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宅宿现状调查研究
——以普洱学院16级本科生为例

2019-11-15 02:22吕国信许超章译丹马忠发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问卷目标大学生

吕国信 许超 章译丹 马忠发

普洱学院

一、引言

“宅”这个词源自“御宅族”,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提出,主要是指那些着迷于“动漫”的人。传入我国后,“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①。目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时代,摆脱网络、放下手机需要个体有很强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旦形成宅宿的生活状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针对大学生宅宿的现状,我们研究的对象为普洱学院16级本科二年级各专业的学生。16级本科各专业学生约1500名,分别来自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其中云南省内的学生居多,女生居多。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软件进行统计,在发放的5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298份,其中有198人来自乡村,60人来自县城,22人来自三线城市,18人来自省会城市;有40人是独生子女,258人不是独生子女。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从社会行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进行自编问卷,以社会调查的方法为指导,基于调查统计的数据,以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为确保调查的有效性,我们首先确立了调查的基本内容,调研问卷的问题14个,其中包括10个单项选择题、3个多项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

(三)研究程序

由本次调研项目的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向16级本科各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最后以访问调查的方式向2名老师和6位同学了解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所得数据情况

据调查结果得出,67.19%的学生在周一至周五在宿舍的时间最长。在宿舍的67.79%的学生中有39.93%的学生在睡觉,25.5%的学生在上网聊天,听音乐或看电影,6.38%的学生在打游戏,有49%的学生属于我们调研的对象。

(二)宅宿的特征

表1 宅宿的特征

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懒散、作息时间不规律、依赖网络等是“宅”的主要特征。学生对宅宿特征的认知与大众对“宅”的认知相吻合,为我们进一步调研宅宿的主要原因打下认知统一的基础。

(三)宅宿的主要原因

表2 宅宿的主要原因

1.宅宿与个人性格特征有关

从调查中得出,有52.68%的学生认为宅宿与个人性格有关。

(1)缺乏上进心。上进心是我们学习前进的动力,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业得过且过,未端正考试时的态度。

(2)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学生教育环境的不同。经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得出,学校有66.44%的学生来自农村,20.13%的学生来自县城,7.38%的学生来自三线城市,6.04%的学生来自省会城市。

2.对学习、未来的目标不明确

36.24%的学生对学习、未来的目标不明确或者直接没有目标,对生活一片迷茫,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大学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3.消费方式的便利

52.01%的学生的生活费为1000-1500元/月,有38.93%的学生的生活费为500-1000元/月。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于父母。月生活费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交生活。现如今,“网购”已渗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卖、快餐等消费方式的便利成为了学生不愿走出宿舍的原因之一。

4.交际对象的影响

31.54%的学生认为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具社会性,并且开始独立地进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②。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在大学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与自己接触最多、相处最久的是室友,和室友选择同样的社团,同样的活动等成为了大学生之间的“默契”。

四、大学生宅宿现象的对策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造成学生宅宿的行为的成因包括了外因和内因两个部分,宿舍、学校环境、网络环境、经济条件等对个人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决定宅宿的原因还是归因于内因,从调研结果和访谈情况可以发现,如果宅宿的学生愿意改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是可以有更多的收获的,但是很多人却困顿在周围“环境”的局限中,不愿走出心理的舒适区。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提出一些改善意见,希望能对大学生宅宿的情况有所帮助。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学风的建设

学校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和宿舍环境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老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学习成绩而放弃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和兴趣所在,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各辅导员把各种面向学生的科研项目、创业项目、比赛等宣传到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2.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公益的活动

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大学生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又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或专业特点参加公益组织。学校可对学生参加活动实行强制性要求。

3.提倡固定时间的上午课间体育活动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此,我们提倡实行固定时间的课间操,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锻炼的内容可以设为体操、健美操等体育项目或者是舞蹈项目,由学校体育学院或艺术学院的老师或学生带领学习。学校可持续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体育课,关注学生的健康。

(二)家庭方面

1.父母主动走进孩子幼儿时期的学习生活

家庭是培养人发展的第一阶段,孩子的许多习惯来自于父母,因此父母也应带头给孩子树立好良好形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父母是我们成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培养我们成长的最好的伙伴,在我们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父母应该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阶段。

2.劝导学生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空闲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谈谈学校,关心父母的身体等;学会和父母做朋友,主动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让父母走进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时主动和父母进行交流,向他们寻求意见和建议;重视的父母关系的培养,利用假期和他们增进感情;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心平气和的与他们进行协调沟通。

(三)个人角度

1.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获取新的知识。

2.树立自己的目标

有36.24%的学生对学习、未来的目标不明确或者直接没有目标,所以确立自己的目标尤为重要。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比如,作为大学生,短期目标可以定为考四级、六级等,完成目标后,又开始下一个目标。长期目标是为自己设置的终极目标,可定为做人民教师,或者是完成自己的其它人生目标等。目标的制定利于充实大学生活,激发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注释:

①王全安.“宅”现象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34-35.②梁珊,杨圆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解决对策[J].时代报告月刊,2012(3):332-332.

猜你喜欢
问卷目标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