欠条”问题上,59.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需要写;65.2%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被怀疑偷盗并要求搜身时选择报警,却也有34.8%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搜身。在“是否有必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问题上,85.8%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有必要,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84.5%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64.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只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法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违法行为的判定上,被调查者看法呈现差异性,具体表现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售卖假冒伪劣商品”、“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就驾驶机动车”、“传播淫秽物品”、“酒后驾车”等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家暴”、“闯红灯”、“燃放鞭炮导致火灾使人伤亡”属于违法行为;超过60%被调查者认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不小心开车撞了人”属于违法行为;超过50%被调查者认为“在名胜古迹上刻字”、“不经他人允许拆看他人信件”属于违法行为。

(三)尊崇法律权威但法律信仰尚未形成

法律信仰是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问卷从对法律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和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等方面来了解。数据显示,在对法律地位的认知上,91.9%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至上,任何人都要遵法守法,82.4%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对道德与法律的作用的看法上,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和道德都不可缺少,法律是强制性的,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在对“法律是否认为法律能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这一问题的看法上,46.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法律还不够完善,15.2%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和有权人的代表,不能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1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暴力和走关系有时候比法律更有用。在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上,83.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很有信心,3.1%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信心,1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很难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未来有信心,对法治现状信心不足

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首先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需要积累的过程。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媒介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第三,法律素养的形成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创设优良的法律环境和法律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尤为必要。

(一)学习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它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根据。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首先要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增强大学生对宪法的忠诚与信仰,提高大学生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在这一点,学校应当承担起主要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在宣传栏张贴海报、在校园悬挂横幅,以及通过学校广播、电子屏等方式营造学习宪法的浓厚氛围,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可组织系列宪法学习活动,如举办宪法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宪法精神,将宪法权威牢固心中。学校也可以开设宪法课程,将宪法学习纳入素质学分体系,以获得学分的形式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宪法。此外,政府应当在全市范围更广泛地形式多样地宣传宪法精神,如可以开展“宪法讲座进校园”活动,组织法学专家到各大高校开设讲座,体现宪法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对宪法权威的重视和尊重。

(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知识的掌握是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形成法律信仰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以及与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相关的常用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应主动学习与自己现阶段学习、生活及未来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书籍、关注法制新闻、观看法制节目、旁听法庭审判等方式灵活学习。在学校教育方面,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如宪法课、民法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要求所有非法学专业学生必修。当然,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要考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且贴近社会生活,使其易于理解。在已有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上,将法律模块作为重点,注重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使大学生从课堂中学到实实在在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增强法制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养成法律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辨别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涉及法律,是否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使大学生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呢?首先要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的。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课堂教育是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社会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观看法制节目,组织讨论分享心得。

(四)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

法律素养的形成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相关责任部门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到制裁的外部约束。从学校环境来说,学校可通过专门法律课程设置、素质学分设置、校园宣传、法律讲座等方式号召全校师生学习法律,营造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促进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和运用法律能力的提高,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信心,使大学生成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坚定有力的推动者。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法律意识宪法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